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在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0-11-16王召
王召
摘 要 小学高年级数学抽象性较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在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将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学生会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在一种没有压力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会逐渐培养起来,也会逐渐提升学习效果。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应用较多的教学方式,通过情境的创设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容易,逐渐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境的创设,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进行有效的学习。
关键词 情境创设;小学五年级;学习兴趣;数学思维;实际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30-0070-02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尤其是小学数学基础性很强,其中包括算数和几何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进行自主的思考,创新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实际生活创设良好的情境,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小学五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旧需要教师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切不可向学生灌输知识,要认知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情境创设是当前教学领域十分推崇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也是非常适用的,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从而容易理解知识,也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是必要的。那么如何在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
一、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的许多问题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且将实际生活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会将问题简单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选用合适的生活情境,做到与教材内容相关联,同时要综合实际生活。这样就能将情境创设教学方法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大部分学生对于面积的概念不理解,单纯靠念教材中的定义学生往往都是云里雾里的状态,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困难。这时若将生活中的事例适时地引进课堂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知道自己的床单是多大的吗?我们要怎样去计算床单的面积呢?”学生顿时就会去想象自己的床单的模样,会想到长和宽,这样的引入会激发学生去主动的思考,从而能够熟练地掌握面积的相关知识,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了起来,学习的过程变成了思考与应用的过程。
二、从教材内容出发,做到深度融合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教材内容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了关键性的、基础性的材料,是学生整个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时应围绕教材内容,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随意地进行设置,以免将情境创设流于形式,失去了创设情境原有的价值。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中要与教材内容进行深度的融合,充分凸显出创设情境的必要性。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这一课时,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进行新课导入:“大家是不是都喜欢放风筝啊,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进行这个户外活动好不好啊!”顿时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一个个都精神饱满地、认真地听着。看似一个与数无关的导入,好像与数学没有关联的内容,就需要教师创设出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与情境中的关联。这时教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呈现出一些风筝的图片,且每个图片上都标有价格,之后设置问题:假如一个风筝3.5元,那么要买5个风筝需要花多少钱?这样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买卖问题通过数学知识呈现出来,数学的问题也真正地联系了实际问题,大大增加了学生们的兴趣与探究欲望。这样一来,学生们对数学知识更加容易理解了。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生活情境综合的形式,能将数学问题转变成简单易懂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与教材内容进行深度的融合,选择合适的情境融进课堂里。
三、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情境创设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生活知识,让学生理解起来掌握起来都较容易。而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一旦课堂上出现问题应进行及时调整,且教师也应具备预设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及时处理,确保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思索,让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培养并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小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先创设出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思考:“同学们,咱们教学楼前展示窗上的玻璃坏了,现在需要重新换一块,玻璃的长是1.6米,宽是1.3米,大家知道应该怎么算吗?”这样的问题一抛出学生们顿时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学生很快就知道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至于怎样去计算还需要学生们继续思考。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内容进行回忆,回忆“小数乘整数”的相关知识,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去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运算规律,教师则及时进行纠正与补充。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启发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建立起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应遵循启发性的原则,能够对学生发挥出启发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思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游戏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教学形式,教师应抓住时机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游戏教学方式。通过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助于增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也能够使学生轻松、快速地掌握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讲解《图形的变换》这一课时,教师就可带领学生一起来玩折纸的游戏,通过折叠多种图形来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清晰的认识,也能对哪些图形是通过平移、旋转后得到的进行准确的分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找准时机设计游戏环节,引导学生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总之,在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将情境创设法应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深化数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能够更好的把握。情境的创设还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晓霞.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2019(9):16-16.
[2]李焕.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华少年,2019(19):164-164.
[3]黄法平.关于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好家长,2018(68):101-101.
[4]成建东.小学数学教学情景课堂的创设方法探讨[J].新课程,2019(8):150-150.
[5]吴丽芹.问题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8(14):8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