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中心: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未来转向

2020-11-13黄华芳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中心

李 永,黄华芳,胡 倩

进入21世纪以来,为应对全球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国家间的激烈竞争,各国相继制定了基于国情的一流大学建设计划,比如,日本的“全球COE计划”(2002),韩国的“WCU计划”(2008),法国的“校园行动计划”(2008)等,希冀借此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进而增强国力。为整体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2015年我国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决策。“双一流”建设缘自我国高等教育由数量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型,其中如何真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然是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当前“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寻求变革和突破的发展趋势,而另一方面服务学生成长与发展又是大学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上述两方面考虑,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亟待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内部治理的主攻方向,尤其是确立为“双一流”建设的主题词,进而借助这一重大转变变革传统教育范式,真正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最终为建设教育强国助力。

一、以学生为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转向的未来趋势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其理论基础的历史也源远流长。进入20世纪,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就特别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曾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论断。此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理论,其重视的个别化教学、自定步调等原则正是以学生为中心之基本要素。皮亚杰、维果茨基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代表者,对人类学习方式和思维认知规律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中叶,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者综合吸收前派观点,关注了教学中整体的人的重要性,由此正式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1]如今这一教育理念已经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开展了相关的具体实践,但是尚存认识不足、实践不力的弊端。众所周知,大学理念是促进大学发展的思想动力,起着思想引领的作用,而教学模式和高校管理则是大学理念在实践层面的落实与体现。可以说,通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而更新大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内部治理,已经逐渐成为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支撑理论和转向路径。

(一)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理念科学化的重要体现

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都奉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比如在课程设置上仅考虑教师能教授什么内容,教师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模板来“培养”和“塑造”学生。[2]这种强调整齐划一的模板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利益诉求,是教育理念非科学化的表现,必须予以改变。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表明,18~22岁正值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发展阶段,即本科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构思维模型。皮亚杰强调主体活动水平以及反馈,对整合思维不同发展阶段的平衡状态和结构体系有决定性作用。[3]思维模式的建构只能由学生自己完成,因此教育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其次,以学生为中心有助于建构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真正地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活动,才能达到师生共同进步。最后,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增强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提高了学校为学生服务的效率与质量,营造了民主的校园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整齐划一的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多层次、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等教育改革呼唤“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化转向。“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要想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势在必行。

(二)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学模式创新的思想基础

教学模式创新与学生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古往今来,以学生为中心都是推动有效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教学著作,《学记》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批判一味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违背学生的发展意愿,认为“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无法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古代书院强调以人为本和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塑造人的道德品格,这与“以学生为中心”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再者,放眼西方,《雄辩术原理》等教育论著也蕴含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真知灼见。新近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不同智能组合的差异性,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学生作为独立发展的个体,有积极性、能动性的一面。教学的最终效果只能是由学生自身的消化、理解和吸收决定,因此,创新教学模式就要破除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学生出发来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探究式、发现式、生成式的教学模式转变,提倡师生共同创建和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化社会里,必须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强调真实情境、协作与会话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关键作用”[4]。

(三)以学生为中心是高校治理改革的内部动力

在我国教育领域,长期以来权力高度集中在行政管理部门。科层制的管理体制强调整齐划一,靠外在约束来规训学生,相对忽视了学生的利益诉求,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选择自由,有悖于学生的发展。比如,大到学生选课、宿舍安排,小到学生借阅图书、食堂用餐等都是学校事先安排好的。作为年满18周岁的公民,大学生的生活一直处于被动接受并服从的地位,缺少足够的话语权和多方面的自治权。

学校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高校的关键利益相关者,所以高校必须重视学生的诉求,提升大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参与度,并发挥学生自治组织助推器的作用。另外,在高校学术事务管理中,教师比行政人员更具发言权。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是高校的内生性发展逻辑,其中学术自由是“世界一流大学形成的内部源,是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方向之一”[5]。因此,在“双一流”建设中,要紧密围绕教育中师生的双主体,通过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理念,以此为变革力量,转变行政主导的传统教育管理体制,深化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改革。

二、他山之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美国高校推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模式,提升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和学习能力,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此后,以学生为中心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种办学之道,被深刻地融入大学理念和实践之中。

(一)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趋势

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就与声誉离不开学生群体的表现与业绩。美国高校围绕学生发展需求,以能力培养要素为导向,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哲学意蕴。如哈佛大学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和提倡“本科生科研”,设置专门的本科研究办公室和主动学习实验室,加大经费投入,还设有本科生科研专项和独立期刊用于呈现哈佛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的相关进展。[6]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存在因果关系的,也正是其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状况及需求,才得以取得显著的办学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还体现在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观念上。众多世界一流大学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人才培养视为学校重要职能,近2,000所高校建立了专门负责本科生研究活动的指导中心,来弥补学生实践方面的不足,以此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发展。牛津大学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为了发展学生的品格和智力,牛津大学积极开展基础研究,使得其培养出的一流人才为世界瞩目。此外,通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人才培养,又促成了世界一流大学在本科教学方面的变革,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等促进了牛津大学教学改革的成功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其始终位于世界顶尖大学前列。

(二)创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世界一流大学通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开创了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信息化与主动性、行动性与合作性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如奥尔堡大学的PBL模式、范德堡大学的“顶峰体验课程”、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教学模式等。PBL即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创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促成了教学转向以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效果为中心。另外,PBL模式还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联结,因而培养出的人才更善于解决问题,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的课堂人际交往维度。[7]国外教学模式改革中非常重视构建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他们依托教学与学习中心的服务来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展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如斯坦福大学借助教学与学习中心,通过卓越教学来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而教师要实现卓越教学,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这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其结果是繁荣了教学与学术。总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学”助推教师的“教”,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师生关系的双向互动与和谐共赢。

(三)“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了世界一流高校治理改革的深化

以学生为中心促使世界一流大学强调自由自治、共同治理,深化了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大学自治权与学术自由权历来都是一对休戚与共的孪生概念,没有大学自治权便没有学术自治权”[8]。如柏林洪堡大学自开创以来就坚守自由自治精神。在洪堡大学的办学中,政府只负责拨款,不干扰大学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为防止教师对学生形成主宰和专制,柏林大学提出了教学自由原则。教学自由首先是学习自由,即一切学习建立在学生主动性发挥的基础上,使学生按照学习兴趣选择学习内容,进而学有所得。这深刻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在管理体制中的变革,柏林大学也因此盛极一时。

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评估机制中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如麻省理工学院以定性评估为主的学术品质评估机制,博洛尼亚大学的学生全面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等。北欧冰岛、丹麦等国家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学生参与评估机制。其中学生可以参与三级院校自评、外部评估小组及现场考察和评估的后续处理。此外,还建立了完善的学生参与评估法律制度,高度重视学生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意见,由此提高了评估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升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表1 欧美国家或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关教育政策

目前英美等国或组织都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见表1)。这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具体体现,同时又从政策层面引导了这种趋势。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升对国际教育趋势的敏感度,了解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方向,再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现状,与时俱进地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转向路径,助力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

三、“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对“双一流”建设的启示

“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强调要“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9]。为服务于“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近年来,我国颁布的多项教育政策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见表2),但相比之下,我国在具体内容、落实举措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我国政策颁布时间相对较晚,落实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再如,虽然我国涉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政策较多,但并未制定以“以学生为中心”为主题的政策文件。因此,“双一流”建设有必要借鉴国外有效经验,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本土化,为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断努力。

表2 中国“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关教育政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凸显学生主体性

“大学之理念在根本上是大学之目的,是大学之内在逻辑”[10]。“双一流”建设自然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思想指导。回顾过去,古代书院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强调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这一点至今仍对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启示。放眼世界,欧美一流高校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关注与实践,也给我们提供了借鉴。为了顺应国际高等教育改革趋势,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流学科建设指导意见》中也明确强调要转变观念,“以新理念引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11]。因此,要坚持立德树人,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责任感;要科教协同育人,教师要通过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或创业活动,来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一流人才;要构建导向科学、清晰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将学生发展作为评价的立足点,重视学生个性化培养,激励学生强健体魄、健全心智、刻苦学习、大胆创新。

(二)深化教学改革,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我国高校现行的教育机制强调学生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而在培养学生主动性、创新性、实践性和个性化发展上有所欠缺。因此,在“双一流”建设中,我们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机制,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其一,推广本科生导师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导师制能密切师生关系,挖掘学生独特潜能,弥补集体教学不足。以导师制为本科教学的核心和基础,这是牛津大学得以保障其卓越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我国学生众多,单纯的“秧田式”班级教学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因此,当下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积极推广和落实本科生导师制来服务学生发展。其二,教学与科研并重,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大学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和场所,首要职能便是进行教学,传递和研究高深学问,培养人才。2019年4月,教育部规定报送“双万计划”的高校要注重“培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12]。教学和科研是大学职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13]教学能传播知识,科研能发现和增长知识,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必须并重。

(三)变革高校管理体制,增强学生话语权

大学作为追求真理和传递高深学问的机构,是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为基础和保障的。目前国内高校的管理体制中行政权力越位、学术权力缺位、权力结构错位的状况亟待纠偏。一方面,在“双一流”建设中,政府应淡化行政色彩,让行政权力服务和保障于学术权力,充分尊重大学的自治自由。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快健全大学章程,落实基层学术自治,增强学生话语权,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大学治理,形成规范化的大学内部治理体系。此外,充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教职工代表大会、理事会等民主决策机制的作用,扩大学生在民主决策中的参与度,增强学生话语权;还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学生治理机构来满足学生的行政和生活服务需求。教育必须要面向全社会,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因此健全社会参与和监督机制有利于依法办学,提升管理的效率,保障管理的公平。

四、结语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指出“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14]。现代化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则是落实以学生为本的重要路径,也是改革大学治理体系、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要义。通过“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统领,不仅能深化大学的教学、师资、学科等内部改革,更能深化大学外部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真正把我国的教育打造成一流人才的培养摇篮,促成一流人才、教师、学科和大学的产生。因此,“以学生为中心”应成为我国“双一流”建设未来转向的主题词。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