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问卷调查与分析

2020-11-13黄秋婵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问卷调查

黄秋婵

摘要:高中教学阶段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具有创造性见解与观点的重要阶段。新课标中多处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但纵观实际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眼里变成了枯燥无味、可学可不学的一门学科。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提出了几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学生质疑能力;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5-0150

本文选择了高中120名学生和20名语文教师做了问卷调查,了解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现状,认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通过听课、交流和自身的教学经历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一、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教师版问卷调查分析

(1)教师自身缺乏质疑精神,对新课标课程性质与学科核心素养不了解,缺乏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识。调查中,教师在备课或授课过程中没有疑惑,都是根据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原有的教学思路,占87.5%;教师特别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仅有25%。由此可见,大部分教师对新课标中“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概念理解不透彻,没有培养学生分析、质疑、多元解读的思辨能力。另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对文本内容没有产生质疑问难的想法,对文本内容挖掘不深,不仅没有充分利用课内资源,对课外相关资源也存在开发不足的问题。

(2)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课堂预设问题能力不足,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由“思”至“疑”的引发。调查中,75%的学生从来不向教师提问题。教师授课时,提前安排学生预习,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提出质疑,并根据学生问题形成教学思路,仅有12.5%。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方便自己授课,便通过几个大问题贯穿整个文本内容,学生只是被动的跟着教师的教学思维走。这样一堂课下来,教师是“好教”了,但是学生脱离教师思维,遇到课外相似问题仍旧不会分析和理解。

2.学生版问卷调查分析

(1)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极不重视,语文学习参与度不高,并习惯于“填鸭式”“满堂灌”的学习模式,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质疑意识和习惯。15%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是最不需要花时间的;51.6%的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认为没有必要听同学的发言,反正教师所提的问题,到最后会公布正确答案。这些数据表明,学生自身对待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由于受传统“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模式影响较深,加之教师在课堂上的绝对权威,学生只是一味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有效的质疑。

(2)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缺乏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功底,不知从何质疑,为何质疑。即使是有81.7%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会经常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仅有5%的学生会偶尔提问语文知识相关问题,向教师请教的也仅有6.7%。由于自身知识储备不足,课堂上从不会质疑,认为教师是绝对权威的占高达95%,且不知道从何质疑,如何质疑,为何质疑。这说明教师在引领学生质疑能力这一领域做得非常有限,且在引领学生质疑能力形成的质量上确实有待提高。

二、提高高中学生质疑能力的教学对策

1.建立民主、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和提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技巧,充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辨析,归纳,让学生明白“思”才能释“疑”。如统编教材中第一单元选取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让学生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相关作品的意蕴,结合学生自己的體验,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谈谈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2.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身作则先质疑,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技巧,引导学生可以从课文关键处、特殊点、情感的凝聚点以及课文“留白”处等提出质疑

授课前充分利用课内、课外知识,为学生补充相关的语文专业知识。安排相关学生预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在教师授课前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例如,《劝学》《师说》等论述类课文,文本中蕴含作者对当时社会存在弊端提出看法,并通过逻辑的力量,运用丰富的论证方式,增加观点的说服力。在教授这样的课文前,教师可先站在学生的立场,预设学生在预习阶段会遇到的具体问题,并向学生提供相关课外资源,帮助学生在课前解决知识漏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示范自己的质疑问难过程,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如“《劝学》开篇,为什么引出‘学不可以已这一句话是‘君子曰,而非‘天子曰”。“《劝学》一文,各段落之间能否更换顺序,如果不行,请说明其中的逻辑关系”等。教师在示范自己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如何产生质疑问难的过程,使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如何应用严密的说理逻辑,以增加自己观点的说服力。然而,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思辨能力的过程。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要以身作则具有质疑精神,并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度。

3.开展小组交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充分对话,锻炼质疑问难思维,共同解决疑惑

知识是可以传授的,但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辨质疑能力必须长时间训练。教师要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在面对具有争议性、思辨性的问题时,引导并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即使问题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也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形成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乐于表达自我并敢于质疑他人,使其联想的发散思维与质疑的理性思维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汪菊萍.高中语文教学学生质疑能力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6(6):62.

[2]杨西方.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质疑问难[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2(1):81.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海南白沙中学572800)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问卷调查
注重人文关怀点燃生命之光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