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考核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体系的构建
2020-11-16刘大军
摘要:基于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考核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作为其中的一种实践体系,其评价的核心是职业院校准毕业生的岗位综合能力。这一体系的确立有利于形成行业用人标准,诊断和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中遇到的课程与教学问题,确定毕业生的薪酬水平。构建基于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考核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需要确立用人单位的评价主体地位、形成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精准高效的评价考核流程、建立有力的评价保障系统等。
关键词: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考核;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职业院校创客课程研究:内涵、开发与实施”(项目编号:17YJC880062)
作者簡介:刘大军,男,华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政策与机制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 2020) 02-0010-06
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对第三方评价的认识日益深入,实践上也有较多探索。国家近期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 2019]4号)又重申了“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体现了对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重视[1]。第三方评价的终极目的是学生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必然是围绕学生岗位能力开展的评价。基于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考核的第三方评价体系是由政府支持、用人单位作为第三方,对职业院校准毕业生进行的基于岗位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考核,其以考核为中介,将学校培养与职业标准贯通起来,以推动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也为学生求职及企业的选人用人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一体系包括第三方考核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一、基于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考核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基本内涵
研究者们对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中的第三方通常有不同的界定,但多数人认同:第三方是与评价对象有利益关系但无隶属关系的一方[2]。基于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考核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体系正是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上,以用人单位作为考核的主体,聚焦学生综合能力,力图贯通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职业标准,其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聚焦于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
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是指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进入岗位后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等。这些能力既包括外显的知识和技能,也包括内隐的职业素养。基于学生综合能力考核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不同于对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评价,它聚焦于学生,通过考核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以反映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是在真实的生产实践情境中进行的,其标准与现实岗位要求相一致,呈现的是学生在学校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与岗位实际需要的一致程度。
(二)评价实施的主体是用人单位(行业或企业)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不但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来衡量,更应由用人单位(或市场)来裁判,用人单位已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判断者[3]。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中存在学校教育与市场相脱离的倾向,致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的需要,出现了学校和用人单位各自自说自话的局面,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在国家大力提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企业不但要融人人才培养过程中,更要介入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上。在当下,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在第三方考核中,无论是利益相关者作为评价主体还是非利益相关者作为评价主体,都无法回避用人单位的参与。基于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考核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实现了“谁用人,谁考核;谁用人,谁认证”,凸显了行业企业在考核中的主导地位。
(三)评价贯通职业资格标准、学校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
我国现有的一些职业资格标准含金量不高,导致现实中人们对职业资格的认同度低。有些行业资格证书无法满足特定区域企业的要求,一些新兴行业甚至并没有形成职业资格标准,这不利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用工。在技术不断进步、而资格标准的更新需要一定周期的情况下,行业及企业可以根据特定区域的行业特点,通过第三方考核逐渐制定不低于通用标准的、特定区域内的职业资格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将直接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和条件等。通过考核确定学生个体的薪酬水平,实行“以考定能,以能量酬”的原则,能减轻学生就业的难度;而企业的招工有了衡量标准,也减少了企业的招聘负担。
二、基于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考核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体系的价值
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对于提升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同的评价体系或模式所具有的价值不同。基于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考核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体系力图形成学校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的动态机制,为政府资源投入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一)形成学校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动态对接机制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动态性由产业发展的动态性决定。依据第三方考核组织者的调查、分析和诊断,更新和完善已有的岗位能力标准,反映产业发展情况,可使所制定的岗位能力标准时刻与市场要求相契合。政府通过新的岗位能力标准及产业发展情况合理地规划学校的专业发展,能形成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动态对接机制。此外,通过第三方考核形成统一的人才标准,可成为学校办学和学生发展的风向标。而学生岗位胜任力的提高,也缩短了用人单位新人职员工的培训时间。
(二)建立学校人才质量诊断与政府投入挂钩机制
第三方考核的实施使得教育主管部门对各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学生的第三方考核成绩直接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状况,尤其是对于考核分数不理想的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可组织学校进行认真的诊断,厘清学校的办学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可依据这一第三方评价结果建立起区域内的人才质量把控诊断机制,并将其与教育资源分配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分配教育资源,以使资源分配更加科学合理,并彰显职业院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三)提升学生知识与技能,改善学生就业质量
就学生而言,由于一些职业资格证书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不匹配,导致部分学生即使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技能也无法满足岗位要求。基于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考核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向上连接学生的培养,向下关联学生的就业。通过考核,衡量标准得以统一,形成了统一的、权威的学生能力要求衡量标准。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第三方考核也改善了学生的就业质量,企业根据学生的考核成绩定向招工,使学生的就业质量得到大大提升。
(四)推动学校教育改革,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如果缺失人才培养考核,将会造成学校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基于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考核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客观上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标准,指明了方向。通过考核,形成了企业和学校都认同的标准,这就倒逼职业院校根据第三方评价要求开发课程、调整教学和营造相应的教学环境等[4],使得学校的培养目标、方式与企业的要求动态匹配,大大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水平。
三、基于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考核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体系的运行机制
基于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考核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体系并非自发形成的,而是由政府、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努力构建起来的。其具体的运行机制包括:组织建立、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实施流程的确定和评价结果的应用等几个方面。
(一)组织建立
基于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考核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首先必须获得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教育主管部门通过中间组织(非政府机构)整合行业和企业的力量,由行业和企业(用人单位)牵头实施第三方评价。这就需要政府给予适当的经费和政策支持,调动行业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第三方考核的积极性,形成教育主管部门授权和支持,中间组织协调与组织,行业、企业实施,学校参與的组织体系。
(二)评价标准体系的确定
1.基于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考核的第三方评价试题的形成过程。具体包括:(1)基于岗位标准形成专业题库。第三方评价的指标体系要符合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职业教育第三方考核主体(企业和行业)基于实践梳理总结出岗位标准,在职业岗位标准的基础上设计对应专业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成立命题工作小组召开相关专家会议,经过多轮讨论分析,在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中植入相对应的考题,建立并形成相关专业第三方人才岗位能力考核专业试题库。(2)通过企业员工检验考题。依据岗位标准设计出的专业试题是否具有可行性?能否符合企业初级用工标准和毕业生的实际?这就需要对考题的有效性进行实践检验,这是基于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考核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中的关键环节。第三方考核组织者通过从相关企业中抽取各层次的具有代表性的在职员工,把设计出的考题在模拟考试环境下对员工进行考核。一方面,通过员工的成绩反推所设计的试题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通过被测员工的意见反馈,对考题或者题库进行修改完善。同时,以员工为标准形成成绩常模,以此来对照学生的考核成绩水平。(3)依据反馈修改完善考题。企业员工完成对考题的检验后,相关专家组根据测试的成绩进行分析,对考题的难度、效度和信度等进行多维度考察,确保考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召开被测员工试题研讨会,充分听取参加测试的企业员工反馈的意见,从而进一步完善考题或者试题库,最终确定考试题目。
2.基于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考核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体系框架。基于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考核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体系经过实践探索和研究,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体系框架,考核模块包括三部分:理论知识考核+实操考核+职业素养考核。由于不同专业的要求具有差异性,二级指标也有所不同。同时,由于每一专业特定岗位理论知识和实操的要求程度不同,三个模块分配考核的比值也有所不同。但根据实践,大体上可确定理论知识、实际岗位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比为3:4:3。理论知识通常采取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理论概念、公共文化知识等。实际岗位操作能力主要采取现场操作(演练)的方式,考察学生实际岗位的业务操作能力,包括操作的正确性、科学性、有效性和熟练程度等。职业素养采取过程性考核,将考核放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进行,主要考察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具体考核体系见表1。
(三)评价实施的流程
第三方考核能否顺利实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关键还要形成长效合理的实施流程。基于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考核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体系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1.由教育主管部门发文招标。为有效实施职业教育第三评价,充分体现评价的“第三方”性,教育主管部门发文向社会具有承担第三方评价能力的机构和组织进行招标。对于中标的机构或组织,教育主管部门与之签署一项为期几年的合同或战略合作协议,这样,中标机构或组织就成为承担第三方考核评价的组织、协调和领导机构,将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协会和职业院校紧密联系起来。
2.教育主管部门公布考核公告,确定考核对象。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招标工作的同时,将第三方考核通知至各个职业院校,并要求学校积极宣传,组织符合考核条件的学生参加。同时,各职业院校向教育局统计上报相关专业参加考核学生的人数。
3.制定考纲与考核方案。第三方考核的中间机构联合相关行业协会以及相关企业组建专家委员会并召开相关专业的岗位能力分析研讨会,通过专家的研究分析制定相关专业的岗位能力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专业考纲、命制试题和起草考核方案等。
4.确定考核场地及其他考核事项。第三方考核组织者确定考核方案和考题后,根据考核的专业情况确定考场以及具体的考试科目时间的安排。考场一般安排在行业领先的企业或职业院校进行,考场环境按照真实的岗位情况设置,力图呈现工作场所岗位的真实工作情况。
5.正式实施考核。做好准备工作后,由第三方考核机构统筹,优质企业行业协会承担,分别到对应的考场实施考试。每场考试由5人以上的评委组成的小组来评定成绩,评委小组以企业专家为主,以学校的教师为辅,力图客观呈现被考核者的真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