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记忆与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研究

2020-11-16陶瑞峰董盛楠

艺术大观 2020年22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陶瑞峰 董盛楠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记忆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尤其是城市日渐趋同和丧失特色,城市逐渐的“失忆”使得它已不再是人们记忆当中那个熟悉的故乡。因此,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有效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来获得市民的集体认同感。这就成了目前建设城市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紧迫任务。本论文重点研究了城市的记忆要素对表现记忆要素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希望能为城市记忆与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城市记忆;环境设计;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2-00-02

一、关于城市记忆与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现状

近些年,关于城市记忆的研究从单一学科发展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态势。逐渐渗透在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本文将两个角度分别概述其发展过程。

(一)国内

国内关于城市集体记忆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究阶段,有关“记忆”的成果集中在城市记忆保护方面居多。21 世纪初,城市引起了国内众多学科的关注。其中主要是针对城市记忆文化保护相关研究;关于城市记忆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等相对较少;与城市记忆测度、城市记忆资源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我国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末初至20世纪90年代初稳健发展与改革探索,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末处于模仿与反思阶段,21世纪至今呈现整体化、多元化趋势。

(二)国外

在西方的研究语境中,城市记忆与集体记忆在概念上往往没有较大的分歧,根据研究人员根据自身习惯,来决定对词汇的运用或混用。最早提出“集体记忆”概念的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最先引起了地理、历史文化学界广泛的关注。21世纪初,更多的学科都开始参与到城市记忆的研究。从时间的维度上讲,不同学科领域对城市记忆研究的关注度呈逐渐上升趋势。从研究范畴上讲,涉及城市记忆的学科领域比较宽泛,呈现出多学科融合发展的趋势。[1]

城市记忆与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关于“城市记忆与地方、空间”的研究。从国家与身份认同、城市记忆、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环境等方面讨论了城市记忆在促进地方认同方面的作用。第二个方面是关于“城市记忆与历史人文景观”的研究。历史人文景观包括纪念性景观、战争性景观和怀旧性景观等等。从历史人文景观角度来研究有助于恢复居民对于城市历史的记忆。如坐落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区的越战纪念碑等。第三方面是关于“城市记忆与实践活动、旅游”的研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城市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建立城市和外来游客的联系。[2]

二、对于城市记忆的相关理解

城市记忆是一座城市形成、发展和变迁中所留下来的具有保存价值或历史意义的记录,它是人们记录历史信息并加以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的总称。

(一)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是指市民脑海中有形或者无形且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场景和时间片段的总和。记忆氛围浓郁的城市能够增强当地市民的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能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

(二)城市记忆的载体

物质载体,如自然地理景观、历史建筑遗址等,其中历史建筑遗址最能直接地反映城市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非物质载体,包括文化载体和虚拟载体。文化载体主要是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它从古到今贯穿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跨越了时间与空间。通过文化载体传承城市记忆可以达到社会认同。虚拟载体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各种人工化的传播工具能更自由地再现历史信息。

(三)城市记忆的作用

城市记忆是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的灵魂。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让城市具有可识别性。

延续历史文脉,传递城市精神。如果一座城市“失忆”了,历史文脉就无法延续,城市精神也无法传递。当代我国城市出现特色丧失、场所感缺乏等问题时,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有些城市的经济发展,使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沦为了“牺牲品”,取而代之的是写字楼、商场等。不能妥善处理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等问题。[3]

增强当地居民的心理认同感、归属感。在城市记忆弱化的背景下,城市居民急需对城市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新中国建立初期,大量的华人回到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战后重建工作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加深外来游客记忆中对城市的可识别性。每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城市记忆,会给外来游客带来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体验。如上海新天地石库门首次改变了石库门原有的居住功能,置换成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商业创新功能,如餐饮、购物、演艺等。这有机的组合能够让外来游客品味独特的文化。

重塑历史空间精神。城市记忆是城市的文化和灵魂,当其失去记忆功能时,外部环境与人的主观意识间的互动也就失去了联系。城市记忆的作用就在于不断给城市加入时间的价值和人的意识,使得城市具有历史和文化的深层意义。

三、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的记忆要素

进行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时,不是直接套用历史文化记忆中的图案纹样、空间构造等,而是提取城市记忆中能够引起市民共鸣的记忆要素。

(一)文化记忆

在公共空間环境设计中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中物质指的是构成设计中的材质和功能,而精神指的是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与艺术。城市文化元素作为居民记忆中的一个象征,代表了社会特定时期所相应的文化意义。只有掌握、了解并且读懂规则的人才能理解文化要素的内涵。不同的想法反映了文化差异,有着独特的特点。设计师正确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可以应用于创造。

(二)形式记忆

形式记忆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感官,是最直接、简单地在人们脑海中留下印象。首先是造型。这里主要指公共空间中建筑的造型。塑造城市环境意象很重要,通过对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修葺或改造,能够将当地人们记忆中建筑模样保存下来,起到记忆留存在脑海中的作用。例如佛山岭南天地的建造。首先,对历史建筑修葺和改造的同时,加入了更多的水磨青砖、趟栊门、灰塑等传统岭南建筑独有的元素,重现了佛山古城街区的场所环境。其次,对材料的运用,使用当地能够轻易获得的材料是建筑之间构成联系的重要手段。

(三)建构记忆

城市记忆是由承载者在所处的环境下向受众者公开开展社会交往、身体实践活动,这个活动不断再现促成了集体认同,这里的承载者指的是传播记忆的群体,但必须在公共领域里具有宣称记忆的某种条件或优势。例如,城市管理者、专家等。不仅要追忆集体的过去,还需面对现在与未来。这个过程叫作建构记忆。

四、城市记忆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研究影响

构建城市记忆的过程中不能够脱离公众,在公共的日常生活之外产生。而是需要城市记忆载体使用者通过社会性、日常化的行为实践来維持与认同,并向下传递延续。城市记忆贯穿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一)城市形式记忆对现代城市设计策略的影响

通过在公共空间中加入形式记忆,呼唤当地市民心中的城市记忆。让人们时刻处在这样的氛围中,起到城市记忆留存的作用。这种氛围感的营造不能单纯地复刻、模仿,不能将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成为失去活力的空壳。这些形式记忆形成城市记忆的留存,成为城市记忆传承的关键所在。

(二)城市记忆文化活动对现代城市设计发展影响

在现代城市设计中,不仅要营造氛围感,还要让这些文化“动”起来。文化活动能够使静态的文化理念成为动态的,在人脑中起到活化记忆的作用。通过仪式、活动的开展来形成城市实践记忆从而达到传承、延续城市记忆目的。

(三)城市记忆建构特征对现代城市设计的应用影响

在本地居民急需地方认同感和情感记忆、外来游客急需城市识别性和记忆消费的前提下,公众消费刺激了开发商、公众意见刺激了政府,开发商为了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政府为了城市文化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在现代城市设计中,对历史空间进行重塑,用形式记忆、文化记忆到建构记忆达到记忆留存、记忆活化、记忆提升的目的,进而起到城市记忆传达与发展目标。[4]

综上所述,在城市建设发展与城市记忆弱化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的背景下,未来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不能再是单纯地建造实物、设计方案、绘制草图、模型等物质表现或视形式,应该更多地把人文环境等社会层面因素考虑进去。拥有“记忆”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如同人拥有灵魂一般,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它能够唤起当地市民心理认同感和地方归属感,让城市具有可识别性。城市记忆在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玮,朱云峰.近20年城市记忆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15(03):2-10.

[2]李友文.基于城市记忆的传统街区城市设计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

[3]文彤,张茜.城市空间重塑与城市记忆感知——以佛山岭南天地为例[J].城市问题,2016(09):42-47.

[4]唐睿婕.基于城市集体记忆建构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公共艺术介入环境空间规划设计的路径[J].美术文献,2018(07):76-78.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研究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间:香港旧城华人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经验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