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支持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文化相似性的调节作用和技术能力的中介作用

2020-11-16陈怀超侯佳雯艾迪欧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相似性集群制度

陈怀超 侯佳雯 艾迪欧

一、引言

作为制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支持能够激发集群企业创新行为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更好地开展合作创新,提高自身创新绩效。依据Shinkle和Mccann(2014)[1]的观点,相比于不完善的制度环境,在具有规范的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及激励机制的成熟制度环境中,企业的创新潜力更能得到激发。然而,现阶段仍有一些产业集群不仅定位不明确、特色不鲜明,而且制度支持也不够,由此导致了产业集群缺乏在龙头企业带领下整体创新发展的规模经济及其规模效益,也会对集群企业的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阻碍了集群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

现有文献已涵盖外部知识(Kesidou和Snijders,2012[2])、技术学习(Pan等,2019[3])、研发投入(孙爱丽等,2017[4])、知识流动(杨瑾和王雪娇,2019[5])以及社会接近性(向希尧和裴云龙,2020[6])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任雪娇等(2019)[7]指出,与传统资源基础观、能力决定论以及知识基础论的观点不同,从制度视角出发的相关研究认为,企业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固然重要,但制度环境或制度安排才是决定企业创新决策,影响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现有研究中,学者们虽然证实了制度资本对集群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存在显著影响(姜文杰和张玉荣,2013[8]),但尚未涉及制度支持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亟需从学术上回应制度支持如何影响集群企业创新绩效这一重要问题。在此前提下,文化相似性的调节作用和技术能力的中介作用问题也有待厘清。有关前者,组织文化理论认为,组织文化是企业整合内部力量并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关键手段(王庆燕和石金涛,2005[9])。从这一角度来看,集群企业发展离不开集群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集群文化可谓是凝结各集群企业内外部力量的“凝聚剂”。基于产业集群的集聚性和相关性等特征,各集群企业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易形成相似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氛围,助推集群企业间的互通互联,那么,在相似的文化环境中,制度支持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否会发生变化?关于后者,依据企业能力理论,技术能力是企业必需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能够衡量企业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那么其是否在制度支持影响集群企业创新绩效过程中发挥作用?这些都是需要得到进一步论证的问题。

基于此,笔者依据制度基础观,选择山西省7个典型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就所获取的154份有效样本,探索正式制度支持和非正式制度支持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加入文化相似性作为调节变量以及技术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分别探究二者在制度支持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制度支持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制度环境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于换军,2020[10]),企业创新活动依赖于其所处的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影响了企业创新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创新绩效。由此,对于集群企业创新问题的探讨需要从制度基础观出发,考虑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尤其要关注制度环境的支持。制度支持充当着“土壤”的角色,为集群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作为政府引导和影响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制度支持是企业重要的外部“环境和资源”,获得制度支持意味着制度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的双重降低(孙秀丽等,2018[11]),也意味着企业进入市场和采取竞争举措的主动性得以提高,企业还能够利用这种支持提高财务绩效和声誉(Shu等,2019[12]),提升市场地位和价值,有助于其在市场环境中拥有更多话语权,推动其创新进程。根据North(1990)[13]的二分法制度理论,本文将制度支持分为正式制度支持和非正式制度支持,分别探究二者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正式制度支持是一种体现在政府和法律层面的“结构化支持”(Xin和Pearce,1996[14]),包括政府及相关部门为企业提供所需的研发补贴、税收减免、许可等各种支持(孙秀丽等,2016[15])。政府通过正式的制度支持为企业提供了有利于创新的资源和环境,增强了企业创新的动力与投入,提高了创新的成功率(高山行等,2013[16])。在相关部门提供的正式制度支持下,依据林亚清和赵曙明(2014)[17]的观点,集群企业能够有机会获得丰富的外部资源,并有助于优化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以缓解其经常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新资源的流入能够激活、更新和充分融合现有资源,增加知识和技术等各类资源储备,完善组织管理机制,激发更多创新思想和行为。此外,获得正式制度支持意味着集群企业拥有恰当的政策引导,有助于集群企业对成文规则的熟悉和掌握,从而对外部制度环境保持高度敏锐性。依据孙秀丽等(2016)[15]的观点,获得正式制度支持能够帮助集群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寻求创新机会,提升竞争优势。由此,本文提出假设H1。

H1:正式制度支持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影响。

非正式制度支持是指除正式制度支持之外,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建立政治联系从而获得的政府等制度主体提供的支持(蔡新蕾,2017[18])。非正式制度支持有别于正式制度支持,体现为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注重情感和行为的关联。通过政治联系,非正式制度支持有利于企业获取政府信息中的有效内容,把握商业机遇,促进原始性创新的成功(高山行等,2013[16])。集群企业在得到非正式制度支持后,就会拥有品质背书,能够向利益相关者传递积极信号,不仅能促进自身与利益相关者建立信任关系,形成长期依赖型政治关联,从而获取到更多形式的支持;而且,集群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创新活动也会更加频繁,有助于达成战略共识,充分实现知识、信息和经验的共享,促进彼此之间以多种形式展开合作,加深彼此间的合作程度。由此,集群企业能够借集群之力,将关键资源投入到创新环节,更加专注于创新活动,推动新技术的研发、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实现创新目标,从而增加创新产出,促进集群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2。

H2:非正式制度支持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影响。

(二)文化相似性的调节作用

产业集群基于特定的制度和文化环境而存在,区域文化、产业文化以及企业文化通过交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嵌入其中的集群企业。已有研究表明,文化嵌入能够加强企业间信任与合作,从而促进集群企业创新(郑小勇和黄劲松,2017[19])。伴随着多层次的文化嵌入,集群内部成员间互相影响、积淀、整合而形成了一定的风俗习惯和共同遵循的价值体系(刘芹和陈继祥,2006[20]),使得集群企业文化具有相似性。在集群中,文化相似性是指集群企业在文化氛围、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相似程度,是集群企业创新发展的情境因素。这些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化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杨皎平等,2015[21]),给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捷径,为集群企业的创新进程注入活力。

在文化相似性高时,相关部门给予的正式制度支持更加有效,促进了集群企业创新成果的产出。具体而言,拥有相似文化的集群企业由于对集群文化认同度高,能够加速集群内部交流和信息传递,并接收到更多的创新理念,不断修正自身创新思想和行为。在得到相关部门提供的政策、财务等形式的正式制度支持后,集群企业可以基于相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系统化地协调外部支持和内部资源,有效地进行资源的管理、转化和应用,有助于提升自身创新决策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发挥正式制度支持的积极作用。而且,在共同的集群文化背景下,集群企业具有相同的经营道德,遵守共同的交易理念,同时强调合作和非冲突,能增进彼此默契,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刘芹和陈继祥,2006[20]),规避各种风险,提高后续行动的可预测性和合作创新的稳定性,为集群企业创新提供和谐的集群氛围,有助于相关部门充分发挥支持作用,从而加速集群企业创新进程,提升创新绩效。由此,本文提出假设H3。

H3:文化相似性增强了正式制度支持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从组织间学习视角来看,共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为集群学习提供了平台(杨皎平等,2015[21]),有利于集群企业之间针对与相关部门建立联系的情况展开交流和学习,促进经验和信息共享,有助于集群企业与相关部门改善关系,打破固有的认知壁垒,增强合作意识,建立更恰当的联系,构建更加和谐的政企关系,从而使得集群企业能够充分利用与其创新发展相关的非正式制度信息,使其所获取的非正式制度支持有的放矢,有效发挥作用。而且,在相似的文化认同或文化背景以及具有共享的价值观念下,容易建立信任关系(田野和杜荣,2011[22]),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解,从而加强了集群企业对集群文化的认同感和追随感,提升创新行动一致性,为非正式制度支持的作用发挥提供了有利情境。在这种相似度高的集群文化情境下,非正式制度支持加强了集群内部知识、信息等的有效共享和传递,有利于集群企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创新活动,激发创新行为,提高自身的创新绩效。由此,本文提出假设H4。

H4:文化相似性增强了非正式制度支持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三)技术能力的中介作用

制度和资源都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Oliver,1997[23])。制度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外部环境,能够对企业能力产生影响(Oliver,1997[23])。基于资源基础观的研究视角,企业的技术能力被认为是企业所拥有的重要无形资产(林亚清和赵曙明,2014[17]),表现为企业开发和运用各种技术资源的能力。集群企业技术能力嵌入在集群创新系统中,以集群学习为基础,以支持集群创新能力提高为目的(魏江和叶波,2003[24])。技术能力能够完成对外部支持的识别、吸收、转化和运用等一系列工作,是连接企业外部支持和内部创新的重要桥梁,在制度支持影响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支持均有利于集群企业获取更多外部援助,能够改善其现有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提高技术转化和创新效率,促进技术变革,提升技术能力,为集群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和推出创新成果提供保障。具体而言,正式制度支持可以增加技术商业化机会和降低风险(蔡新蕾,2017[18]),如政府补贴和税收减免可以有效支持企业的资金投入(Grimm和Jaenicke,2012[25]),增强集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集群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资金引进人才、升级技术和优化管理等,拟定创新策略,以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能力。依据蔡新蕾(2017)[18]的观点,集群企业通过政治联系所得到的非正式制度支持具备获取有效政府信息和把握市场机遇方面的优势,有利于促进集群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活动,有利于技术应用的成功和技术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能力或者利用不同类型技术资源的能力和知识,是获得竞争优势和实施创新的关键驱动力(吴晓云和张欣妍,2015[26])。技术能力能够有效聚合企业内外部的创新知识和资源,强化了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意愿和效率(何建洪和贺昌政,2012[27]),使得企业更有能力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学习和探索(孙秀丽等,2016[15]),完善了集群企业的技术识别、吸收、应用与创新环节,有利于集群企业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打破技术瓶颈,激发创新活力;有利于集群企业开发市场认可的新产品和服务,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最终对自身创新绩效提升产生积极影响。由此,本文提出假设H5和假设H6。

H5:技术能力在正式制度支持影响集群企业创新绩效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

H6:技术能力在非正式制度支持影响集群企业创新绩效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

结合以上假设,本文构建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三、研究设计

(一)调研样本和受访者选择

2018年,山西省经信委发布了《山西省打造优势产业集群2018年行动计划》。文件指出,未来将着力培育一批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服务集聚配套的产业集群,引导和推动重点项目在产业集群落地。文件要求,结合山西省优势产业,重点建设新材料产业集群、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以及传统优势产业集群等。由此,本文选择了山西省7个产业集群作为调研对象,分别为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和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及太原市南内环数码通讯产业集群、晋中市祁县玻璃器皿产业集群、太原市清徐老陈醋产业集群和忻州市定襄法兰产业集群。其中,太原市南内环数码通讯产业集群、晋中市祁县玻璃器皿产业集群、太原市清徐老陈醋产业集群和忻州市定襄法兰产业集群是山西省传统产业集群,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三个产业集群(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均属于山西省重点建设的集群类型,近年来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

本文的调研对象为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并将各集群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确定为理想受访者,也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受访者。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那些工作与知识和创新相关的基层管理者往往会在第一时间接触到集群企业的知识和创新活动,因此,本文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将这些基层管理者作为可接受的受访者,以便于更加全面和直观地了解现实情况。

(二)变量测量

在文献梳理基础上,结合由1名教授和4名副教授形成的专家团队的建议,本文确定了因变量、自变量、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测量量表,具体如表1所示。其中,各变量均采用Likert 5级量表的形式,数字“1”至“5”代表由“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

表1 变量测量量表

集群类型决定了集群中企业的经营范围;企业性质决定了其创新资源获取和利用情况;企业规模决定了其开展创新活动,利用创新资源的水平;集群经验代表了企业可以在集群中获取的知识和技能等资源,这些因素都能够对集群企业创新产生影响。因此,本文选取集群类型、企业规模、企业性质和集群经验作为控制变量。集群类型包括太原市高新区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太原市高新区新能源产业集群、太原市高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太原市南内环数码通讯产业集群、晋中市祁县玻璃器皿产业集群、太原市清徐老陈醋产业集群和忻州市定襄法兰产业集群,分别用数字“1”至“7”代表;企业规模用集群企业员工人数的自然对数来衡量;企业性质包括国有/国有控股、集体/集体控股和民营/民营控股,分别赋值为“1”至“3”;集群经验用企业从加入产业集群至2019年的年限来测量。

(三)调研展开和问卷回收

在调研开始前,本文选择了5名拟调研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就问卷的措辞、设计风格等进行了评价,并依据他们的建议对问卷进行修改完善,使问卷表述更加科学合理,以方便企业受访者理解,确保受访者回答问题更加准确有效。此外,调研团队针对调研内容、技巧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培训,以更好地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

调研过程分为预调研和正式调研两个阶段。调研团队随机选取了7个集群中的部分样本企业展开预调研,共收回31份问卷,并对所回收的样本数据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考察调研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及问卷设计的合理性。根据检验结果,调研团队对问卷做了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形成了最终的调查问卷。

正式调研从2019年10月开始,至2019年12月结束,历时3个月。正式调研主要通过线上方式进行,调研团队通过某高校MBA学员、同学、实习单位同事和亲戚朋友等关系渠道,向所在集群企业的受访者发放电子问卷,最终共回收182份电子问卷。在剔除了一些存在缺失以及回答有误的无效问卷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共154份,有效率为84.615%。

调研团队运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所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了同源方差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被抽取的第一个公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35.099%,小于40%的建议标准,表明问卷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同源偏差问题。

(四)样本特征

样本企业的集群类型、企业规模、企业性质、集群经验的特征描述如表2所示。集群类型的统计结果显示,本次调研所涉及7个产业集群的样本数量分别为19、5、8、19、33、31和39家。从样本企业规模来看,员工人数为101~500人的样本企业有60家,员工人数为50人及以下、51~100人、500人以上的样本企业分别为52家、35家和7家。样本企业性质的统计结果显示,国有/国有控股企业有13家,集体/集体控股企业有25家,其余116家为民营/民营控股企业。从集群经验来看,加入集群年限为1~9年的样本企业数量最多,为81家,其余依次为加入集群10~19年的样本企业66家、加入集群20年及以上的样本企业7家。

表2 样本特征描述

四、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拟合优度和信效度检验

本文运用SPSS24.0和AMOS24.0软件对各变量的测量量表进行拟合优度和信效度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经过修正后的测量模型拟合结果显示,χ2/df、TLI、CFI、IFI、PGFI和RMSEA分别为1.909、0.903、0.917、0.918、0.643和0.077,说明测量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信度检验通过Cronbach’sα系数和组合信度加以判断,创新绩效、正式制度支持、非正式制度支持、文化相似性和技术能力的Cronbach’sα值均满足大于0.7的检验标准,表明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值均大于0.7,表明组合信度良好。效度检验从内容效度、收敛效度和判别效度三方面进行判断。首先,各测量量表均在现有成熟量表基础上结合专家建议修改而成,表明量表的内容效度较好。其次,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各变量测量问项的因子载荷均在0.5以上,AVE值均大于临界值0.5,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各变量AVE值的平方根分别为0.779、0.740、0.799、0.806和0.763,均大于该变量与其余变量的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判别效度。

表3 拟合优度、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

(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表4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可见,各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均小于0.750,可以初步排除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4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

(三)假设检验

1.直接作用和调节作用的检验结果。

在验证制度支持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时,模型中首先放入控制变量,其次放入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支持,分别构成模型1、模型2和模型5,具体公式为:

IP=λ0+λ1CT+λ2ES+λ3EC+λ4CE+λ5FIS+ε1

(1)

IP=γ0+γ1CT+γ2ES+γ3EC+γ4CE+γ5IIS+ε2

(2)

式(1)、式(2)中,λ0、γ0为常数项,λ1至λ5、γ1至γ5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ε1、ε2为残差项。

在验证文化相似性的调节作用时,在模型2和模型5的基础上放入文化相似性,然后放入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支持与文化相似性的乘积项,分别构成模型3和模型4以及模型6和模型7,具体公式为:

IP=α0+α1CT+α2ES+α3EC+α4CE+α5FIS

+α6CS+α7FIS×CS+ε3

(3)

IP=β0+β1CT+β2ES+β3EC+β4CE+β5IIS

+β6CS+β7IIS×CS+ε4

(4)

式(3)、式(4)中,α0、β0为常数项,α1至α7、β1至β7为各变量和乘积项的回归系数,ε3、ε4为残差项。

表5为制度支持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作用以及文化相似性的调节作用检验结果。可见,各变量的容忍度最小为0.544,方差膨胀因子最大为1.839,表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由模型2可知,正式制度支持的系数显著为正(β=0.669,p<0.01),假设H1得到支持。可见,正式制度支持显著地促进了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由模型5可知,非正式制度支持的系数显著为正(β=0.531,p<0.01),假设H2得到支持。可见,非正式制度支持显著地促进了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观察模型4可知,正式制度支持与文化相似性乘积项的回归系数不显著(β=0.068,p>0.1),假设H3未得到验证,即文化相似性未能增强正式制度支持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观察模型7可知,非正式制度支持与文化相似性乘积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β=0.222,p<0.01),假设H4得以验证,即文化相似性增强了非正式制度支持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可见,文化相似性能够调节非正式制度支持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但不能调节正式制度支持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究其原因可能是:正式制度支持是一种硬性支持,是政府相关部门有计划地为集群企业提供的各项支持;而非正式制度支持则属于软性支持,更多取决于集群企业管理者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政治联系。在集群企业相似的文化背景下,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往往会促使成员之间达成共识,遇到问题时灵活变通。此时,面对软性的非正式制度支持,集群企业能够灵活地根据实际需求开展创新活动,促进绩效提升。但正式制度支持更具有强制性和稳定性,往往需要循规蹈矩地对其加以利用,可能与集群企业相似的文化氛围不匹配,使得正式制度支持的效果变化不明显,创新成果和绩效的变化不大。

表5 直接作用和调节作用的检验结果

本文绘制了反映文化相似性调节作用的图2。可以看出,相对于弱文化相似性,在强文化相似性情境下,反映非正式制度支持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直线斜率更大,说明文化相似性调节了二者的关系,发挥了“催化剂”的效应。

图2 文化相似性的调节作用

2.中介作用的检验结果。

在验证技术能力的中介作用时,本文首先分别检验正式制度支持和非正式制度支持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其次,分别检验正式制度支持和非正式制度支持对技术能力的影响;最后,分别检验正式制度支持和技术能力、非正式制度支持和技术能力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依次构建了7个模型。

技术能力在正式制度支持影响创新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的检验公式如下所示,对应模型2、3、4。

IP=c1+c2CT+c3ES+c4EC+c5CE+c6FIS+e1

(5)

TC=a1+a2CT+a3ES+a4EC+a5CE+a6FIS+e2

(6)

(7)

技术能力在非正式制度支持影响创新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的检验公式如下所示,对应模型5、6、7。

IP=c7+c8CT+c9ES+c10EC+c11CE+c12IIS+e4

(8)

TC=a7+a8CT+a9ES+a10EC+a11CE+a12IIS+e5

(9)

+b2TC+e6

(10)

技术能力的中介作用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由各变量的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数值可知,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在模型2中,正式制度支持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β=0.669,p<0.01);在模型3中,正式制度支持对技术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β=0.572,p<0.01);在模型4中,正式制度支持(β=0.333,p<0.01)和技术能力(β=0.587,p<0.01)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在正式制度支持影响集群企业创新绩效中技术能力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5成立。在模型5中,非正式制度支持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β=0.531,p<0.01);在模型6中,非正式制度支持对技术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β=0.595,p<0.01);在模型7中,非正式制度支持(β=0.152,p<0.1)和技术能力(β=0.637,p<0.01)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技术能力在非正式制度支持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6成立。

表6 中介作用的检验结果

本文参照Preacher和Hayes(2004)[33]提出的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检验,设定样本量为5 000,置信区间的置信度为95%。检验结果的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分别为[0.197,0.507]、[0.248,0.510],表明技术能力的中介效应显著,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验证了假设H5和H6。可见,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支持不仅能直接影响集群企业的创新绩效,还通过技术能力这一“中介物”间接影响集群企业的创新绩效。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从制度基础观出发,结合产业集群特征,选择山西省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探究了正式制度支持和非正式制度支持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以及在这一影响过程中文化相似性的调节作用和技术能力的中介作用,揭示了制度支持影响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机理,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正式制度支持和非正式制度支持均能显著促进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研究发现,不论是正式制度的硬性支持,还是非正式制度的软性支持,均能帮助集群企业获取多样化的外部资源,推动集群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加速实现集群企业创新目标,提升其创新绩效。以往研究已经证实集群企业创新活动需要内部资源和自身能力的储备,而本文区别于以往针对企业内部关键资源驱动创新的相关研究,将视角转向集群外部,立足于制度基础观,验证了外部制度支持推动企业创新的观点,拓展了集群企业创新在制度层面的学术研究,表明完善且稳定的制度支持为集群企业创新打入了“强心剂”,保障了创新成果产出和绩效提升。

第二,文化相似性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支持影响集群企业创新绩效过程中并非都发挥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相似性仅在非正式制度支持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发挥了“催化剂”效应,能够增强非正式制度支持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但不能增强正式制度支持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此结论揭示了基于软性的非正式制度支持在文化层面的作用,而基于硬性的正式制度支持在文化层面的作用则受到限制,一方面体现了非正式制度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另一方面也证实了两种制度支持与文化相似性交互作用的差异化表现。

第三,技术能力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支持影响集群企业创新绩效过程中均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由研究结果可知,在正式制度支持和非正式制度支持影响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制度支持通过为企业提供外部援助培养了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技术能力又进一步提升了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结果体现了“制度—能力—绩效”的作用路径,表明技术能力起到了“中介物”的作用,即制度支持能够通过影响技术能力进而促进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技术能力在外部制度支持和集群企业创新绩效中发挥了关键的桥梁作用。

(二)管理启示

第一,积极争取多种形式的制度支持,加速集群企业创新进程。集群企业应争取获得更多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支持,提升创新绩效。从正式制度支持角度来看,集群企业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并不断塑造良好社会形象,争取得到相关部门更多的项目、资金和技术等支持,确保相关部门能够积极、主动地给予帮助;在非正式制度支持方面,集群企业管理者需要与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日常运营中保持积极沟通和交流,以维持这种政治联系。此外,集群企业要结合内部条件,充分利用外部支持,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协调管理机制,灵活调整创新计划,积极推进创新活动,提升创新绩效。

第二,塑造相似文化,为非正式制度支持创造“软性环境”,推动集群企业创新发展。企业需要积极参与集群文化建设,塑造并传递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建立良好的集群文化氛围。产业集群内部可以定期举办交流会和论坛等,通过不同类型的集体活动,企业、部门和员工之间多层次分享经验和教训,积极解决分歧,塑造有利的集群环境。而且,在获得非正式制度支持后,集群企业要合理发挥集群文化相似性的作用,结合自身条件和经验,提高非正式制度支持的效果,激发创新行为,推动自身创新发展。

第三,“内外兼备”保障集群企业创新路径的顺畅。在大力争取外部制度支持的同时,集群企业还应努力提升自身技术能力,使其充分发挥“中介物”的作用。集群企业需要把握技术发展动态,在产业集群内积极进行学习,在合适时机实现技术升级。同时,集群企业要重视技术人才,培养技术人员,鼓励技术分享;在条件允许时要引进高新技术设备,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此外,集群企业要根据外部制度支持将技术应用于实际,提升技术能力,开发新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创新绩效。

(三)局限与展望

本文实证分析了制度支持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未来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本文探究了制度支持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文化相似性和技术能力的作用。需要考虑的是,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既有差异性,也有互补性,正式制度支持和非正式制度支持的影响可能在一定情境下作用迥异或相得益彰,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两变量交互作用产生的影响;而且,在制度支持影响集群企业创新绩效过程中还存在其他因素发挥作用,如网络嵌入和环境动态性(倪渊,2019[34])等,未来可以考虑纳入更多因素,丰富和拓展研究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其次,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样本数据展开研究,但考虑到产业集群的集聚性和专业化等特征,不同产业集群各具特色,后续可以选取特定产业集群进行长期追踪研究,采用深度访谈等方式获取更为丰富具体的资料和数据,深入描绘和刻画产业集群发展动态,对制度支持下的集群企业创新问题进一步全面探索,提出针对性启示。最后,本文选取了山西省的一些典型产业集群,今后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和范围展开调研,对不同区域的集群创新现状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

猜你喜欢

相似性集群制度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