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2020-11-13李江平
李江平
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头屯河区)第一人民医院内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23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的各种疾病引起一组临床综合征,患者不但有心室肥厚或扩张等结构改变及循环功能异常,还伴有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导致心脏射血能力下降,伴或不伴有舒张功能不全,引起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造成各脏器功能障碍,是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发展的终末期结果。由于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不可逆转,故预后不佳,死亡率高,对人类健康威胁极大。临床上常规用药只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改善患者预后作用有限,本研究采取黄芪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心力衰竭从上述方面改善了患者的心脏功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2例。均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心血管病的病史,存在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运动时呼吸困难、乏力加重等症状,查体可见心动过速、心腔扩大、心脏杂音、呼吸急促、肺部啰音、颈静脉压力增高、外周水肿等,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左室增大、左室收缩末期容量增加、LVEF≤40%及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等,均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排除支气管哮喘、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及肝硬化腹水患者。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41例患者,治疗组年龄73~94岁,平均(83.8±4.9)岁,其中男19例 ,女 22例,平均病程(5.6±1.5)年,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NYHA):心功能Ⅲ级38例,心功能 Ⅳ级3例;对照组年龄72~92岁,平均(82.3±4.4)岁,其中男17例,女24例 ,平均病程(5.3±1.4)年,心功能Ⅲ级39例,心功能 Ⅳ级2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研究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行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Z23020781)和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H52020959),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加入黄芪注射液30mL静滴,1次/d;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加入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静滴,1次/d,10d为1个疗程,两组均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临床疗效 显效:患者四肢乏力、呼吸困难、水肿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有加重[1]。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3.2 6min步行试验[2]提供平直走廊,要求患者尽可能快的行走,测量6min步行距离,6min步行距离<150m为重度心功能不全;150~425m为中度心功能不全;426~550m为轻度心功能不全。
1.3.3 心功能相关指标测定 治疗前后分别予以心脏彩超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D)等指标数值。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2.2 6min步行试验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6min步行试验提示,治疗组步行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6min步行试验距离比较(±s,m)
表2 两组治疗前后6min步行试验距离比较(±s,m)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治疗组 41 181.25±51.13 245.71±69.65 3.523 <0.05对照组 41 181.64±56.81 229.55±61.84 3.024 <0.05 t 0.333 5.535 P>0.05 <0.05
2.3 两组心功能相关指标测定比较
两组治疗前LVEF及LVEDD、LVE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LVEF均升高,LVEDD、LVESD均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进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断增多,如何更好地纠正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提高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备受大家关注。心脏收缩功能障碍是心力衰竭的最直接表现,心室重构则是心力衰竭过程中不可逆转的病理改变,其发生能加速心力衰竭的进展,使心脏功能进一步恶化。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s)
检查项目 时间点 对照组 治疗组 t P LVEF(%) 治疗前 34.61±2.32 34.56±2.15 0.024 >0.05治疗后 41.54±2.84 45.87±2.53 4.837 <0.05 t 3.235 5.812 P<0.05 <0.05 LVEDD(mm) 治疗前 62.41±2.49 62.45±2.43 0.018 >0.05治疗后 53.25±2.12 49.38±2.11 4.731 <0.05 t 3.328 5.850 P<0.05 <0.05 LVESD(mm) 治疗前 50.93±2.32 51.35±2.83 0.326 >0.05治疗后 45.59±2.01 42.41±2.74 4.454 <0.05 t 3.021 5.992 P<0.05 <0.05
通过黄芪在临床领域应用的拓展研究发现[3],一定浓度范围内的黄芪多糖通过抑制细胞表面多种蛋白的表达而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同时抑制其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黏附,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修复。桑震池等[4]使用黄芪总皂苷治疗试验大鼠,4周后测定心功能指标,发现黄芪总皂苷能提高LVEF,增强试验大鼠左室心肌收缩力,从而证实黄芪总皂苷具有强心作用。临床研究发现[5],黄芪总皂苷能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和磷脂酶C的表达降低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抑制细胞内钙超载,改善了心脏的舒张功能,保护了心肌细胞。黄芪能稳定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内外PH梯度,平衡心肌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降低氧化应激损伤,减轻对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从能量消耗方面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障碍[6]。黄芪能提高LVEF,改善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对抗心室重构[7]。黄芪可通过多种途径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变性、坏死,减轻心肌重构;同时黄芪还具有排钠利尿功能[8]。临床证实[9-10],黄芪可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及其激活剂钙调蛋白活性,增加Ca2+内流和肌浆网内Ca2+释放,增强心肌细胞Na+-K+-ATP酶活性,增加心肌收缩力,使患者心排血量增加,改善心功能。
实验表明,低浓度川芎嗪能削弱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减弱其对心肌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和增殖的促进作用,中、高浓度川芎嗪则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与增殖[11]。川芎嗪对Ca2+具有拮抗作用,从而扩张心肌冠状动脉,还能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心功能,即“钙拮抗作用”[12]。临床研究显示[13],丹参对冠状动脉具有扩张作用,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可使肺楔嵌压明显降低,改善微循环;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使血管中血液黏稠度降低。丹参川芎嗪能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降低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水钠潴留,同时提高左室射血分数[14]。丹参川芎嗪能激活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促进纤维蛋白原溶解,提高细胞中环磷酸腺苷水平,因而能对抗心肌缺氧时脂质过氧化损伤,保护细胞膜[15]。丹参川芎嗪能有效提高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使患者血清脑钠肽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显著降低,从而改善心功能[16]。
黄芪、丹参川芎嗪分别能从多个途径、不同程度地增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舒张功能不全,纠正心肌能量代谢紊乱,减轻心肌受损及心肌结构改变,改善心脏负荷过重等状况,纠正心功能,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显著。本研究采用黄芪注射液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结果显示,6min步行距离增长,LVEF提高,LVEDD、LVESD减小,治疗组的总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黄芪联合丹参川芎嗪能协同从多个环节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临床疗效肯定,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