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咽癌治疗后并发鼻NK/T淋巴瘤1例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分析

2020-11-13赵春蓉余文兴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18期
关键词:鼻咽鼻咽癌淋巴瘤

赵春蓉 税 磊 余文兴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四川遂宁 629000

鼻咽癌是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WHO将其分为组织学类型:角化鳞状细胞癌(KSCC,Ⅰ型)、非角化分化癌(NKDC,Ⅱ型)和非角质化未分化癌(NKUC,Ⅲ型),西方国家少见,在东南亚的部分地区多发,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为耳鼻咽喉恶性肿瘤之首。鼻NK/T淋巴瘤是好发于鼻部的结外淋巴瘤,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侵袭性亚型,发病率极低,而继发于鼻咽癌治疗后的鼻NK/T淋巴瘤罕见。EB病毒广泛存在于人群中,但仅有少部分在特定环境下使宿主细胞恶化形成肿瘤。研究发现鼻咽癌及鼻NK/T淋巴瘤的发生均与EBV密切相关。

1 资料与方法

患者,48岁,男性,因鼻塞、流脓涕5个月入院,伴嗅觉下降,无鼻出血,无明显头昏胀痛,无畏寒、发热等症状。1个月前患者鼻塞症状加重,于多个医院反复取活检,病检结果考虑送检物为坏死组织。患者半月前出现右侧眶下区稍肿胀,伴右侧鼻腔偶有少量出血,1周前患者出现不规律发热,最高达39℃以上,每日反复发热。5d前患者右侧鼻背部皮肤出现发红,逐渐出现溃烂,伴疼痛。患病以来,患者精神食欲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减轻约7.5kg。

患者于6年前在外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取病检确诊为左侧鼻咽癌,于盐亭肿瘤医院行化疗8个疗程,未进行放疗。

查体:体温36.7℃,脉搏82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05/74mm Hg,心脏、肺部及腹部查体无明显异常。专科检查:右侧眶下区肿胀,表面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压痛(+),质中,不活动。右侧睑裂缩小,双侧眼球活动正常,无复视。右侧鼻背部明显红肿,表面痂壳附着,去除痂壳后见火山样溃疡,表面坏死组织附着。双侧鼻腔见大量脓性分泌物,吸尽分泌物后见右侧鼻腔外侧壁向中线膨隆,大量白色假膜附着,不易剥离。右侧下鼻甲溃烂,易出血。右侧鼻腔狭窄,鼻腔深部及鼻咽部不可窥及。鼻中隔向左侧膨隆,左侧鼻腔上份狭窄,左侧鼻腔后份及鼻咽部大量脓性分泌物附着,吸尽分泌物后见鼻腔后份膨隆,白色伪膜附着。右侧硬腭后份及软腭膨隆,扪及质中偏软包块,骨质欠连续。

鼻窦CT(冠状位+矢状位):全副鼻窦炎,并鼻腔、鼻咽及口咽部软组织密度影,咽腔变窄。右侧筛窦壁局部欠连续,相邻右眼眶内软组织密度结节。鼻部及右侧面部软组织肿胀,右面部皮下软组织密度结节(图1)。EB-VCA-IgA(+)。视力、视野检查正常。

图1 鼻窦CT示:全副鼻窦炎,合并鼻腔,鼻咽部软组织炎症(64排CT)

2 结果

患者曾于多个医院行鼻背部及鼻咽部新生物取活检,最后在我院取活检,病理显示送检软组织坏死居多,部分区域淋巴结细胞浸润,诊断为鼻NK/T淋巴瘤。进一步免疫组化CD56(+)(图2)、CD38(部分区域 +)、CD138(部分区域 +)、CD3(散在 +)、CD20(散在 +)、CD79a(-),支持该诊断,确诊为鼻NK/T淋巴瘤。确诊后予以化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加重死亡。

图2 免疫组化结果示CD53(+)

3 讨论

鼻咽癌是发生于鼻咽黏膜上皮和腺体的恶性肿瘤,病因与种族易感性(黄种人较白种人患病多)、遗传因素及EB病毒感染等有关,鼻咽癌恶性程度较高,早期即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研究表明,EBV感染与鼻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大部分角化鳞状细胞癌和几乎所有未分化的鳞状细胞癌都有EBV的存在[1]。

鼻NK/T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侵袭性亚型,发生于鼻腔及中线面部(咽喉、悬雍垂、舌面颊部乃至眼眶等)[2],过去常被称为恶性肉芽肿、中线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等。鼻NK/T淋巴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对治疗的反应差,存活时间短。研究表明鼻NK/T淋巴瘤的发生与EB病毒密切相关[3-4]。

EB病毒是4型人类疱疹病毒,于1964年在非洲儿童burkitt淋巴瘤中分离得到[5]。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但仅有很少一部分人在特定环境下使宿主细胞恶化形成肿瘤。EBV核酸是双链DNA,平均172kb。EBV可以分为2个基因型:Ⅰ型存在于与EBV相关的淋巴瘤中,多表达EBER、EBNA和BARFO基因;鼻咽癌以感染Ⅱ型EBV为主,除Ⅰ型表达的基因外还表达LMPl、LMP2A和LMP2B 基因[6]。

有报道证实[7]在所有原发鼻咽癌组织中均有EB病毒基因组存在和表达,由此认为EB病毒对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EB病毒导致鼻咽癌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与下列基因相关:潜伏膜蛋白(LMP)、EB病毒核抗原(EBNA)、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8-10]。其中LMP1、LMP2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相关研究也较深入。LMP1已证实为癌基因,在鼻咽癌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其通过激活转录核因子-kB(NF-kB)、激活蛋白1以及janus蛋白激酶—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信号传导通路发挥致瘤作用[8]。

Peh等[11]研究认为EB病毒是鼻NK/T淋巴瘤发生的致病因素,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和患者种族无明显相关性。Hiroshi等[12]用体外法证实不管NK/T原始细胞系起源如何,均发现EBV单克隆。Ritsuro[4]发现对外周血中EBV病毒载量及来源进行分析,对NK/T淋巴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Monica等[13-14]发现在LMP1可能在NK/T淋巴瘤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但NK/T淋巴瘤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

鼻NK/T淋巴瘤发生率低,尤其是并发于鼻咽癌治疗后的更是罕见。鼻咽癌和鼻NK/T淋巴瘤的发生机制是否相同,目前并不清楚,但既往研究表明二者的发生发展均与EB病毒密切相关。二者的发生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从而有望从发生机制方面遏制肿瘤的发生发展。

猜你喜欢

鼻咽鼻咽癌淋巴瘤
非编码RNA在鼻咽癌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幼儿罕见鼻咽部异物1例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鼻咽癌的鉴别诊断:反复鼻出血VS鼻咽癌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鉴别早期鼻咽癌与鼻咽良性增生的价值
保守与手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比较
当心! 淋巴瘤会伪装
异时性乳腺恶性淋巴瘤超声报道1例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全程优质护理在门诊纤维鼻咽镜检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