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互动视频反馈法对提升听障儿童家长语言输入数量及质量的作用△
2020-11-15林海英周爱然赵伟时刘巧云
林海英 周爱然 赵伟时 刘巧云
家长的参与程度是影响听障儿童康复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家长的语言输入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十分重要[1~3]。语言输入可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语言输入数量主要指主要照料者与儿童说话的频率,通常包括语句总数、词汇总数等;语言输入质量则包含所输入语言的多种特征,如:语句的复杂程度、促进儿童参与对话交流的技巧、语言互动风格等。Ambrose 等[4]研究发现听障儿童18月龄时家长的语言输入质量与听障儿童36月龄时的语言能力相关。Cruz等[5]研究也表明,听障儿童家长较高水平的语言输入类型,如:重述、开放式问题对儿童的表达性语言能力发展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家长语言中的相异词汇数对儿童的接收性语言发展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但听障儿童早期语言及社会能力的发育迟缓为亲子互动带来了一些挑战,一些研究表明,听障儿童的健听家长在与听障儿童的亲子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结构化及单方面的互动,且语言输入也以指令语句为主,语言输入数量及质量低于健听儿童的家长[5,6];而家长语言输入情况不佳则进一步影响听障儿童的后续语言发展。为此,如何在早期干预中指导听障儿童家长在亲子互动中尽快提升语言输入的数量及质量,为听障儿童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十分重要。
视频反馈法最初是从儿科医学中发展和建立起来的[7],其主要通过观看参与者本人与儿童在自然情境下的亲子互动过程,以提升其亲子互动质量及亲子幸福感(parental well-being)。该方法聚焦于增强家长的自我反馈和对自己成功沟通行为的微观分析,十分有助于促进儿童关键领域的发展,最终也有助于提升家长的亲职敏感性(parental sensitivity)[8]。此外,研究证实了该方法在听障儿童及其父母群体中的适用性及效果[9,10],但视频法在我国社会文化背景和听障儿童早期干预工作中如何有效实施还需进一步的探索。因此,本研究拟采用视频反馈法对听障儿童家长在亲子互动中的语言输入技巧进行指导,探索该方法对提升听障儿童家长语言输入数量及质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 在上海市残疾康复职业培训中心聋儿康复科招募愿意参与视频反馈法干预的听障儿童及家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儿童生理年龄在3岁以下,儿童患双耳先天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听力损失程度为中度到极重度),无伴随其他神经病变、发育迟缓等其他障碍,且佩戴辅听设备时间达6个月及以上,每周接受一次听觉口语法干预。
共选取符合纳入标准受试者16组(每组1例听障儿童,1位家长),每两组受试者由同1位个别化训练教师每周开展一次听觉口语干预,每次1小时,共8位个别化训练教师参与本研究。将由同1位教师指导的两组受试者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等待组,共分为干预组8组,等待组8组,干预期期间一组受试者因离训退出干预,最终干预组为7组受试者。
干预组中3例双耳植入人工耳蜗,1例双耳佩戴助听器,3例单耳植入人工耳蜗,平均生理年龄为29.13±2.90月,平均听觉年龄为17.50±5.43月;等待组中4例双耳植入人工耳蜗,4例双耳佩戴助听器,平均生理年龄为28.13±3.87月,平均听觉年龄为17.13±5.08月。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步骤 由个别化训练教师对受试者进行视频反馈法干预,实施前先对个别化训练教师开展前期培训,就视频反馈法的操作方法、原则以及干预主题进行讲解及讨论,以确保干预顺利、有效实施。参考前人研究[8,9],视频反馈法干预时间为4周;首先,对干预组进行为期4周的亲子互动视频反馈法干预,期间等待组进行听觉口语法干预;从第5周开始对等待组进行为期4周的视频反馈法干预,期间干预组继续参与其听觉口语法干预课程。在视频反馈法干预前、后对两组受试者亲子互动中家长的语言输入数量及质量进行评估;此外,在4周等待期对等待组亲子互动中的该指标也进行评估(此为等待组干预前第一次评估)。
1.2.2听觉口语法干预 听觉口语法(auditory verbal therapy, AVT)借助辅听设备帮助听障儿童最大限度的利用听潜能,让听障儿童在自然有意义的情境中发展听觉、语言、认知、言语及沟通能力[11]。听觉口语法干预中家长作为学习者,需与听障儿童一起参与到干预课程中,教师在干预过程中对家长的康复技能进行指导。本研究中受试者均在上海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接受每周一次的听觉口语法干预,仅在参与为期4周的亲子互动视频反馈干预期间未接受听觉口语法干预。
1.2.3亲子互动视频反馈法干预 首先请家长第1~3周每周在家录制一段15~20分钟的亲子自由游戏视频,整个干预期共录制3次视频,并每周将视频提交给训练教师,训练教师观看视频,寻找与干预主题相关的行为并记录;下一周,由训练教师与家长共同观看亲子互动视频,分析和讨论亲子互动中家长的语言输入及亲子互动行为;最后一周由训练教师和家长就前三周的视频反馈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
本研究中视频反馈法的干预主题包括:①语言输入及诱导技巧,包括:模仿儿童的早期发音,与动作同步的语言输入,从儿童的角度说话,重铸、扩展和详细阐述儿童的语言等;②敏感性行为,指成人能准确察觉儿童的信号并给予及时、灵活、适宜的回应,敏感性行为包括适宜地回应儿童的信号,模仿儿童的行为,创造有益的环境,与儿童共享目前注意的事物,引导儿童重新集中注意力,不忽视儿童发出的信号;③参与游戏技巧,包括吸引注意、轮流与等待、创造性扩展儿童游戏等。
1.2.4干预效果评估方法 视频反馈法干预以亲子互动过程中听障儿童家长的语言输入数量及质量为干预成效指标。设置亲子互动情境:在教室中放置各类玩具(积木、娃娃家玩具、拼图、图书等),请家长与听障儿童自由选取玩具进行亲子游戏及互动,亲子游戏时间为15分钟。将亲子互动的过程用摄像机拍摄,截取亲子游戏中的前5分钟视频,由两名研究者将听障儿童家长的语言进行语言样本转录,对每个视频的语言样本进行两次核对,以确保语言样本的准确性。
语言数量指标:采用计算机语言分析软件(computerized language analysis,CLAN)分析亲子游戏中听障儿童家长的句子总数、词汇总数、相异词汇数及平均语句长度。
语言质量指标:参考Cruz研究中的语句编码方法,由两名研究人员对听障儿童家长在亲子游戏中的语句进行语句类型编码[5]。语句类型共10类,分别为评论、模仿、标签、指示、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平行谈话、重述、扩展、详述(表1),其中前五类为较低水平的语言促进语句(lower-level facilitative language techniques, L-FLTs),后五类为较高水平的语言促进语句(higher-level facilitative language techniques,H-FLTs),两名研究人员对各类型语句编码的评分者一致性的相关系数为0.821~0.986之间,一致性较佳。
表1 亲子游戏中听障儿童家长语言输入语句类型说明及例句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对等待组干预前第一次评估和第二次评估(视频反馈干预前)中家长在亲子互动中的语言数量及质量指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亲子互动中家长的语言数量及质量指标为因变量,以组别(干预组和等待组)以及评估时间(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为组间变量和组内变量进行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干预前后亲子互动中家长的各类型语句百分比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干预前后家长语言输入数量及质量比较 干预前后两组听障儿童家长的语言输入数量及质量各指标描述统计情况见表2。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等待组的听障儿童家长在等待干预期间相异词汇数有显著提升(t=-5.329,P<0.01),其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表2 听障儿童家长语言输入数量及质量在两组干预前后的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句子总数方面,评估时间主效应不显著(F=0.000,P>0.05),组别主效应不显著(F=0.174,P>0.05),评估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0.042,P>0.05)。在词汇总数方面,评估时间主效应不显著(F=2.336,P>0.05),组别主效应不显著(F=1.904,P>0.05),评估时间与组别交互效应不显著(F=0.131,P>0.05)。在相异词汇数方面,评估时间主效应不显著(F=3.108,P>0.05),组别主效应不显著(F=0.003,P>0.05),评估时间和组别交互效应不显著(F=0.081,P>0.05)。在平均语句长度方面,评估时间主效应显著(F=7.177,P<0.05),组别主效应不显著(F=3.800,P>0.05),评估时间和组别交互效应不显著(F=0.011,P>0.05),其中干预后两组受试者的平均语句长度较干预前有显著提升(t=-0.541,P<0.05)。在较高水平语言促进语句(H-FLTs)比例方面,评估时间主效应显著(F=48.709,P<0.01),组别主效应显著(F=8.307,P<0.05),评估时间和组别交互效应不显著(F=0.052,P>0.05);其中干预后受试者的较高水平语言促进语句(H-FLTs)比例显著高于干预前(t=0.154,P<0.01);等待组的较高水平语言促进语句比例显著高于干预组(t=0.097,P<0.05)。
2.2干预前后家长语言输入语句类型比较 干预前及干预后受试者亲子互动中家长的语言输入中各类语句类型见表3。可见,在干预前后听障儿童家长语言输入中,较低水平的语言促进语句中比例最多的语句为指示,较高水平的语言促进语句中比例最多的语句为平行谈话;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经过视频反馈干预听障儿童家长在亲子互动中指示语句比例显著减少,平行谈话和重述语句比例显著提升。
表3 干预前后听障儿童家长语言输入语句类型比较
3 讨论
研究表明三到四次的短期视频反馈法干预对提升家长的亲子互动行为、亲职敏感度等具有较佳成效[8,9]。本研究将视频反馈法运用于听障儿童亲子互动指导中,结果表明,经过为期4周的视频反馈法干预,干预组和等待组听障儿童家长在亲子互动过程中语言输入的平均语句长度有显著提升,家长的语言输入中较高水平的语言促进语句比例显著提升,其中指示语句的比例显著减少,平行谈话和重述语句比例显著增加;而等待组的听障儿童家长在4周等待期后,在亲子互动中语言输入的相异词汇数有显著提升。这可能是由于在等待期间个别化训练教师在听觉口语法干预课程中对等待组中家长进行康复技能指导,有助于家长提升其语言输入的相异词汇数。可见,在听觉口语法干预的基础上,开展亲子互动视频反馈干预对提升听障儿童家长的语言输入数量及质量具有显著作用,其中,平均语句长度的显著提升表明听障儿童家长在亲子互动中语言输入语句的语法复杂程度有所提升。
Cruz等的研究中24月龄的听障儿童家长在5分钟自由游戏时间内句子总数平均值为102.52±33.71句。本研究干预前听障儿童家长在亲子互动中的句子总数平均值为112.33±16.02(两组平均值),而在干预前后听障儿童家长在亲子互动中的句子总数、词汇总数及相异词汇数无显著变化,可能由于基线水平已较高,故经干预后无显著提升。此外,干预后听障儿童家长语言输入中开放式问题、扩展及详述三类较高水平语言促进语句的比例无显著提升,这可能与4周时间内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无显著变化相关。家长的语言输入数量及质量与儿童的语言能力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4],面对语言表达能力较佳的儿童,家长更倾向于使用高质量的语句输入类型,开放式问题需儿童具有较佳的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才能作答;而本研究中听障儿童均为3岁以下儿童,口语理解及表达能力还较弱,因此听障儿童家长更倾向于较少提问开放式问题。从文中结果看,经过干预后,家长对儿童的语言进行平行谈话和重述的比例显著增加,但扩展及详述儿童的语言则依旧较少。扩展及详述儿童的语言有助于儿童习得更为复杂的语法结构,可以在后续干预中应进一步指导家长对儿童的语言进行扩展和详述。
综上所述,短期的视频反馈法干预对提升听障儿童家长在亲子活动过程中的语言输入数量及质量具有较佳成效,可在听障儿童早期干预工作中将其作为一种家长指导的方式,促进家长更高质量地参与听障儿童的早期听觉语言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