APP下载

“一带一路”包容性全球价值链的构建
——公共产品供求关系的视角

2020-11-17

社会观察 2020年7期
关键词:包容性价值链倡议

由于全球价值链体系“结构固化”导致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动力不足等原因,全球价值链需要继续扩展并寻求在全球范围均衡分布。长期以来,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特征,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包容性全球价值链,将引领中国与沿线国家将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向西逐步延伸并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要扩大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归根结底还要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深度产能合作。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包容性全球价值链获得实现路径。

国际公共产品供求下的“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构建

“一带一路”建设涵盖了器物、制度和观念等多个维度,其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也可以分为器物型、制度型、观念型等多个类型。本文为“一带一路”包容性全球价值链的构建提供了一个理论研究框架。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为包容性全球价值链构建提供了必要且不同类型的国际公共产品;另一方面,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沿线发展中国家及其中小企业作为价值链构建主体也有对公共产品的内在需求。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国际公共产品供求双方实现平衡的条件下,“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以产能合作为功能导向的全球价值链体系的构建。

(一)“一带一路”对构建包容性价值链的公共产品供给

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由要素禀赋、地理位置、市场规模和体制所决定。此外,政策和制度等公共产品作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手段,可以弥补要素禀赋的缺陷。“一带一路”将通过制度型和观念型公共产品给沿线价值链构建提供必需的服务平台和发展理念。此外,器物型公共产品是构建全球价值链的基本物质保障。

首先,器物型公共产品包括基础设施、自由贸易区、产业园区等实体性公共产品。低效的基础设施是贸易成本高的重要原因。通过改善互联互通条件可以克服距离遥远的困难,促进国家参与价值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基础设施、装备制造等领域成为沿线国家参与价值链亟需的公共产品,特别是基础设施中的公路、铁路、管线、电力和通信网等公共产品的提供成为构建“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的基础。

其次,制度型国际公共产品主要是指保证、维持和拓展国家间分工与贸易的国际规则。“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内外部的制度环境各不相同,现行国际规则大多具有“非中性”的特征。所以,这就需要建立一套适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机制,建立“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体系下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最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加强政治高层对话、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和文化互动,以制度性安排提供构建全球价值链的公共产品。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促进亚洲共同发展的亚洲命运共同体理念,特别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亚洲经济一体化方向提供了崭新视角。

(二)“一带一路”价值链构建主体对国际公共产品的需求

从国家层面看,长期以来,多数沿线发展中国家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一是由于缺乏全球价值链构建所需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二是由于缺乏一个区域一体化发展“雁阵模式”的引领国家。相较而言,在构建包容性全球价值链的要素中,前者对于国家融入其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建设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在构建全球价值链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型平台需求显著。特别是沿线一些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有的因为之前长期政治动荡,有的是一直以来经济萎靡不振,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充满期待。

从企业层面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全球或区域一体化生产体系。多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参与了跨境生产任务,它们原来只依靠国内要素壮大自己,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也可以利用外部资源促进自身发展。为创建促进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有效运行机制,需要政策干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需要获得政策优先才能得以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构建“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模式,能够使沿线国家中面临各种约束条件的中小企业成为领先公司,进而真正成为价值链的缔造者。

(三)国际公共产品供求均衡下的“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构建

当“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构建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与价值链构建主体对国际公共产品需求实现了供求均衡,也就为“一带一路”价值链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在此条件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也就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所构建的全球价值链将提升国家之间的协调性和包容度。

“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公共产品供求均衡表明构建包容性全球价值链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沿线国家及其企业需要一个国际治理新平台加强对外开放力度,“一带一路”提供的观念型、器物型和制度型公共产品满足了其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基础需求。首先,沿线国家要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树立正确的认知。秉承正确的“一带一路”义利观本质上是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外交理念,凸显了以义为先、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导向。只有对倡议树立正确的认知,在观念和合作上达成共识,各国才会欣然接受并融入价值链的构建。其次,“一带一路”倡议为价值链构建提供了所需的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物化条件。实际上这些物质基础也是各国企业参与合作共建的成果,在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搭建合作新平台。最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构筑合作共赢的制度平台,特别是经贸领域的多边协议与合作机制,更利于价值链体系的形成。制度型公共产品就是要给沿线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顶层设计,激活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主动性和活力。

“一带一路”价值链在促进包容性全球化中的价值

“一带一路”包容性全球价值链的构建,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的重要价值和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是沿线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有助于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扩展,也将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创建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国际公共产品,这也是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的基础。

第一,构建“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是制度型开放的新理念。中国与沿线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建设,目的是通过国际合作拓展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以此扩大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就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以及设立的各种合作平台,也是创建制度型开放的重要渠道。以往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及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交往主要集中在各自优势产品的交易层面,深度的产能合作还有待拓展。借助“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创建的制度和国际规则架构,各国促进以资本和服务为纽带的生产要素流动,在此基础上形成制度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的经济红利。

第二,构建“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将有效推动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inclusive development)是要使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和好处惠及所有国家,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人群,特别是要惠及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国家。构建“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就是要通过发展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和跨国生产,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

构建“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推动了包容性发展,将国际合作政策框架作为国际公共产品,更好地激发全球价值链能够带来的积极作用。“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在政策上的融合有助于跨国公司进一步加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相互联系与合作,增加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同时,通过包容性价值链的构建与完善,释放更多的政策空间,在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带动社会、环境、教育、劳动力水平等各方面的提升。构建“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和推动包容性发展,可以化解部分逆全球化造成的发展阻力,将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放大。

第三,“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从区域(国家间)发展的角度看,全球价值链中的成员不仅参与到生产、消费、运输等各个环节,还会在社会与政治方面逐渐嵌入同一个网络中,分享共同的信息。“公平性”对全球价值链有重要的意义。“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能够促进资源有序流通、要素高效配置、需求深度融合,使劳动力效率得以提高。从国内发展的角度看,长期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发展中国家以粗放式发展换取经济增长。“一带一路”包容性全球价值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沿线国家实现转型升级,改变其部分产业空心化、行业泡沫化和收入分配不均等状况,使得价值链参与国国内的收入分配更趋公平。

第四,“一带一路”包容性全球价值链的构建有助于国际经济秩序重构。在过去几十年中,世界贸易与生产逐渐围绕全球价值链的构成形式展开,很多国家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际经济秩序。“一带一路”包容性价值链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重新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改变以往的劣势地位,还给各国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助于改变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生产体系中权力不断扩张的趋势。此外,“一带一路”包容性全球价值链也将对国际经济治理规则产生影响,为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作出贡献。

现有全球价值链体系对“一带一路”价值链构建的影响

与广大沿线发展中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热切期盼形成对比的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应严重分裂。一部分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示欢迎并选择加入,而另一部分则持保留甚至敌视的态度。从价值链的角度看,这种不同反应来自于“一带一路”价值链的构建对主导现有三大价值链的西方发达国家产生的冲击。沿线发展中国家也不乏参与现有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国家,这也将对“一带一路”价值链构建产生一定影响。

(一)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包容性价值链的担忧

第一,“一带一路”包容性价值链的构建不可避免地会对国际经济秩序产生影响。西方国家担忧“一带一路”倡议是颠覆西方国家建立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工具。美国某些势力对“一带一路”倡议持“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论”“中国版再平衡战略论”“中国经济自我救赎论”“中国新怀柔政策论”等错误认知和偏见,进而传播“债务陷阱”“环境破坏”“投资加剧腐败”等阻碍“一带一路”推进的论调。

第二,“一带一路”包容性价值链将使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力相对下降。中国采取的周边战略会使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政治影响力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这一后果令一些西方国家颇为忌惮,甚至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正常的贸易投资往来也容易被解读为以“对外援助”的方式进行结盟。

第三,“一带一路”包容性价值链是中国为世界提供新发展和治理模式的重要工具。“一带一路”包容性价值链能够在各国多元的经济、政治、社会条件基础上,推动高质量发展,这对以往西方倡导的发展模式会造成一定冲击。

(二)“一带一路”包容性价值链将带给发达国家新的机遇

许多发达国家的当务之急是通过全球价值链提升各自的贸易增加值,“一带一路”包容性价值链可以满足这一需求。“一带一路”包容性全球价值链也能够带动更平衡的地区发展,在升级产业的同时推动可持续发展。在国际秩序发生重构的战略机遇期,“一带一路”包容性价值链坚持“以规则为基础”,符合发达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三)现有价值链体系对发展中国家融入“一带一路”价值链的影响

“一带一路”包容性价值链与现有的全球三大价值链并不冲突。它能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弥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不足或空白。但是要想真正融入其中,发展中国家也须在“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中探索出最适合各自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需要协调参与“一带一路”包容性价值链与参与其他全球价值链之间的关系,维护与不同合作伙伴的关系;另一方面,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则应积极寻求承接沿线国家产业转移,以“一带一路”包容性价值链为契机,融入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结论

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成为构建“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变量,中国与沿线国家为此要提供更多机制设计和政策保障。在观念上,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一带一路”包容性全球价值链的终极目标。在器物型公共产品上,中国与沿线国家要为打造包容性价值链进行务实合作,提供产能合作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物质保障。在制度型公共产品上,沿线国家要在经贸领域达成多边合作协议,为制度型开放提供更多服务平台。中国与沿线发展中国家及其中小企业是构建“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的微观主体,要满足国家和企业不同层面的公共产品需求。优化设计上述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是加速“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构建的重要保障。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初级阶段,逐步形成了中国向沿线国家进行投资并购、承包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等商品贸易以外的合作。随着产能合作的不断深入,沿线国家将会在中国进行投资性生产等经营活动,以形成“履带状”循环运行的全球价值链新结构。

逆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萎靡不振,构建“一带一路”包容性全球价值链,是新一轮全球化趋势下中国与沿线国家通过开放与合作进行经济治理的有效途径。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与治理平台下,“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要借助价值链体系扩展的战略机遇期,积极参与新型治理体系和国际规则的构建,并提供智力要素和公共产品,筑牢国际规则和治理的话语权。同时,“一带一路”参与国要积极宣传构建全球价值链在促进包容性全球化、收入分配公平性、区域间平衡发展和国际经济治理重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还要有效化解一些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误解和偏见,避免使其成为发展中国家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掣肘。此外,一些参与现有全球价值链体系的沿线发展中国家也会面临价值链融入路径选择的挑战。当然,沿线国家也期待发达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国际合作弥补包容性全球价值链构建的角色“缺位”,从中发挥各自互补优势并获得经济红利,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包容性价值链倡议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数字化转型与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
包容性设计专题引介
价值链会计研究的现状和管理理论
倡议书的写法
Happy Afternoon Tea
《价值链重构》
欧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新倡议
包容性金融统计框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