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自《春思曲》的演唱技巧与音乐创作
2020-11-16刘博
刘博
摘 要:黄自作为中国20世纪初最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之一,为推动当时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黄自的音乐生涯中,音乐创作与音乐理论研究是最为重要的两方面,他不仅创作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同时也编著了有关音乐理论知识方面的书籍。在音乐创作中,《春思曲》就是黄自艺术歌曲中的一首代表作(选自他的独唱歌曲集《春思曲》,另外两首为《思乡》和《玫瑰三愿》),也是中国艺术歌曲中义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本篇论文即是对《春思曲》的演唱技巧和音乐创作进行一定分析,以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有更深的见解和认识。
关键词:黄自;《春思曲》;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音乐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2-000-02
一、黄自及其音乐创作
在我国20世纪20、30年代的专业音乐发展历程中,黄自是其中一位不可忽略的重要音乐家。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他自小就接受良好的学习教育并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由于受到母亲的影响,他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接触机会。17岁时他正式学习西方音乐,后期留学美国进入耶鲁大学深造,在学习期间开始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学成毕业后,黄自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热衷于音乐教育事业,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人才,尤其以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为代表的四大弟子,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贡献出主要力量。只可惜天妒英才,黄自一生仅仅只有三十多年时间,但却为中国音乐发展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音乐财富。
对于黄自来说,他的音乐创作主要表现在声乐作品当中,囊括了声乐创作中的各种形式,包括合唱曲、艺术歌曲、少儿歌曲等等,很多作品是受到了西方古典主义以及浪漫主义影响,同时他对于西方作曲技法的学习及运用也在他的作品中也得以展现。“艺术歌曲是黄自歌曲创作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方面,他这方面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以我国古诗词创作的独唱曲(其中有些歌曲最初是提供中学生习唱的作品,后来,大都成了演唱家的曲目广泛流传)和为音乐会演唱所写的独唱曲。”[1]前者的代表作有《南乡子》(北宋·辛弃疾词)、《花非花》(唐·白居易词)等,后者的代表作有《春思曲》(韦瀚章词)、《思乡》(韦瀚章词)等,这些歌曲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来说具有时代意义,同时也丰富了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为后期更多作曲家进行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春思曲》演唱技巧分析
《春思曲》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抒发主人公内心情感的作品,尤其这首作品创作年代特殊,艺术歌曲的出现是中国这一历史阶段音乐创作的一种表现。韦瀚章先生作为我国第一代从事现代歌曲创作的歌词大师,《春思曲》他将其创作为半文言格调,格律为七字句的韵律,他熟练掌握了中国的诗词韵律并运用其中。演唱中国的艺术歌曲,无论是文学素养和歌唱技巧对演唱者来说都有一定考验,演唱者首先要表达的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这种情感是柔情含蓄却又失落的,因此要求演唱者在演唱中表现的力度不要过大,但随着情感的起伏可以表现出力量的强弱,但歌曲在整体上需要用弱声体现。其次,这首作品是半文言格调,而中国的诗词多讲究韵律、对仗,将他们融入歌曲当中,既要体现音乐美,又要体现文学美,在旋律的创作上也就需要考虑到如何和文学更好地结合。《春思曲》中长句较多,而且多运用大附点来拉长字音,因此演唱时呼吸也就成了关键性的问题,因为要完整地将一句歌词演唱下来,在演唱之前需要加深呼吸,在确定好呼吸深度以后再开口,以至完整地将句子完成。声乐讲“气沉丹田”,通过打呵欠的这种状态找到丹田的位置和胸腔共鸣的感觉。同时演唱者要保持放松的状态,来保证在演唱过程中对作品表达的连贯性。虽然《春思曲》是一首表现女性情感的歌曲,但是不乏有男性进行演唱,因此无论男女对于这首歌的表现都要突出“柔”,注意看曲谱中所做的各种标记,在速度上音乐家已经将其创作为“Adagietto”即“小柔板”或“小慢板”,因此在演唱中速度也不需要過快,整体以“柔”“慢”的状态呈现即可。可以说,这首作品的演唱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演唱者与钢琴伴奏在配合的过程中需要多磨合练习,对于演唱者的音准和音符时值的把握具有较高的要求。[2]
三、音乐创作分析
《春思曲》创作于1932年,从时间来看,可以将其看作是黄自中晚期的声乐作品,在这一时间内黄自的音乐创作也更加趋向成熟。本首作品的歌词是由韦瀚章所写的诗词,这也是韦瀚章与黄自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后来二人又共同创作了艺术歌曲《思乡》,无论在音乐上或是文学上这两首歌曲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春思曲》主要描写了一位女人的心境,在寒冷的雨夜无法安睡,由于思念自己的郎君人变得消瘦而惆怅,看到成双成对的燕子后心里更加凄清,期盼自己能变成杜鹃飞到郎君身边让他赶快回来。
《春思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以F大调作为整首作品的主调,和声密集、交替频繁。第一段总共为10小节(1—10小节),从d自然小调开始后转为d和声小调。从第7小节开始转到f小调一直持续到本段结束。第二段共7小节(11—17小节),11—12小节为F大调,13—14小节转换为f小调。第15小节开始转为E大调,16—17小节转到#c小调后又转到了F大调,在这一段中大、小调转换十分频繁。最后一段由第18小节开始直至结尾。
在钢琴伴奏上,可以从歌词上进行分辨。由于本首词是按照上、下阕的格式所写,因此钢琴伴奏在上、下阕歌词的表现上有所不同。上阕歌词右手主要为三连音的柱式和弦,下阕歌词右手以十六分音符的快速流动为主,最后又变换为柱式和弦。这几种伴奏形式都在一定程度都表现出了音乐的感染力,三和弦等柱式和弦的使用,表现在右手将单旋律音扩充为柱式和弦音,从而增加了声音的厚度色彩。右手十六分音符与左手八分音符对位演奏琶音,这种在节奏上形成的“二对一”的演奏形式推动者音符不断向前发展,两种节奏型形成了鲜明对比,以此来表现主人公的心境,从而表现出女主人公孤寂而又感伤的内心。同时,黄自在本首作品中的各段落中做了不同的音乐表情记号的处理,使不同段落的旋律在情感表达上都具有一定的对比性,以撑起歌曲的框架来进一步推动人物内心情感的发展,从而使作品对人物的刻画更加饱满。对于演奏或是演唱来说,都需要对音乐进行进一步揣摩,才能真正表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四、对艺术歌曲和《春思曲》的评价
“学堂乐歌”时期以后,中国逐渐迈入专业音乐创作阶段,这一时期内众多的音乐家在艺术歌曲领域都留下了大量艺术质量极高的佳作。艺术歌曲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篇幅不长、音乐旋律平稳但富有思想感情,注意发挥声乐演唱的技巧,并注意通过钢琴与声乐的合作来进行形象的刻画和意境的塑造。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新音乐”得到了很多音乐家的支持,同时他们在音乐上的研究与创作为当时以及后来的音乐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由于西方艺术歌曲的传入与普及,他们也开始创作属于中国的艺术歌曲,不仅仅是黄自,这一时期内的萧友梅、赵元任、青主等人在音乐创作上所进行的精心设计与大胆构思都使得艺术歌曲这类体裁的音乐作品具备了浓厚的情感和表现力。而词与曲的创作作为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中必不可少的两部分,在他们的作品当中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等专业音乐院校的建立,为20世纪初的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人才,在当时,上海国立音专已经具备了相较于其他地方更好、更系统的音乐教育条件与环境,同时拥有便利的地理环境优势,有利于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进一步了解西方更为先进的音乐理念,而艺术歌曲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背景下在中国得以产生并发展。同时,中国当时也开始进行声乐教学,借鉴西方音乐中的演唱方法,这也是中国艺术歌曲得以进一步形成和实践的重要因素之一。艺术歌曲《春思曲》在创作方面,黄自将中国传统的民间音调与西方艺术歌曲创作相结合,充分表现了中西结合的思想。从整体风格上来看,《春思曲》既具有西方艺术歌曲的浪漫典雅,又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温情与儒雅。他同当时许多的作曲家一样,在继承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音乐语言的同时,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吸收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并进行教学。尤其体现在艺术歌曲在民族和声技法与西洋伴奏织体的结合上,为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结束语
大众对于艺术歌曲的认识与学习,基本都是建立在聆听的基础之上,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20世纪20—40年代音乐创作中的一枝奇葩,这一阶段内的艺术歌曲无论在质量或数量上都是十分可观的。不难发现,《春思曲》无论在演唱还是创作上,都十分具有代表性,中国文学的魅力在音乐中得到了展现。而艺术歌曲的出现代表了中国近现代的音乐创作的一个新时期,使西方作曲技法真正在中国的作品当中得以体现并发展,使艺术歌曲这种体裁在继承与发展当中不断成熟。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2003.
[2]胡芳.黄自艺术歌曲演唱研究[D].西安音樂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