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问题研究”深度学习之思考

2020-11-16于军

教师·下 2020年9期
关键词:合作探究问题研究任务驱动

于军

摘 要: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每个章节末尾都有设置“问题研究”板块,致力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其以问题为载体,以研究为手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观点。文章基于对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问题研究”编排思路的分析,分析了其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与意义,提出了通过任务驱动教学、开展问题合作探究、以社会实践活动深化认知等方法来实现基于“问题研究”的深度学习,以期提升学生地理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问题研究”;高中地理;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23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7-0099-02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高中生需要具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应用性特征。“问题研究”正是基于区域地理问题,调动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通过社会实践、综合性学习等多种学习途径,最终来探讨人地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可以说“问题研究”是基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学习板块,是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学习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所谓的赶进度而忽略甚至直接越过了这个栏目的教学,或者以教材之外的内容进行项目化的学习研究,舍近求远,得不偿失。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學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教师要利用好“问题研究”板块内容,开展有深度的地理综合性学习活动。

一、“问题研究”的编排思路

与旧版教材相比较,新版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在每个章节的结尾处都增设了“问题研究”学习板块。纵观这些研究问题可以发现,“问题研究”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应用性特征,体现了知识理论指导现实问题解决的基本规律。例如,围绕“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章节设置的“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围绕“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章节设置的“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等,这些“问题研究”都与本章节知识是紧密联系的,是对本章节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是对现实地理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的指导。此外,“问题研究”学习板块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一)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习研究的核心主题,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其主要方面。“问题研究”以人地发展中的矛盾为切入点,分析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实现人地和谐共生,如“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缺水的问题”“煤城焦作出路何在”等都是围绕地理知识解决人类生存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二)综合思维

各地理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共同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这要求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比如,“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的问题研究,需要综合统筹生态环境,包括地质与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保持等;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包括能源保障、农田灌溉、航运等因素。这一问题探究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思维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

(三)区域认知

地理学科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问题研究”要求学生能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比如,“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怎样”的问题研究,要求学生根据红太阳农业园区的案例,为家乡的农业园区进行设计,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区域认知能力,结合本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来探讨本地区农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征。

(四)地理实践力

“问题研究”以问题为载体,以研究为手段,体现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考查、实验、调查等多种地理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教材中所有的“问题研究”都落到“怎么做”的问题上来,都是在问题研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得方法,解决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问题研究”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个“问题研究”就是一个学习项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深度学习来深入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思维拓展能力和知识迁移实践能力。以下以高二地理必修3“我的家乡怎样发展”为例,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问题研究”的有效教学策略,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迁移运用到其他章节的“问题研究”教学中。

(一)以任务驱动教学,明确探究目标

一个“问题研究”就是一个独立的学习项目,“问题研究”板块的教学首先需要通过学习任务的设置来驱动教学,让学生明确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与目标。“我的家乡怎样发展”这一问题具有很好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特征,根据教材的提示,教师可以围绕以下学习探究内容来设置任务目标:一是家乡的基本情况;二是家乡发展条件的优势与不足;三是学习其他区域的经验以作借鉴;四是提出对家乡发展的建议或构想。鉴于农业区位因素是高中地理学习与考查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对任务目标进行进一步明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青岛市即墨区的农业区位条件是怎样的?有何优势与不足?你对家乡农业的发展有何建议?从区域经济角度来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是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无所谓孰轻孰重。“问题研究”以家乡农业区位为例,学生在深度学习之后能够举一反三地迁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的区位条件分析上来,面面俱到又浅尝辄止。以农业区位因素为例进行任务驱动学习,这就使本章节的“问题探究”有了明确的探究内容与方向。

(二)以问题促进思考,开展合作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需要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来进行深度的学习探究。在“问题研究”的探究中,任务的完成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贯穿任务探究过程的主线。在此过程中,需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之间对问题的合作探究来收获、理解与内化知识,实现对问题的有效突破。

“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的“问题研究”学习中,通过结合即墨区的农业区位因素来分析家乡农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探寻家乡农业发展的道路。“即墨农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不足之处有哪些?发展出路在哪里?”这是本“问题研究”的核心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学生分工协作,如七人小组中,四人合作探究农业区位优势,三人合作探究农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最终全员讨论家乡农业发展的出路。以下是一个小组对家乡农业发展进行的研究性学习:

在“问题研究”的探究问题的驱动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思维的综合性、深度与广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能够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区域的地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真正将知识的运用与迁移落到实处。

(三)以活动深化认知,实施社会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与实践要统一起来,不仅要以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实践,还要以社会实践来检验理论知识。在以上“问题研究”学习过程中,师生从理论层面围绕“问题研究”中“我的家乡怎样发展”,就家乡青岛市即墨区的农业区位条件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探讨,但是现实层面与理论层面是否契合可以以综合性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社会的实践学习过程中迁移与运用并且检验知识。

教师组织学生前往市郊的恒兴源农场、德丰生态农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先实地参观了农场的各类作物的种植情况,如两个农场都大量地种植了向日葵、花生,就此设问:“为什么向日葵和花生的栽种面积会很大?”学生能够尝试从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地形特征、灌溉条件、交通区位、经济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比如,本地热量充足,光照条件好,适合向日葵的生长;土壤以黏性低、盐碱度较高的砂质土壤为主,适合花生的种植。在实地考察中学生发现现实农业生产中很多知识与地理课堂中的农业区位因素是高度契合的,如农业对水源的要求很高,所以农场周边肯定有充足的水源保障,如恒兴源农场选址在宋化泉水库旁,且有河流贯穿其中,灌溉极为便利;德丰生态农场就选址在202省道与威青高速的交接处,交通极为便利,有利于农产品的外销,极大地节约了運输成本等。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检验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与感受更为深刻。

三、结语

“问题”与“探究”是驱动学习的两个重要引擎,“问题研究”作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新设学习板块,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问题探究”的教学价值,要研究好、利用好此版块内容,使之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素材。在“问题研究”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合作学习意识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都得到有效培养,真正进入深度学习的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荣文秀.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1):79-80,87.

[3]柏 林,蔡珍树.2017版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问题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9):16-19.

[4]夏宏华.高中地理教材中“问题研究”教学初探——以“煤城焦作出路何在”教学为例[J].地理教学,2018(9):22-24.

猜你喜欢

合作探究问题研究任务驱动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