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鳟鱼》的音乐语言与艺术特征
2020-11-16陈诺
陈诺
摘 要:《鳟鱼》是舒伯特在1817年根据诗人舒巴特的诗词所做的艺术歌曲,是一首采用了再现二段式结构的小型曲式作品。作品表达了在社会巨变时期, 人们被反动统治压迫的痛苦和渴望自由生活的心情。本文重点对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音乐本体分析和演唱分析,并总结归纳出了该作品的艺术性特征,如优美抒情的曲调,戏剧性的情节切换,多层次的意境表达,注重诗歌与音乐的内在联系,将钢琴伴奏成为挖掘歌词内涵、表现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等。
关键词:艺术歌曲;再现二段式;动机;戏剧性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2-00-02
一、音乐本体分析
艺术歌曲《鳟鱼》是一首变化分节歌,降D大调,2/4拍,采用了再現二段式结构。旋律简洁,朗朗上口,曲调明快愉悦,音乐发展带有戏剧性特征。(如图1)
本曲以六小节的引子作为开端,第一小节就给出了贯穿整个歌曲的以六连音为特征的动机音型。右手旋律是一组六连音加上两个八分音符,左手旋律是主和弦的第一转位的半分解跳音形式,时值均为八分音符,双手配在一起就产生了生动活泼的效果,像是鱼儿在水中嬉戏一般,生动地描写出小鳟鱼在水中欢畅游动的神态。这个音型贯穿在整个首段的伴奏之中。随后的四个小节运用同样的节奏音型,但左右手进行了声部交换。在演唱者表演之前,简短的钢琴伴奏确定了作品的调式调性,并营造出了音乐的氛围,奠定了作品的基调。[1]
A段由五个乐句组成,结构工整,为对比五句体结构,每个乐句均为方整的四小节。弱起的第一句虽然处于弱音位置,与休止的钢琴伴奏配合在一起却突出了人声的重要性,使音乐显得更加活泼。A段整段音乐建立在属主和弦交替的基础上。在旋律部分,主调主和弦以分解和弦形式出现,大三和弦的音色使得音乐明亮光辉,表现小鳟鱼在明亮的小溪中游动的情景。该段的音乐沿用了引子第一小节的写法,节奏音型一致。钢琴伴奏用平滑的六连音与欢快地跳音出色地塑造了鳟鱼悠然自得的形象,左手始终是八分音符单音与和弦的交替进行,且都是跳音,右手是六连音加八分音符。具体说来,第一、二乐句音乐活跃、跳动,体现了小鳟鱼活泼可爱的动态。后三句叙事,主要描写了鳟鱼在清澈的小河中嬉戏,“我”站在河边观赏着顽皮的鳟鱼的内容。
A段诗意的歌词,配上舒伯特欢快的音乐,钢琴伴奏与人声部分完美地结合,给人以相辅相成的明朗舒适之感。
当我们在A段轻松快乐的气氛中神往的时候,四小节的连接过渡呼应了引子第2~5小节的音乐。左手是六连音与八分音符的组合,右手是半分解和弦的双声部处理,六连音的持续运用使歌曲依然处于“潺潺溪水”的意境中。
A1段的音乐是A段的完全重复,音型结构没有变化,用的是同样的和声配置,但是歌词不同。本段描写狡猾的渔夫思忖如何钓上小鳟鱼,而“我”希望渔夫别用鱼钩把小鳟鱼钓上。
又经过对前一次过渡部分四小节的原样重复,音乐从轻松的A1段过渡到了紧张的B段,进入作品的高潮部分。B段同样由五个乐句构成,表达了小鳟鱼受骗上钩时,善良的“我”对可恶的渔夫的愤慨与痛恨,也流露出对被骗的小鳟鱼的同情及惋惜之情。第一乐句描写渔夫急切地要把鳟鱼钓上,旋律起音低于之前段落的乐句,且乐句整体音高也较以往更低,八分休止符将第一乐句分为两个等长的乐节。伴奏部分左手依然采用半分解式的跳音音型,右手则摒弃了六连音与八分音符的交替音型,而让六连音持续不断地反复,加强了音乐的紧张度。低音的安排及钢琴伴奏跳音和弦的设置,让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此句上。[2]
第二、三乐句叙述河水被渔夫迅速地搅混,小鳟鱼被残忍地渔夫钓起的经过。第二乐句落在属和弦上,钢琴伴奏左手为连续的八分音符和弦且都是跳音,右手为六连音,这一句的后2小节中,左右手统一为十六分音符的柱式和弦,跳奏形式。第三乐句开始后,人声部分采用了“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钢琴伴奏与之前的对比变化较大,前两小节的左右手是对半分解和弦的拆分演奏。后两小节的钢琴伴奏是之前伴奏没有出现过的形式,左手是连续的单音,右手改为连续的柱式和弦,均为十六分音符,给人以急促的感觉,配合了歌词的内容,表现出渔夫钓鱼时的紧张气氛。最后1小节的钢琴伴奏又回到A段的伴奏音型,落在主和弦上。音乐根据歌词内容需要,第二、三乐句的伴奏音型由之前游动的节奏音型改用急促的立柱式和弦来表现危险和不测,与之前安然闲适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使音乐更富有戏剧性。[3]
第四、五乐句是对整个钓鱼事件发生后所发出的感慨。这两个乐句再现了A段的最后八小节,节奏型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只有歌词不同,传达出“我”看到结果之后无可奈何的心情。
之前A段与A1段中的乐句大多落音于主和弦与属和弦上,而B段的乐句有向bb小调与bA大调发展的趋向,但最终又回到了主调VI级三和弦上。A段与A1段的钢琴伴奏没有强弱力度的交替变化,而B段的首句就要求了“渐强”,紧接下来的第二乐句也有渐强的要求,全曲在此两乐句上与之前形成鲜明的强弱对比,B段内部的力度变化较为丰富,烘托了情绪的起伏变化,突出了作品的冲突。
五小节的尾声先持续采用了四小节的六连音固定音型,进行了渐弱的处理,最后以一组主和弦的琶音结尾,这五个小节似乎代表着“我”还在岸边无奈地伫立着,不想让小鳟鱼被钓走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尾声不仅表达了作曲家的悲愤与惋惜之情,还将六连音这一个性鲜明的音型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之中,让听众的感觉停留在对潺潺溪水的留恋中。
二、演唱分析
这首作品的A段旋律流动自然,成功地刻画出了鳟鱼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游动的画面,因此在演唱A段时要以一种天真烂漫很童趣的情绪去演绎,让人感觉像是置身于舒适的田园风光中。由于采用了六连音的节奏音型,从听觉上给人以紧凑的感觉,又因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在岸边变得越来越为小鳟鱼着急,因此演唱A1段、B段的时候要让情绪上变得越来越激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演唱A1段时要怀着期待的心理,因为渔夫已经开始冷酷地看着河水,要把小鳟鱼钓起,而“我”不想让小鳟鱼上当。到了B段,前2句先变为紧张的情绪,因为渔夫把河水搅浑,小鳟鱼即将被钓起,到后2句时则要转换成一种无限同情与惋惜的情绪,这是由于渔夫最终还是迅速地把小鳟鱼钓走了,感情就要随着歌曲及歌词的发展而进行及时的变化,情绪上需要变得越来越激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4]
演唱整首作品时气息要平稳、均匀,强弱表现要细致、准确,通过音色的变化来表现主人公,即在岸边替鳟鱼担心的“我”的情绪变化。特别要注意的是,该作品是一首德语作品,要注意德语的咬字与发音,在用德语演唱时每个音节都要交代清楚,字尾的辅音如t、m、n等也要吐出,因为德语的每个音节都是独立的,一般不连续,不能像英语那样一带而过。要知道德语语言中的语音规则,例如由两个F组成的单词里,第一个F是个重读音节等。比如,德语“小河”这个单词“Bach-lein ”是个重读音节,虽然在乐节中处于弱音位置,但在演唱的时候仍需把重音音节有所突出。
三、艺术特征归纳
舒伯特把钢琴伴奏提高到跟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钢琴伴奏不再是简单的衬托附属品,而是一种适应于音乐作品整体结构和诗歌内容需要、挖掘歌词内涵、表现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是歌曲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鳟鱼》的人声与钢琴伴奏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对应关系。例如在第一个乐段中,歌词在描述“我”在岸边愉悦地看小鳟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时候,人声要唱得欢快,而钢琴伴奏运用了平滑的六连音与欢快的跳音音型,单独听上去同样能让人感觉到一种轻松愉快地情绪,人声和钢琴伴奏和谐地对应在一起。又如,在尾段描述渔夫已把鳟鱼钓上的场景时,左右手的伴奏均变成了柱式和弦。通过跳奏,让人从听觉上形成紧张的感觉,和弦这种紧凑前进的序进很好地配合了人声的演唱。
《鳟鱼》这首作品,歌曲曲调朴素自然,作品本身描述了一个渔夫钓鱼的故事,先给听众一种闲适之感,让听众觉得自己在享受风光明媚的田园乐趣,后又转入怕小鳟鱼被钓走的紧张场景中,一下子从“悠然”转变为了“提心吊胆”,而结尾处则表现出了一种悲痛的惋惜之情,让人听了会情不自禁地对小鳟鱼充满怜惜。
参考文献:
[1]段晓军.音乐鉴赏[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2]吴京.音乐知识与鉴赏[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宝杰.音乐鉴赏[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4]杨和平.中外音乐赏析[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