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山区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质量的“321模式”初探
2020-11-16陈建峰
陈建峰
摘 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平台、需要引领,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满足新时代对教师教研能力提出的期待。笔者结合清远市生物学科教研工作实际和笔者开展课题研究的成果,谈谈促进山区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质量的“321模式”实施方法与成效,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教学质量;山区教师;专业成长;“321模式”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2019年11月20日,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各级教育和教研部门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见》明确提出“要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意在强调新时代教师所承担的重大教育使命。当前,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高度依赖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整个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中具有无可争议的关键地位。
二、“321模式”的内涵与核心理念
“321模式”是“3平台——2促进——1提升”模式的简称。“3平台”是指“教师工作室”“备考中心组”“广东教育学会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简称“粤中生会”);“2促进”是指“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了生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1提升”是指“提升了生物教学质量”。其中“3平台”是“2促进”的载体和抓手,“2促进”是“1提升”的基础和关键,“1提升”是教研教学的核心和目标。
核心理念是依托“3平台”,以活动为抓手,形成聚集效应,建构教研共同体,以科研为引领,聚焦课堂教学,以研促教,以教促学,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师综合素养和课堂实效性,进一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321模式”的实施过程与方法
“321模式”采取了“省教研院——市教研院——县教研室(教师发展中心)——校教研室”和“粤中生会”——“市中生会”(教师工作室和备考中心组)——“县、区中生会”(县区教师工作室、教研共同体)——校(学科组或备课组)两线结合四级联动开展教研活动。以“三平台”为载体,推动了全市学科教研活动的常態化,营造了浓厚的学科教研氛围,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师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依托“教师工作室”开展课题与教学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和教学能力
1. 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充分发挥“教师工作室”的核心辐射与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带领成员积极申报并扎实开展市级以上课题研究,以科研为引领,营造了浓郁的教科研学术氛围,不但促进了教师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新了教育理念、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还解决了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 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与教学能力
一是“教师工作室”协助市教研院承办市级教研活动。主持人围绕市教研院开展的“高效课堂”“概念教学”“实验教学”“复习教学”等系列教研活动,作“主题”讲座,核心成员承担“异构”示范课,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二是“教师工作室”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营造了全市浓郁的教研氛围,促进了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了教师教学技能和综合素养。
3. 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建构学科“教研共同体”,培养学科带头人
“教师工作室”发挥“羊群效应”,不断提升教师教研意识,建构“教研共同体”,以活动为抓手、以科研为引领,聚焦课堂教学,以研促教、以教促学,营造了浓郁的学科教研氛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科组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提高了全市生物学教学质量。
(二)依托“备考中心组”开展高考备考与命题研究,提升教师高考备考水平和能力
1. 加强开展高考备考研究,提升高考备考水平和质量
一是深入研究《课程标准》《高考考纲与说明》《广东高考年报》《近五年全国卷课标Ⅰ、Ⅱ、Ⅲ卷试题》等,分析总结各模块近五年高考考点知识分布,归纳高频考点、常考点及盲点知识等,预测高考命题规律与趋势,确保教师正确把握高考备考的方向;二是研制《高中生物高考考点细化表》《近年五年高考生物考点分布明细表》等备考资料,供全市各高中学校使用,确保教师准确掌握高考重难点知识,提高了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了教师的备考水平和教学质量。
2. 加强开展试题命制的研究,提高教师的命题与解题能力
一是分模块命制2—3套《高考生物模拟试题》,用于全市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与高考复习的阶段性检测,提升全市生物学教学质量和备考水平;二是命制各年级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撰写试卷分析报告,定期召开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分析报告会,对试卷质量及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帮助教师诊断教学,为后阶段的教学与备考提出改进建议;三是定期组织开展高考模拟试题的命制与高考解题竞赛活动,提高了教师的命题与解题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 研制高考备考复习资料,提高了高考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①研制了巩固基础专题资料:《课本基础知识默写手册》《高考生物背诵知识点总结大全》《课本易错辨析题集锦》等;②研制了提升能力专题资料:《专题复习知识框架结构图示集》;③研制了实验专题资料:《实验与探究专题复习篇》等;④构建了“高中生物教学(高考备考)电子资源库”,收集高考真题及各地模拟试题和课件等各类教学资料供教师使用,增强了高考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依托“粤中生会”引领开展高端学术活动,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和质量
以省教研院及“粤中生会”组织开展的各类高端学术与评比活动为契机,引领全市生物学科以“粤中生会”研制的活动评审标准(试行)为准绳,采取以“省教研院——市教研院——县教研室——校教研室”为主导,以“粤中生会”——“市中生会”(市教师工作室和备考中心组)——“县、区中生会”(县区教师工作室、教研共同体)——校(学科组或备课组)为主体两线结合开展市级学术与评比活动,切实提高活动的实效性,提升了全市生物学科的学术活动水平和质量。
积极参加“粤中生会”组织开展的各类学术研讨与评比活动,认真做好初评遴选活动。①严格要求,由学科教研员或工作室主持人担任评审组长,成立初评遴选评审小组;②明确标准,以“粤中生会”制定的《学术评审标准(试行)》为准绳,有序开展初评与复评遴选工作;③规范程序,逐级推送优质作品(或选手)。通过各级严格规范的推荐遴选活动,提高了全市生物学科的学术水平和质量,促进了教师自我学习与提升,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积极参加“中南六省区”组织开展的全国性高端学术研讨与评比活动,认真做好精准指导工作。①以“市中生会”(市教师工作室和备考中心组)——“县、区中生会”(县区教师工作室、教研共同体)——校(学科组或备课组)为主体“三级联动”精准指导。一是由参赛选手与学科组合作进行集体备课、听评课研讨;二是由县(市、区)教研室教研员组织本地学科骨干团队(“县中生会”“教研共同体”)二次进行诊断指导磨课;三是由市教研院组织专家团队(市教师工作室和备考中心组)再次进行精准指导磨课。通过“三级联动”精准指导,促进了一批年青教师快速成长,提高了全市学科竞赛成绩,为本市生物学科培养了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
四、践行“321模式”成效凸显
全市生物教师的综合素养明显提升。教师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发展观和核心价值观,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和终身发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是教师写作能力有较大提升。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全市生物教师获全国、省市级以上奖励或发表的论文与教学设计共200多篇,其中获全国一等奖1篇,获省一等奖15篇,获省二等奖60多篇,获省三等奖120多篇,市级以上发表论文共24篇。二是教师竞赛和教学水平取得长足的进步。近五年来,全市参加省级以上现场优质课例评比11人次获奖。其中获全国(“中南六省区”)一等奖3人次,获广东省一等奖2人次,获广东省二等奖4人次;三等奖2人次;全市选送4名教师参加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荣获省二等奖1人,省三等奖3人;参加广东省教育学会中学生物专业委员会教学质量奖评选,全市近100人次获奖,其中获一等奖7人,获二等奖33人,获三等奖58人;全市4名教师被广东省教育学会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评为“广东省百名优秀生物教师”。三是教师教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近五年来,全市生物学科省、市级立项课题28项,已结题的省、市级课题15项。
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得到较大提升。一是全国高中生物学科联赛成绩喜人。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获省级以上奖励200多人次,其中荣获全国一、二、三等奖约100人次。二是全市中考和高考成绩逐年稳步提升。
生物学科组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市一中等5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科组,其中市一中等3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十优”科组,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内涵,促进全市生物科组的发展,得到学校领导、师生好评与社会认可。
生物学科教研教改氛围浓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一是连续举办27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二是每年开展为期5天的“名师送教暨区域联合蹲点教研”活动;三是市“(名)教师工作室”送教下乡活动等。通过一系列学术研讨活动,促进了一批年青教师快速成长,成为学科带头人或高三骨干教师,进一步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近5年来,高考理科综合成绩中生物学科各批次上线贡献率较大,全市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得到学校领导、师生的好評及社会的认可。
五、结语
近年来,我市生物学科积极创新教研机制,探索与践行“321模式”,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科组建设,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市生物学科中、高考及竞赛成绩大幅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真正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清远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和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3ZQJK007)和清远市教育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以“高考备考工作室”为载体,全面提升清远市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3-7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