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0-11-13翟莉
翟莉
摘要:当前学校学生虽然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精神,但是对于政治的辨别能力不足,缺乏系统的思政理论基础。在新媒体时代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加,信息的传播范围也有所扩大,其中信息良莠不齐,学生较为薄弱的政治认识以及较为浅显的思想深度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动摇,甚至会驱使其作出不良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思想及政治认识的系统性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分析问题,继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文章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本人所授的课程实例探究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
思想政治是各阶段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思想及政治认识、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责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根据学生经验、将学生与生活及社会实际相连接的课程,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正确看待事物的变化及本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没有引起学校的普遍重视,其实施与发展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因此存在教学效率低、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同时,部分学校仍然受学科限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固定在思想政治学科中,将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相关概念灌输给学生,而不是结合其他学科,通过实际案例来教育学生,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为了改善思政教育现状,切实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本校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融合,并获得显著成效,在此以语文教学为例,分析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及政治认识,使学生逐步形成客观认识事物变化的意识。掌握必要的客观分析事物的技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思想受不良信息的诱导,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生活及社會的方方面面,课程本身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及实践性。学生日常行为是其思想观念的综合体现,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需要教师及家长长期的督促与纠正,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定位为专门的、独立的课程,则会延长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形成的时间。同时,语文属于语言类教学科目,本身蕴含较多与思想政治相关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教学资源,将两者相结合,能够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延伸语文教育的内涵,发挥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由此可见,促进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既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构优化的需要。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随着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为此,各学科都在寻求教育信息化理论到教学实践的落实路径。同时,现代教育也在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式。部分学者认为,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只能在理论上行得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的问题,教育信息化也不能够被有效地推广;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新媒体背景下教育创新的必经之路,是教育的必然选择。两方观点各有论据,也存在合理之处。
综合两方观点,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导向,两个观点的重点关注的问题都在于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即如何有效将现代信息与教学过程融合,如何确定“教”与“学”的边界,以及如何调整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之能够突破地域的限制。同时,新媒体的诞生为教育信息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媒体具有受众广、信息传递灵活、支持设备简单等优点。当前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教育信息化程度不足,具体问题如下:
(一)思政教育资源缺乏拓展与共享
对于教育教学来说,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语文+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构建的前提,教师通过信息资源加强学生对政治相关概念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政治知识,强化政治与社会、生活等的联系,此外,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是学校与师生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有力支撑。虽然当前教师能够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性,但只是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简单结合在一起,导致两者之间不能有效融合。
(二)课堂实效性不强
从实际语文教学情况来看,有些教师已经基本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能力,但是仍然不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入融合。信息技术只是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思政课程的教学主体仍然是教师。有些教师构建了信息化课堂,但是在课堂上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弱化了信息化课堂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同时,创新性和个性化是构建“语文+思政教育”一体化教育模式的主要原则。现代化教学方式尤其自身的适用性界限,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需要匹配不同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很容易“一刀切”,在理解一种信息化教学技术后,将其应用在自己的全部教学阶段。这样的课堂信息化程度低,效果也不明显。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开展主题活动,净化校园网络空间
在信息经济时代,新媒体应运而生,凭借其信息传输速率快、信息内容覆盖面广泛等优势迅速占领媒介市场并持续扩大竞争优势。在此背景下,学生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的主要阵地也由现实世界转向虚拟网络,其对网络媒介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并有“网络沉溺”的态势,一方面会使学生形成“信息茧房”,弱化学生思辨能力;另一方面会提高学生对虚假、负面信息的接收度,动摇学生的理想信念与正确观念。为此,学校语文教研组要与思政教研组合作,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文化资源优势、思政课程思想性优势并协同开展主题活动。
其一,以思想政治相关书籍为载体开展线上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汲取前沿、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与知识,并通过阅读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净化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健全认可。
其二,以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为契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学生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感悟拍摄微电影、撰写文章、美术创作等,以多元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多学科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继而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情感、文化、精神等多层次的感悟。
其三,以净化校园网络空间为主题开展“信息真伪鉴别”活动,请学生整合关于当前社会热点现象及问题的信息,并结合自身的认知、思政教学知识方法等鉴别信息的真伪,以此为基础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此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又能提高学生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方式
首先,整合语文及思想政治教学资源。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教学与实践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教师需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整合,并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一对应,在教学中以社会热点事件作为实例,让学生以现代化眼光发现事件背后的问题,并学会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利用新媒体,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将整合的语文及思政教学资源发送至微博或班级微信群内,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和关注点,在课上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解答,提高学生参与課堂的积极性。
(三)在写作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写作不仅是培养学生写作技巧的方式,也是学生表达情感的重要渠道。当前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材料的依赖性过强,不管是论文的撰写还是调查报告的编制,学生都习惯于在网络上收集资料,再对资料进行改写,所写文章缺乏自身的感悟、鲜明的特点,并且与自身生活经验与社会实际脱节;二是缺乏真情实感。写作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传递情感与情绪,给读者以思想的启发。但从当前学生作品来看,内容空洞泛化、同质化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写作时存在应付心理。
为此,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能够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的路径。例如教师可以在布置写作任务前利用多媒体展示牡丹壶设计与制作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紫砂壶作品并思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生活、工作与学习中的体现,作者的创作思想与情感等。最后,教师请学生将观看视频的感悟转化为语言文字。牡丹壶创作至今已走过半个世纪,此时正是新社会新生活开始的时代,艺术、文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这得益于我党及人民的支持。为了感谢党与国家的关怀,制壶艺人为表达自己的心愿以及对国家的情感,以“牡丹”为题材创作了这一紫砂壶作品。利用该素材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程,既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
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深化语文教育内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为此,教师需要开展综合性教学活动,净化校园网络环境,为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整合语文及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最后,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刘皑风.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创新路径[N]. 淮北日报,2020-06-12(008).
[2]龙凤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探索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N]. 解放军报,2020-06-10(007).
[3]廖小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20(06):47-53.
[4]李蕉,王博伟.短视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危与机[J].思想理论教育,2020(06):76-80.
[5]丁凯,宋林泽.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机理及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06):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