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辩证之思

2020-11-14梁洁梅

电影文学 2020年16期
关键词:哪吒动画传统

梁洁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艺术与科技融创发展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近年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加,东西方文化的兼容并蓄有利于提升文化多元性,这无疑对文化包容性提出新考验。受多元文化浪潮冲击,人们的文化视野得到拓展的同时,也催生出国人的文化焦虑。在以迪士尼、皮克斯为代表的美国动画、以宫崎骏为代表的日本动画、法国先锋派动画等强势输入的现状下,回顾“中国学派”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的东方色彩,能为中国动画“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一定的解题思路,从历史的脉络中探明文化焦虑的由来,才能更好地梳理中国动画的发展道路。20世纪50年代特伟提出“探民族形式之风”的倡导,“1956年特伟导演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是我国美术电影在探索民族化道路方面的重要开端”。导演特伟及创作团队充分吸收京剧艺术的服饰、脸谱等造型艺术精华,在影片角色表演时融入戏剧化的动作,塑造出一部极具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此后,中国动画艺术家在挖掘传统绘画艺术、民间艺术、戏曲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兼顾影片精神内核的塑造,由表及里的艺术追求使充满民族美术风格的中国美术电影在世界动画电影史上创造辉煌。但从那以后,中国动画创作有长达数十年的低潮期,中国动画创作在迎合市场的基础上做出诸多妥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对艺术性、民族性、文化传承性的追求,既没获得市场的认可,也没留下可供膜拜的传世佳作,中国动画创作人也进入了空前的文化焦虑期。

“文化自信”方针的确立使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兴起了“传统文化热”,建立文化自信、解决文化焦虑迎来时代契机与突破口。2015年,改编自小说《西游记》的动画《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横空出世,获得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双重肯定,为动画创作人指引了传统文化基因的新时代书写方向。2019年上映的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更是获得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成为源自传统而又突破传统窠臼的动画电影新典范,中国动画逐渐摆脱“说教式”的价值灌输模式。

一、水火共融、雅俗共赏、善恶齐奏的辩证之歌

(一)辩证求中思维的当代阐述

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辩证求中思维,从诸多方面规范着中国人的行为,对文学与艺术也有深远影响。辩证求中思维对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等精神的确立,在部分文学巨著与影片中,“自强不息”成为不少经典角色的箴言和信条。辩证求中思维肯定事物的多样性并存,同时它也促进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转换,正如善与恶、“雅”与“俗”的并存与转换一样。中国社会历代以来在文化人格上,在文学、艺术上对于“雅”与“俗”的主张随着时代的发展彼此消长,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艺术家对于“雅”“俗”的展现乐此不疲,从某程度上来说,“雅”与“俗”在时代更迭之下的转换是辩证求中思维在历史长河中的实践与探索。

(二)戏曲与电影的跨时空“雅”“俗”对话

自元代以来,多民族融合带来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形成了叛逆性与包容性兼容的文化审美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市民阶层的队伍,促进了通俗文化的迅猛发展,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文化审美新风尚,广纳通俗艺术形式精华的元杂剧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哪吒的形象出现在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明代的审美文化在新与旧、“雅”与“俗”的文化较量中,新兴市民文化力量逐渐壮大,诞生了《西游记》《封神演义》等通俗神魔小说,原本被束之高阁的“神”与“魔”在《西游记》中以平民英雄的形象出现,走向大众。而电影《哪吒》中哪吒原型活跃于通俗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之中,无论是哪吒的小说原型所处的明代、元杂剧中哪吒所处的元代还是影片《哪吒》播出的当代,跨越数百年的“俗”文化仍然在时代的更迭中试探并迎合着大众的审美取向。影片中灵珠与魔丸是“雅”“俗”文化的两种化身,看似水火不容的正反对立面,在事件的逐渐推进中,共同指向善良、正义的主题,这正是恪守辩证求中思维的导演饺子所谱写的一曲水火共融、雅俗共赏、善恶齐奏的辩证之歌。同一事件在妖怪眼中是“多管闲事”,在善良人眼中是“拔刀相助”,导演向观众重申事物具有两面性的哲学命题。

(三)“雅”“俗”共塑时代精神

“包裹在氏族血缘的层层衣装之中”的宗法制度成为中国古代的制度规范,约束着古代社会与族群的各阶层,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也逐渐使中国人形成“血浓于水”“家国情怀”的价值诉求,它是流淌于中国人血脉中历久弥新的精神信念与文化基因。《哪吒》这部以传统神话故事为基础改编的电影对传统“家国情怀”进行当代演绎。导演饺子认为:“故事就是一个壳,真正内核的东西是时代精神,要有时代精神才能符合当代审美。”无论对斩妖除魔的母亲殷夫人还是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哪吒的刻画,均体现出对“家国情怀”的当代思考。哪吒深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信念,是对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时代精神的赞颂。这一创作理念与文化大家王国维所言“摹写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高度契合。

影片《哪吒》在叙事的过程中伴随着港式喜剧电影的“如花”式的戏谑,又伴随着哪吒恶作剧式的喧嚣,喜与悲、善与恶、“雅”与“俗”如同混元珠设定一样界限模糊,这无疑是辩证求中思维对导演思路造成影响的又一体现。影片中对于民族文化基因的展现以及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对于情节的荒诞化处理,均体现出导演将“雅”“俗”、喜、悲、善、恶融入时代特征。

魔丸化身的哪吒舍身救父母、救百姓,这是发人深省的一幕,即便是“魔”,也有大局意识,也有拯救苍生的善念,充分展现传统辩证求中思维倡导的“自强不息”,也是“天下为公”价值取向所要求的“人性求善”的当代阐述。“是魔是妖,我说了才算”不仅是口号,更是对自我意识主导的推崇,也是对命运的反抗。

敖丙既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能为了利益置百姓的命运于危难中,这与灵珠转世的英雄化身格格不入。敖丙的身世将其置于两难境地,此设定也恰恰将其与千万普罗大众建立起联系,这似乎在拷问拥有辩证求中思维的中国观众,在面临两难境地之际将如何抉择,使观众在影片中获得情感共鸣。哪吒与醒悟后的敖丙共同抵御“天劫咒”的攻击,预示着“向善”是唯一的归途。看似矛盾的善与恶,以“混元珠”混沌的形态开始,以七色宝莲包裹之下的哪吒与敖丙获得救赎为终,剧情的跌宕起伏使观众在笑与泪的切换中与导演的所思所想产生共鸣,使影片的悲与喜、善与恶得到全面而深刻的昭示。

(四)对传统“雅”的颠覆,植入当代的“俗”

传统元素能唤醒观众的民族记忆,但一成不变地将其植入影片中,会使观众失去兴趣,将传统元素的部分内容进行颠覆性处理,能满足观众猎奇的心理,使民族文化以更贴近观众的方式进行传播。酷似三星堆青铜器的结界兽的设定既是向传统致敬,又迎合当代观众对可爱形象的审美需求。这对“出土文物”以全新的活态出现,成为影片中“俗”的化身。驻守虚空之门的长生云及哪吒师父太乙真人的形象均为对传统神明形象的颠覆,“指纹认证解锁”“比心动作”流淌着浓郁的通俗文化气息,将观众认知中的“雅”的形象进行“俗”化处理,并没有使剧情落入俗套,反而更接地气。

创作者多次借角色之口发出对于偏见的质疑和拷问,从多维度提出了消除偏见的主题。如今,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各类信息,对于民众的正确判断提出较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网络暴力与偏见、盲从不时影响着判断力较弱的人们,影片对当今社会存在偏见及盲从现象进行控诉。影片中失明的老者形象是一个代表“偏见力量”的权威,加之群众的盲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面力量,为哪吒颠覆式的形象及其渴望被认同的愿望提供了合理注解。老者“方向错了!”的提示使观众反思,影片以诙谐的桥段完成了警醒大众、不应盲从的价值观输出。

二、“崇中尚和”的中国悲剧审美文化

(一)“哀而不伤”的温婉结局

与西方悲剧多以“毁灭告终”不同,多数中国观众相信善恶终有报,正义必然得到伸张,这与根植于国人心中的儒家思想的“中和”观不无关系,受此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崇尚中庸之道的中国观众历来更乐于接受“始于悲者终于欢”的温婉结局。绝大多数的具有悲剧基调的影片,即使对于现实有诸多批判,通常都在戏剧冲突之后谱写较为光明的“哀而不伤”的结局。在嬉戏打闹的欢声笑语中,《哪吒》暗藏的中国悲剧文化基调顺应了中国观众的观影心理,尽管哪吒诞生之初便被“天劫咒”确定了三年后为生命终期的悲剧命运,哪吒被蒙在鼓里的悲哀不禁让人想起电影《楚门的世界》,不同的是哪吒没有向命运屈服,反而与命运殊死一搏,激励了不被认可,却想要把命运掌握在手中的人们。

(二)悲剧意识的当代艺术化重塑

悲剧意识的当代影视化呈现,是对人们洞明现实困境的艺术化重塑。无论是哪吒,还是观众均有可能面临困境,解决困境的过程会使观众感同身受。受农耕生产特点的影响,中国古代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构成单位的社会结构,古代的家庭关系中,长者拥有话语权,因此在个人或者族群摆脱困境的过程中,往往听命于更具经验的长辈是社会共识。而当代中国家庭的成员之间更重视对各方意见的聆听,注重沟通与相互尊重。在“天劫咒”灾难压顶的“天命”之下,看似无所遁逃的哪吒以弱抗强的悲壮背后,呈现出一对默默支持儿子的父母形象,父亲李靖更是一改《哪吒闹海》中不作为的形象,为儿子力排众议,树立了有担当的父亲形象。导演饺子在自学动画的过程中同样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因此,从戏里戏外看哪吒的天命可违,看导演饺子的奋斗故事,不正是一部让人心生温暖的“始于悲者终于欢”的人生喜剧吗?

回顾动画电影《哪吒》的成功之路,无法绕开导演饺子的奋斗史,学医出身的导演饺子对于动画创作的追求不受专业壁垒的限制,哪吒的命运也不受魔丸化身的制约,导演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成功,在影片中将自身成功经验加持到神魔小说人物——哪吒身上,导演与剧中角色的经历共同指向奋斗这个时代主题,使数以亿计的观众受到感召与鼓舞,使传统价值观、辩证求中思维等传统文化基因得到更富有韵味的当代化呈现。

文化自信的培养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认同等。动画作为老少皆宜的传播载体,对全年龄段观众有着巨大吸引力,对文化自信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无论是“探民族形式之风”倡导下对民间艺术、民族审美品格等的追求,还是如今为响应“文化自信”的号召自发形成的书写民族文化新篇章的时代使命感,均成为中国动画发展过程中的助推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犹如动画浩瀚汪洋中的灯塔,照亮并指引着中国动画之舟坚定航行。

猜你喜欢

哪吒动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哪吒买“车”
哪吒VPro
哪吒留学实录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