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民族民间舞动作语汇“审美意识”的研究

2020-11-16符燕

艺术大观 2020年25期
关键词:审美意识

符燕

摘 要:审美意识,作为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来自不同的艺术媒介,而肢体语汇作为舞蹈艺术中最重要的表现媒介,最为直接地展现了各地域、各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充分反映了世代族人对美的创造标准,以及对美的创造经验。本文旨在通过对广西民族民间舞蹈动作语汇中审美意识的研究,加深读者对广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从而促进其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开展。并通过此研究对现代广西民族民间舞的课堂教学、舞蹈作品创作的精神内涵以及地区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广西民族民间舞;审美意识;舞蹈动作语汇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5-00-02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11个少数民族,其本土民族民间舞蹈资源丰厚,并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舞者的动作语汇,作为一切舞蹈艺术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广西本土民族原始且朴素的性格、意志、文化心态和审美观念。且本土少数民族聚居地深处于崇山峻岭之中,从其居住环境上来说较为艰苦、闭塞,也因此导致了各民族的精神文化,思维思想在形成之初尤为受到各自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其极具民族性与地域性。因此,广西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到今天,依旧能够在其舞蹈的动作语汇中窥探到本土民族对于广义“美感”原始的感知、感受、理想等审美意识的理解与追求。[1]

一、源于生活生产方式中的 “审美意识”

民族民间舞蹈来自民间文化,舞者的动作语汇是其进行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媒介手段,而促成动作语汇形成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极具影响的因素之一就是各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劳作方式,通过对其生活生产方式舞蹈化的肢体再现,来表达族人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广西的民族民间舞蹈动作语汇也不例外,有大量的本土民族民间舞蹈动作语汇的产生与发展来自各民族独特的生活生产方式,蕴涵了本土各民族最直接、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如京族祭祀仪式“哈节”舞蹈肢体语汇中最具特色的“轮指”“转腕”“手花”“摇臂”等。这些典型的京族民间舞蹈手部动作是世代的京族人民从“织网”“结扣”“捕鱼”“拉网”等日常生活生产方式中提炼出来的动作语汇,直接体现了京族原始的渔业生产方式及其鲜明的海洋文化对其民族生命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衍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向大海讨生计是每一代生活在大海邊的京族人们日常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而“织网”“捕鱼”等肢体动作每一天都会在每一位京族人身上不断地重复上演,并世代相传,久而久之这些活动以及动作元素不单单是劳作活动的一部分,更是能够体现其吃苦耐劳、奋发勇敢、热爱生活等民族精神的一种语汇手段。并且这些被舞蹈化的动作语汇,蕴涵着京族人对大海、家庭以及族群的“言”与“情”,而这无法用言语诉说的“言”与“情”最终成了京族人内心原始的情感记忆以及“善”与“美”的重要化身——“审美意识”。因此,当京族的先人们进行祭奠仪式、娱乐表演时,这些能够创造美好生活的动作就被自然而然地演绎成了京族民间舞蹈中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并沉淀为民族传统舞蹈的基本动律、肢体动律元素被世代所传承。[2]

而在广西壮族人民聚居于丘陵山地间,是一个以水稻种植为生的稻作民族,所以在其传统的民间铜鼓舞中表现壮民日常生活生产的动作语汇同样的丰富多彩。从其舞蹈内容上来说,模拟了壮民一年四季农作时需要经历的场景:“开场”“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迎春”六个部分。就其舞蹈的动作语汇来说,整个铜鼓舞的基本体态及动律,多保持半蹲姿势,重拍向下屈膝,带动身体上下颤动或左右轻摆,舞者们在做“活跃步”“走路步”时或踏或跺,形象地表现了壮族人民在田间地头行走、拔苗、锄地等耕种劳作的基本体态动律。并且舞者还用肢体动作随着鼓声再现了壮族人民插秧、收割、打谷等日常生产劳动过程。甚至还有舞者左肩扛竹筒,右手执木棒不停地相互敲击,忽儿蹲下,忽儿跃起,用生动灵活的身体语汇模仿起了追赶鸟兽、保卫农作物的劳作活动。但这些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与再现的过程,其动作语汇体现了广西壮族人民盼望丰收的美好愿望,饱含着壮族人民勤劳朴实、积极乐观的民族精神。也正是这样的愿望与精神孕育出了与其相符的审美意识,从而使得壮族民间铜鼓舞蹈的动作语汇以及表演形式得以常演不衰。[3]

二、蕴含在宗教信仰中的“审美意识”

广西因其所处的地理条件较为偏僻,从而使得生活在整个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人们文明普及程度比较落后,交通条件也比较闭塞。因此,本土少数民族原始的宗教信仰,多神崇拜精神显得尤为浓郁且具有特色。但是,本土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崇拜的图腾或神明不单单是一个符号或是一个精神思想,而是被融入现实的艺术形式当中,并作为仪式庆典的一部分,融入进了本土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它们通常体现在春祈秋报的仪式中、婚丧嫁娶的庆典里,透过任何一个艺术形式来对其信仰的宗教或是崇拜的图腾进行审视,它们在经过艺术的洗礼后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神明,或是形而上的思想。它们融入了各民族人民的审美意识之中,迎合了各民族人民的审美趣味,体现了各民族人民的审美标准,从而使被信奉、崇拜的神明们化为一个个生动形象、朴拙可爱的舞蹈动作语汇进行表演。

例如:广西壮族用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蚂拐舞,其中的蚂拐形的肢体动作,特别具有壮族特色,并与壮族崇拜的蛙神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在壮乡常演不衰。这是因为绝大部分的壮族人民居住在气候环境以湿热为主的广西山区,特别适宜野兽、蛇、虫等对壮民生产生活带来困扰的动物生存。为了能够使得壮族族人生命得以顺利的延续,壮族的先人们逐渐发现蟾蜍(青蛙)天生具有捕食野生虫物的本性,而这一本性恰恰迎合了壮族先民的需求。并且,广西的夏季会遭遇酷暑乃至干旱,作为稻作民族的壮族人对雨水的需求尤为迫切,而青蛙有在雷雨前夕鸣叫的习惯,这使对大自然认知能力有限的壮族先民认为蛙拥有与雷神相似的某种神秘力量。再次,青蛙还以多卵闻名,所以青蛙在广西壮族文化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单被冠以“多子多福”的美好意喻,更被壮族先民供为求雨庆丰的神物。因此,披上神秘面纱的青蛙特别得到壮族人民的敬仰,被认为青蛙与壮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以至于世代的壮族人民都以“蛙”形为美,以“蛙”形为吉庆,他们将“蛙”绘制纹样刻于铜鼓上,击之以做求雨仪式时的雷鸣之声,并用自己的肢体来模仿青蛙的形态,从其朴拙的动作语汇中,既能看到神秘的宗教仪式感,也有憨态可掬的娱人之态。通过笔者的采风调查发现,壮族民间蚂拐舞的动作语汇“蛙状跳”,舞者通常双手五指张开,双臂曲肘约90°左右,双腿向外侧打开弯曲,向前(或其他方向)做出带后蹬腿的青蛙跳跃状,落地后停在八字脚的半蹲舞姿,以求舞者身体重心的平衡及稳定。而蚂拐舞中“蛙状跳”动作,与壮族先民骆越人在广西崇左宁明花山留下的祭祀性壁画极为相似,在视觉上都给人一种对称,沉稳的审美效果。而这也反映出自古壮族人就有一种偏向于对称美的追求,这样的美感追求来自壮人对和谐的、美好的生活向;体现出壮族人,温和包容的性格;更源于壮族原始崇拜中蛙形对其审美意识的启蒙。

三、结束语

广西本土民族民间舞蹈动作语汇,不管是出现在祭祀仪式中,还是风俗节庆中,以及婚丧嫁娶中的都是代代相传的成果,这些动作语汇凝聚着民族精神、体现着民族审美,彰显着民族生命。它们来源于每一个民族最为原始的记忆,包含了对生命的孕育、丰收的渴望等现实生活生产方式等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模仿,并且还表现了对其生活的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这些蕴含着“美”与“爱”的情感化为每个民族独一无二的审美意识融入其民族的民间舞蹈动作中去,使其民族传统舞蹈变得富有生机,并极具审美价值。但是,自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科技信息时代的来临,原本地处偏远闭塞的广西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始变得开放包容,各民族人民的思想开始被各种新观念、新信息所触及,从而对自身的文化艺术追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丰富。而作为本土的当代舞蹈艺术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对其传统舞蹈动作语汇中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思考,以便于对本土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以及课堂教学提供更为科学、丰富、翔实的理论支撑,以使其更具有地方文化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邓佑玲,仝妍.舞蹈美学与舞蹈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2]蒋延瑜.铜鼓艺术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3]谢妹莲.浅谈壮族舞蹈的风格[J].艺术科技,2014(02):204.

猜你喜欢

审美意识
“物哀美”与三宅一生的艺术设计
手脑结合,升华幼儿美术基础教育
艺术教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从汉民族风俗看汉族秧歌的现代审美意识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