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适应性的构建

2020-11-16魏勇雷前虎崔莉萍

职教通讯 2020年2期
关键词:逻辑起点高职扩招治理能力

魏勇 雷前虎 崔莉萍

摘要:职业院校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治理能力的强弱决定了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供给质量。基于汤因比“挑战一应战”理论模式,高职扩招100万对原有治理对象、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提出了巨大挑战,高职院校必须在新的逻辑起点上做出适应性应战,遵循主体多元性、手段现代性、空间联动性、目标一致性的治理原则,通过综合运用优化结构、创新模式、健全机制等治理手段,构建多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三位一体”现代治理格局,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保证扩招后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扩招;治理能力;逻辑起点;构建原则;路径选择

基金项目:2019年邢台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背景下邢台市职业院校现代治理能力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tsk1917);2019年邢台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期邢台‘职教强市建设研究”(项目编号:xtsk1952)

作者简介:魏勇,男,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管理;雷前虎,男,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崔莉萍,女,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部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 (2020) 02-0031-06

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农业农村部、教育部也在《关于做好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有关工作的通知》(农办科[ 2019] 24号)中提出,利用5年时间,在全国培养100万名高素质农民。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普通专科招生为368.83万人,2019年扩招100万,规模占2018年招生总额近1/3强。按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提出的“挑战一应战”理论模式,人类社会发展进步都是一连串的“挑战”与“应战”的过程,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1]。在“挑战一应战”理论模式下,高职扩招100万带来非应届生源的巨量增加,学生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等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些变量给高职院校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原有的治理生态、治理平衡在扩招作用下将会被打破,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在治理能力上做出适应性的表达,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新型高职院校治理模式和治理体系。

一、高职院校治理能力适应性构建的逻辑起点

高职扩招与传统的只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不同,擴招内涵实现了“双推动”:一方面,促使职业教育成为国家调控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推动高职院校在教室、实验室、实训室、校舍、食堂等办学硬件方面提质升级;另一方面,院校治理能力及运行协调机制等办学软件方面的匹配性问题,推动高职院校在一个新的逻辑起点上对治理问题进行重新考量,才能做出准确、科学的“迎战”。具体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一)治理对象的挑战

第一,高职既有生源。一方面,这类生源对于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不再徘徊于“消费”的单一使用领域。这一需求促进了高职教育课堂的革命性转变,高职教育必须真正地关注“学生”中心,把信息化技术手段上升为本体论的层次,摆脱技术为辅、教学为主的旧观念,形成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辅相成、双主体的育人观[2]。另一方面,这类生源尚未进入社会,但其潜在蕴藏着前、中、后期不同职业技能需求。高职教育必须给以关注,搭建起贯穿学生生命历程的职业教育体系,营造出中、高级技能双层职教网络环境,满足其职业需求。

第二,新增三类生源。与高职既有生源相比,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生源在年龄层次、角色承担、学习基础、学习行为、外因干扰等方面的差异性更大,甚至难以保证脱产学习,对学习时空的自由度渴望更为强烈。高职教育必须重新认知和理解其需求观、学习观和价值观,采取便捷化、智能化的手段,使每个学习者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兼顾,并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成效。

(二)治理结构的挑战

第一.组织机构的整合。短期内百万生源进入高职院校,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既是坚守使命,更是扩容转型[3]。组织变革(Organization Change)理论认为,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组织结构本身做出适应性调整和完善,以提高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应变能力。扩招给高职院校治理带来了一系列冲击,在学生入学考核、1+X培养、工学交替、学分银行、弹性学制等方面做出变革,组织机构必须予以整合应对。

第二,教学单元的转变。新增三类生源因其本身特殊性以及弹性学制的推行,一方面,将改变教育的基本教学单元,使传统的以班级为核心,以“个人、班、系、校”为核心的纵向管理模式将失去优势,不再是“铁打的教室、流水的学生”,而演化成为“个人、学校”为主的扁平化管理,甚至于学号成为学生的唯一识别编码。另一方面,弹性学制、学分银行的实施,将进一步改变学习形式认同,逐渐向应届和社会生源并重、学习年限灵活、进退自由的班级建制转变,学生以学习群组、云班级的形式聚合在一起。

第三,教学模式的调整。高职扩招并不是“宽进宽出”,而是要精准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技之长。采用既有教学模式“原封不动”或者“宽进宽出”放松要求都不能达到国家扩招之目的,违背了国家实施高职扩招的政策初衷[4]。扩招后,这些非传统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教育背景、文化基础、学习能力、技能水平、发展需求与以往的应届毕业生相比有很大的区别,生源对象、结构的变化使得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随之改变,要求构建与新的生源基础、生源结构相匹配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三)治理理念的挑战

第一,师生观念的变化。高职扩招后,教师、学生将会改变长幼界限,部分学生甚至在年龄及生活经验上远远高于教师,呈现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教育局面。教师与学生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单向传授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交流互动、互相促进的教学相长关系。因此,高职扩招不能过于追求规模化、粗放式增长,原封不动地沿袭传统的师生相处方式,必须摆正师生关系定位,杜绝家长式、训导式、独断式教学,构建和谐有序的师生合作共进氛围。

第二,教育理念的变化。由于新类别生源的加入,职业教育将不再单纯开展正式教育,课堂教学、顶岗实习、技能学习、赛教转化、社会技能培训等非正式教育将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与学的固有边界将逐渐模糊淡化,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逐步弱化,教学不再独独依赖课堂,甚至课堂成为辅助人才培养的次级手段。

第三,行政理念的变化。传统高校事物由行政主导,以管理者为中心,强调任务驱动,以行政指令、外部强制性制度安排要求教师完成学校指定的教学任务。高职扩招后,院校治理进一步强化了服务供给的理念,要求去行政化,主体由“以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面向由以管理者为中心向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作为服务学生的主体,教师将身处服务供给一线,时刻掌握各类生源人生成长技能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时空性乃至长远的幸福性教育诉求,提供合适的服务方案与教育产品。

二、高职院校治理能力适应性的构建原则

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个人或组织、公共部门或私有部门管理其一般事务的多种方式的总和,它是一个使得冲突和多元利益得到妥协并采取合作行为的持续过程。”由此可见,现代治理既是一个多元合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协调的过程。

(一)治理主体的多元性

根据多元组织结构整合理论,高职院校要想实现组织协同发展,必须吸纳社会、学生参与治理,调整或重建原有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体系,并且给予各治理主体平等的地位。扩招后,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有了更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也使得高职院校吸纳了更多参与主体,促进治理主体由“单中心治理”向“多元共治”转变[5]。学生作为院校治理的一极,尤其是三类社会生源的加入,其中不乏社会经验丰富、管理能力突出的学生,应将其吸纳入治理的机制中来。他们既是院校治理的对象,也可以转化为治理的主体之一,通过搭建、疏通学生参与院校治理的路径,可以调动学生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为新时代院校治理开拓新的维度。

(二)治理手段的现代性

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融媒体的出现,为师生参与院校治理提供了信息及支撑平台,有力地促进了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提出,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借助大数据、政策、技术等因素,把治理主体由变“默默关注”“被动治理”为“主动治理”“调控治理”,能增强教育决策、调控、执行、创新发展的活力,为院校治理的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6]。

(三)治理空间的联动性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社会秩序变化与整合将适时地投射在社会结构上,一般要在尊重总体框架下,形成各分属要素互相联动的共同体。一是院校治理各主体之间呈现出一种合作、协调与分享的局面,而不是一种权力授予或竞争状态。相对于封闭的治理空间,伴随着“云、大、物、智”的技术突破,高职院校在人、财、物等资源的管理上,呈现出快速的联动性,各空间之间相互开放、相互嵌入、相互联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充满了可变性和创新性。二是相对于单一的治理空间,多主体的融合办学产生了新的治理空间联动。扩展生源的加入促使办学形式多样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培训、远程技能指导)、办学层次多样化(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和培养目标多样化(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实用管理型)。这些治理空间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叉融合。

(四)治理目标的一致性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立的关键是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及特定主体建立明确交流及合作机制的过程。

一是物质利益的一致性。作为一种显性的治理目标,物质利益是各参与主体之间所首要追逐的。高职扩招后的院校治理,实质上是多元主体的共治、多元主体利益协调。既要防范各主体在追逐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危及他者的利益或损害整体利益,也要协调建立共同的一致性利益目标,以社会契约的形式,确定职业教育共治主体间各方的权责、利益分配关系,保证各方行为动力,以减少纠纷,实现治理效率最大化。

二是精神利益的一致性。作为一种隐性的治理目标,精神利益主要以多元利益主体的价值观为中心,通过协调、对话、博弈等手段达成合作目标。扩招后,多样化的学生来源其精神利益诉求差异较大,高中毕业生多愿意放松身心、提升自我素养及收获美好青春生活;社会生源更愿意提升生存技能,少了畅享青春生活,多了生存发展渴望。高职院校必须在这些差异中建立一种公认的“精神目标”,构建同存同在的合作目标,更好地实现共同的精神利益。

三、高職院校治理能力适应性构建的路径选择

在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适应性构建,首先,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其次,搭建“党委核心、内外融合、递进优化”的治理架构,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治理模式、监督运行机制等内涵,形成多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现代院校治理格局。

(一)构建多元化内部治理结构

高职扩招带来了多元群体的出现,高等职业教育则以其包容性和职业性成为了各类社会群体的首选。教育对象的多元性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适应多元群体的实际需求,探索出一条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多种功能、彰显多元价值的内部治理结构。

1.完善治理制度体系。高职院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章程》建设为统领,重新修订《章程》等相关制度文件,健全完善扩招生源的招生、培养、管理、就业等制度,形成规范科学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一是修订制度文件,把扩招生源问题纳入原有制度体系中,明确相应的权责范围和关系,对政治权、行政权、学术权、监督权重新进行科学分配。二是新增制度文件,基于扩招生源相对独立的属性,制定专门的制度文件予以规范。

2.调整组织机构设置。扩招促使高职院校必须在机构组成上进行整体性的功能调整。一是采取独立管理或者融合管理的形式,设置独立院系或者给原有机构赋能,增加扩招管理专职岗位,统筹应对扩招后的相应工作。例如,学生入学考核模式逐步向“自主申请”“随时注册”转变,形成“分类考试机制”,就需要组建新的组织架构来应对。二是建立健全理事会、董事会等机构,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理事会办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征询和参与机制,形成良好的制度和保障机制,达成利益一致性的办学目标,寻求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实现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公平与效率。

3.实施多元协同治理。高职院校推进多元协同治理能够通过群体意见的整合,利用资源和集中优势,有效地表达利益诉求,大大提高社会各界相关利益方参与院校治理的能力。一是虽然政府、高职院校在治理中起着主导地位,但扩招生源基于其生产实践经验,提出的意见建议、反映的问题,对促进学校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二是高职扩招涉及到了招生就业、继续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各部门,改变以前“各管一摊”“各自为政”的治理状态,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联动起来,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品质。三是扩招之后,伴随着1+X证书“扩训”的实施以及混合所有制的试点,高职院校必须要进行组织指挥系统的调整或整合,最大程度上吸纳社会资源参与办学,形成政府、学校、企业、协会、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存的治理局面。

(二)创新信息化内部治理模式

信息化治理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多种治理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1.打造智慧教学环境,巩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高职扩招最让社会各界担忧的是“宽进宽出”,致使学历证书的“廉价化”。为了保障扩招后人才培养质量,一是从生源的不同构成出发,对高职教师群体进行心理培训与疏导,建立新的师生观念和教育理念,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的对象及非正式教育的功能,正确回应扩招生源的技能与学历提升期待。二是从多元主体的利益出发,积极调整教学模式,建立以需求为主导的自助式、模块式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优质资源线上线下对接,形成不断出新的优质数字职教资源共建共享局面,为扩招生源“即时学习…‘随任学习”提供广覆盖、多层次、高品质的教学服务。三是从“扩招”与“扩训”空间联动关系出发,构建智慧培训园区,通过实践远程专递课堂、网络空间教学、异地同步教学等教学模式,适应他们个性化的培训需求,并实现学习成果与“学分银行”的认证、积累与转换,促进课证融通、书证融通。

2.运用数据治理手段提高治理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从从属地位发展成为主体地位,演化成教育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院校治理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采取新的技术手段,以应对高职扩招带来的治理挑战。一是改变传统网页、现场等在线服务,向手机APP平台转变,依托数据统计分析优势,为多样化生源及时推送、提供精准化服务,形成智慧治理生态,构建完善管理、教学和生活一体的智能化校园。二是改变传统单一的跟帖式交流手段,向大数据采集统计转变,及时准确地采集新增生源行为及需求等数据,保障院校治理决策更加公平合理。

3.构建院校治理自我优化系统。实施治理能力监测计划,建立以大数据为依托的治理体系优化方案、定期考核和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配套的制度框架,保障考核评价体系落地生根,建立一种院校治理的自我优化更新机制[7]。根据职业教育扩招的发展形势,及时对治理能力进行评估和优化,适时调整治理侧重点,实现内部治理的更高层次要求和目标。

(三)健全民主化组织运行机制

1.健全民主治理组织机制。扩招后,多样化的生源结构、生活经历决定了新的院校治理绝不能采取原来的家长式、命令式、集中式的行政管理理念,而是要积极倾听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并给于合理回應。一是健全完善学生会、社团、党、团支部等学生组织形式,在制度、条件与经费上形成鼓励支持机制,支持学生参与管理,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为学生开展自主管理尽可能地提供空间与平台。二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人员应该始终注重关心学生的实际需求,将学生作为高职院校改革的参与主体,让学生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日常管理决策等工作。例如,遴选学生代表,参与旁听涉及学生事务决策的办公会、党委会,及时征询学生意见,提高决策科学性、民主性,让学生在自主管理、参与管理过程中形成职业的“关键能力”。

2.健全民主治理运行机制。治理结构改革强调多元共治,就是要在运行的过程中,充分吸纳各方意见,以达到治理决策科学、治理成效突出的目的。为此,一是实施治理权责清单制度,制定发布权责清单,构筑制度精神高地和监督问责路径,打造符合院校治理框架下的特色监督体系[8]。二是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增强管理透明度,建设阳光校园,主动接受社会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与监督,进一步健全完善院校治理的运行机制,推动院校治理能力实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历史研究[M].石础,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20-25.

[2]燕艳,李潘坡,雷前虎.职业教育信息化精准服务的逻辑要义、价值取向与模型架构[J].教育与职业,2019(13):36-41.

[3]姜大源.论高职扩招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大变局与新占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5-11.

[4]任聪敏,石伟平.扩招100万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 (10):21-24.

[5]白维军.社会保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重维度[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37 (6):14-19.

[6]马中英.大数据时代大学治理能力提升的双重境遇与路径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6(1):31-35.

[7]秦建平,邓森碧,张小慧.全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监测实证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 (8):23-31.

[8]孙云志.权责清单制度:提升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 (19):48-53.

[责任编辑 秦涛]

猜你喜欢

逻辑起点高职扩招治理能力
从政策杠杆到关系嵌入:对高职扩招的初步分析
推进高职扩招的几个关键着力点
中高职专业衔接的问题分析及实践路径
高职“扩招”“提质”一样都不能少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发展演变
建构体现学术自由精神的现代大学制度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政府网站建设及在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