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融机构如何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
2020-11-16刘志远
摘 要: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虽然新型农村金融体系逐渐走向成熟,但在发展中仍存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能更进一步展开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工作,应与大型金融机构相互合作,产生共赢。本文讲述的是在基于大型金融机构与新农金融体系共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细致化分析研究合适两者共同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合作模式
一、 前言
对于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迅速崛起,对于小额信用贷款而言无疑是有益无害的,而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村金融体系资金不足且掌控风险制度尚未完善,从而影响其进一步的发展。在面对农村金融市场较大的需求量时,新农金融体系的资金无法达到供应需求,而这时应当与大型金融机构合作共赢。借鉴其他国家农村金融发展道路可了解到,大型金融机构与新农金融体系的相互合作对于新农金融来说最大优势是能够解决其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探讨分析两者合作发展模式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二、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随着新农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不仅涉及新媒体化和电子化,同时,各种社交平台、互联网搜索和网络购物能够形成巨大的数据库。而数据库中信息的生成、规整、分析与安全保护以及互联网搜索技术现已成为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的基本技术。一旦这些技术被大幅度应用能够高效降低农村金融交易所存在风险和成本,顺而能够有效提升金融处理问题效率以及服务水平。再者,目前互聯网金融产业涵盖着两项推动规模,分别是供给推动和需求推动,两者分别对应着不同领域,供给推动的主要支撑技术能够帮助农村产业收获更大利益,而需求推动技术的作用是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和成本,从而使农村金融产业脱离传统式交易模式。
三、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问题
根据整个金融体系发展来分析,我国新农金融产业主要存在三个问题:第一,金融机构成立数量较少。根据调查得知,目前大部分农村所建设的金融机构只限于农村信用社且机构数量不多。还存在一个主要问题是金融机构所处位置多离人们居住地方较远,一般都设在县中心,村里多数没成立营业服务网点。第二,小额信用贷利息较高。与大城市对比,农村的经济水平比较偏弱,当地人们与中小企业经济水平是有限的,且农村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业主利息相比大城市来讲并不低,无形之中给农民与中小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第三,金融机构条件落后。针对现状来说,农村经济水平与技术硬件都落后于城市,这一环境因素就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由于发展落后,网速较慢,对服务质量也有较大影响。
四、 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现有金融部门的作用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指出有关建设新农金融体系制度规范要求,而已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应发挥最大作用,调动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压力,加强对中小型企业在信用贷款方面的支持力度,且农业金融机构应当持续秉承为农服务的宗旨,提升业务能力,责任到人,增设村内金融服务网点;农业金融机构可适当发展支农范围;邮政金融机构需要涵盖农村业务领域;农村信用社应完善自身管理制度,竭力做到为农民服务。
(二)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如今,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贷款业务利率偏高,借款人承担的利息较高,形成人们不愿选择农村信用社借款的现象,从而造成部分农村信用社大量资金搁置,流动性不强,因此建议其应适当调节贷款利率利息,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得到赢利,还降低了农民利息高的压力,将利率标准调节到合理,实现农民能够借得到钱,且愿意通过其进行融资,加大其贷款业务的扩张与资金力度,提高其资金流动性,解决其资金搁置问题,进一步实现“农民与信用社”共赢局面。
(三)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
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内容主要提出,应扩大农村贷款担保范围。所以,相关金融机构应立即制作相关法律规定,适度增加农村贷款担保范围,可以使用农村土地权与房产证抵押贷款。且农村金融体系也应当紧跟制度调整,探讨怎样给予农村大客户信用贷款支持,尤其是种养殖企业的信用贷款支持,合适调整担保、抵押形式,激活农村信用贷款市场,为响应政策提供金融服务。
(四)创新对弱势群体的信贷产品
我国对生活能力较弱群体非常的重视,而农村金融体系应尽快落实科学发展,实现真正为人民服务,做到服务“三农”,对生活能力较弱群体多加以关注和支持,大力支持其信用贷款需求,打造适合其的信贷产品,进一步完善服务其信用贷款的方式方法。
(五)给予农村金融部门政策扶持
农村金融体系在广阔的土地上可谓是大面积播种,但收益小,风险和成本大,所以急需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对涉及农村金融体系在税收等各方面给予优惠,进一步辅助其扎实地落地农村,从而给农村农民在发展中提供最大力度的资金支持。
作者简介:
刘志远,中国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