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深度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对于A师范大学的调查分析

2020-11-13夏文凤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深度大学生教师

张 丽,夏文凤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作用去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建构,并情境化迁移,进而解决问题,作出决策,从而提升思维能力、认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的投入性学习。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该标准制定紧紧围绕三大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突出学生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1]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不同,教育方式的改变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随着知识深度和难度的增加,仅仅是知识复制型的浅层学习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和对学习的探索,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那么,当前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可以为之做哪些努力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A师范大学本科一至四年级,横向涉及了文科、理工科、艺体科三大类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试图去思考上述三个问题,推动大学生的深度学习,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果, 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在调查前期,我们对深度学习相关文献进行了大量阅读与学习,在形成对深度学习的基本认知后,初步制定了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在进行初步试测后再进一步调整形成了最终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在调查过程中,一方面,我们通过网络平台发放电子问卷,获得有效问卷共计445份;另一方面,为了弥补问卷的不足,得到更直观的信息,我们在校园内随机访谈了学生35人,教师7人。最终得到了如下的结果。

一、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现状与问题

(一)学习动机不足

1.学习主动性较低

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问卷结果表明,在被问到“能否主动学习”时,58.65%的学生表示他们能够偶尔主动学习,40.22%的学生表示能够经常主动学习。这里的主动学习是指除去学校规定的课程和自习活动后学生愿意自主投入学习的行为。而在面对“我会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学习和学术活动中去”的问题时,选择“经常”的学生占总数的30.11%,选择“偶尔”的学生占65.84%。综合分析,虽然总体来说学生们进行主动学习的频率尚可,但他们进行主动学习的质量与投入度都有待提高。

这正如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的一样,大部分学生表示专业课都会专心听讲,但是课下不太会主动学习,只有在考试周期间会更加主动一点。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大三的学生由于面临着考研或者其他的一些考试,因此学习的主动性会相对高一些。我们访谈的教师也反映,学生很少会主动问问题或者交流学习上的疑惑等。

2.知识研究的获得感较低

表1 大学生知识获得感情况

深度学习是对学习本质的强调,当深度学习成为教育实践的共识和常态,学习的本质得以回归,学习者的满足感和获得感都会提高。[2]由表1可知,绝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学术活动后会获得满足感。可是当转换到问题研究时,近半数的学生表示研究问题所带来的兴奋感不及好看的小说、电影。由此可知深度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浅层和观念化状态。

3.动机认知薄弱

动机是激发、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动机对个体的行为和活动有引发、指引、激励功能。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73.26%)学生认同“从学习中获得实现能力的提升和自我突破”是喜欢学习的主要动机。但在访谈过程中,当被问及具体哪方面能力得以提升时,很多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难以给出明确的答复。

在访谈中,还有部分学生表示他们的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外部压力,即考试和考研这种外在的实际情境,这在大三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总之,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是显得较为单一、外向化和不明确。

(二)学习投入度不高

1.课前准备较少,课堂参与度不高,课后反思不足

表2 大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情况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的一些情况。首先,能够经常进行课前预习的学生占总人数的比例较小,结合访谈材料,绝大部分学生表示上了大学后不会积极有效地去进行预习,只有在教师吩咐提前看书的时候可能才会看一下相关内容。其次,学生们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不够高,对于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会思考,但是基本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很难做到经常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积极思考。最后,在课下,不少学生表示基本不会主动学习,只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2.学习专心程度不足,易受外界干扰

大学生在学习时专心程度不足,容易受外在事物影响,难以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66.97%的学生表示他们在学习中不能完全忘记周围的一切,难以达到完全专心的状态。同时在检索和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时,74.16%的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被弹框广告或其他内容所吸引的情况。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在学习中容易被干扰,其中最主要的干扰便是手机。在对教师的访谈中,许多教师也反映学生容易受手机的“诱惑”,在上课时有学生会时不时地拿起自己的手机,有的学生偶尔看一下,也有的学生情况比较严重。这种情况在公共课上更为突出。

(三)学习策略欠缺

在学习过程中,43.6%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做到针对学习内容和情境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但当问及具体的学习策略时,很多学生不能够给出具体的回答。可见,虽然学生们想摆脱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策略,但是仍未能形成具体规范有效的新型策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是以上课听讲为主,偶尔会借助网络媒体等查阅相关知识,形式比较单一。有学生表示即便他们愿意采取各种途径,在学习掌握很多知识时仍感到力不从心。一名来自大三社会工作专业的男生说:“我经常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但是很多信息需要通过收费或者以不完整的形式出现,这就给我知识的获取带来了局限性。”

(四)批判性学习欠缺

能否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并使其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是检验学生学习认真程度和学习结果的一个有效方法。深度学习所强调的整合包括新旧知识和信息的整合,要求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整合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引起对新的知识信息的理解、长期保持及迁移应用。[3]问卷结果显示,“在讨论、做作业或项目时,能够做到经常整合不同来源的信息、观点,从不同的视角综合考虑问题”的人数还是较少,只占总人数的38.43%。“能够经常将课堂上和网络上所学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相联系,综合不同的观点、信息、经验,形成新的或更复杂解释”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9.55%。没有高度的整合能力就会导致知识体系的零散,也很难在此基础上提高批判性学习能力。

(五)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不足

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情境迁移和知识的实践应用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问卷结果表明,仅有37.3%的学生表示在学习中能够经常将事实、过程以及概念、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或新的问题情境中去,而大部分学生表示知识迁移能力还有欠缺。总体而言,知识的学习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认知的增长和思维的成熟,但对于所学知识,大部分学生仍很少将其与所学的其他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在访谈中,很多学生也认为自己的认知和技能获得仅是浅层次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偏低。

二、影响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原因

(一)学生角度

学生是深度学习过程的实施者,是深度学习结果的受益者。虽然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深度学习的意愿,但是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学习策略和学习结果等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深度学习情况不是很理想,究其自身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缺乏明确的目标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普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目标具有盲目性,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对待学习,不知道学习是学什么,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大学的学习就是及格万岁,只要不挂科就可以了;二是目标具有从众性,根据别人的学习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缺少自己的规划;三是学习目标呈碎片化,无法进行整合,没有建构自己的学习认知体系,缺少对知识学习的再深入环节。

2.内驱动力不足

大学生内驱力不足首先表现为学习欲望不高,学习主动性弱。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将学习当成一件枯燥的事情,或者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其次表现为自我定力不强,容易受外界干扰。学生在学习中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影响,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当自我定力不强时,注意力就会被很多因素吸引,大学生通常是被游戏等娱乐项目吸引而导致没有办法自主学习。

3.学科认识不完备

大学生学科认识不完备首先表现为专业认知出现偏差。部分学生对于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缺乏认同感。有的学生是被调剂到所学专业,心理上有落差,需要花费时间去认可所学专业。有的学生虽然是自愿选择的专业,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的理想差距过大,因而产生排斥心理。其次,学科知识的难以掌握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学知识的难度、宽度、深度在一定程度都有所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惑。这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从而对这门学科出现抗拒和逃避心理。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

4.学习思维简单固化

首先,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延续先前经验。在高中阶段,学习单元的组织结构多数是由教师来组织呈现,学生只需要接受理解即可。但是到了大学之后,教师不会为学生建构框架,在没有养成主动建构联系的情况下,学生存在依赖心理,学习停留在表层。其次,缺乏对知识的批判性思考。深度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批判性学习。这就要求学习者对任何事保持一种批判或怀疑的态度,批判性地看待新知识并深入思考,从而加深对深层知识和复杂概念的理解。[4]但是调查发现学生对所学知识很少抱有怀疑态度,多数学生对待知识仅停留在课堂听讲上,没有进入深度学习的领域。

(二)教师角度

若想达成较为理想的深度学习效果,绝不是学生单方面可以完成的,教师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还没有很好地与学生的深度学习联系起来。

1.缺乏引导能力

教师引导能力的缺乏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教师教学的深度不够,无法为学生学习的深度奠定基础;二是教师缺少对学生深度学习观念的指导,学生不能对深度学习有清晰的认知;三是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引导。

教师的教学深度不够体现在教师的理论知识欠缺、教学内容浅显化。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同时对教学理论的学习实践不足,不能用最新的理论指导教学。在教学指导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学生能够吸收掌握知识的情况,却忽略了指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部分学生并没有正确理解什么是深度学习,不清楚深度学习有何特点,有何表现,有何优势。此外,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深度学习的结果,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合作式学习等都是进行深度学习必备的方法。然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只考虑自己的教法,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不能适时地选择更有利的学习方法的局面。[5]

2.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具体而言,教师教学还是以讲授知识为主,部分学科会有实际操作环节,但是受课时、学生接受能力的影响,教师很难进行深入讲解,很少根据学生个性需要和学习近况进行个性化的引导。上课的提问环节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很多教师都将其算作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有的学生是为了回答问题而回答,有的教师是为了给学生回答的机会而提问,这种情况下的提问很难让学生自觉主动深入地投入学习中。现在,大多数教师都会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有的教师一味依赖于多媒体,将上课的知识点大篇幅呈现,学生就会在上课期间花大量时间去抄写文字内容而忽视教师上课讲授的重点。

总的来说,课堂教学存在着备课简单化、讲授碎片化、提问浅表化、讨论形式化、点评主观化现象,这些因素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化”,也就是说学生的深度学习因缺少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学校角度

1.硬件条件不够完善

硬件条件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坚强后盾,尤其是硬件条件中的实践场地和多媒体设备可为深度学习提供物质保障和实践条件,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体验,为实现深度学习创造更大的可能性。[6]

学校为很多专业配备了功能齐全的实验室或实践场所,但是部分场所的使用需要主动申请,有些学生会因为嫌麻烦而不去主动争取使用的机会,从而缺少实践的机会。学校在每间教室也会配备多媒体设备,但是只会在固定的上课期间使用,其他时间需要走很多程序进行申请。同时,部分教师反映教室电脑不通网络,因此教师只能提前下载所需的文字、音频资料等,这给教师的深度教学带来不便。

2.对外资源连接较弱

学生在大学阶段将大量的时间用于理论学习,但是有的学科理论与实际不能较好地匹配,这就需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学生有进行实践的意愿,但是现实情况是他们难以找到实践的场所,学校对外资源连接弱,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去实践。学生的实践机会不足,专业能力得不到更好的锻炼。对于多数在校大学生而言,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不了解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得不到发展,以致难以承受社会带来的竞争压力,[7]从而导致学生不清楚自己学习的方向,不知道哪些知识点需要深入学习。

三、有效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对策

有效的教学交互是促进深度学习达成的重要方式。[8]大学生的深度学习不仅仅依靠个人,还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帮助和指导。因此,这不仅是一种对大学生自我学习的挑战,更是对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方面的一种挑战。

(一)学生角度

1.寻找目标,自我定位

首先,明确学习目标有利于深度学习。在每个学习阶段,大学生都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康德曾说: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9]寻找到自己的目标是进行深度学习的基础,也是进行深度学习的起点。其次,学会制定人生规划,为深度学习做长远准备。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计划,也不知道未来的自己要做什么。所以,要学会规划自己的未来之路,为自己的人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在不同的阶段要做不同的事,强化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为深度学习的发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发展自我认知,加强自我控制

首先,学生应提高自我认知。要进行有效的深度学习,对自我的认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这一过程会让自己逐渐明白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做好规划,这样在面对课业难题或生活困扰时才能知道自己的需求,才更有前进的动力。其次,加强意志训练,坚定深度学习的信念。当下社会纷繁复杂,大学生面临着众多诱惑,如果没有强大的意志力,就经不住考验。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意志训练,学会自我控制,有效开展学习活动,达成深度学习的目标。

3.主动了解学科知识

大学生对某专业的选择是否出于自身兴趣,会影响其对于专业学习的态度。主动选择的学生所表现的专业情感更高,在学习活动中更积极和努力,而被动选择的学生特别是被调剂的学生,他们在对待专业学习时更多地将目光集中在应付考试上,专业学习兴趣低,不愿意付出努力。[10]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学习表现,但是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要基于对学科知识的了解。部分学生呈现出来的“我对专业不感兴趣,所以无法深度学习”状态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要基于对知识的了解,只有主动了解、深入体会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学生在报考阶段,应谨慎选择专业,一旦确定专业,就应培养对专业的兴趣,主动了解所学专业知识,明确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

4.开拓创新型学习思维

首先,改变固化的学习方式,多途径促进深度学习。刚从高中阶段跨入大学时,有许多学生还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大都会延续高中的学习方法。但是随着大学学习模式的改变,有一些学习方法不再适合大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当寻找更适合在大学阶段学习的方法。大学的学习是一种自主开放的学习,我们要学会利用各种渠道搜集信息,创造更丰富更有效的学习途径,以促进深度学习的开展。其次,应建构知识体系以促进深度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必须学习将不同学科的新旧知识相联系,把单个信息转变为连贯的整体知识群。[11]最后,学生应保持对知识的不断追求,保持对学习内容的批判、怀疑精神,避免陷入固化思维。

(二)教师角度

1.深度教学,加强引导

深度教学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必然诉求,深度教学是一种对话中心的教学,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同伴、文本以及自我的对话交流。[12]大学的学习更多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并不会像初高中教师严格干预学生学习。因此,教师更要发挥教学本身的作用。首先,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会与学生沟通交流,有效的了解和互动对教和学两方面都是有益的。其次,教师应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对问题、结果提出质疑,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应变能力。最后,教师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特性和阶段做不同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学的深度化有利于促进学习的深度化,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深度学习结果。

2.优化深度教学设计

好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优质教学,而教学中要涉及教师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评价的标准等。第一,教学是以学习内容为媒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13]教师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设计,不能仅停留于课本知识,要学会与时代、与社会相结合,不断更新其内容,且要密切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为教学实践提供严密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准备。[14]第二,教师要学会更新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但也要拒绝假象式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第三,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个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独立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模式。[15]这不仅仅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还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创造了条件。第四,实行具有导向功能的教学评价。为了激励学习者开展深度学习,同时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注重知识记忆和理解的考评方法应该随着时代变化发生变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新定义新要求。[16]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除了教师对学生评价之外,还应当重视学生互评、师生互评,这样才能让师生、生生双方了解彼此,共同改进。其次,评价的标准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多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掌握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为了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效果,要注重终结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也就是不仅重视期末成绩,还要重视随堂测验成绩、作业成绩,以及课堂考核情况等。

(三)学校角度

1.通过优化校内资源促进深度学习

良好的资源配置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坚强后盾,学校的实践场所和学习设备都直接与深度学习的发展相关。第一,学校要具备实践操作的场所。实践场地可以进一步保障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中顺利进行深度学习,让学生具有充分的体验感。第二,多媒体设备的完善是教师进行深度教学的保障。学校可以更大限度地开放多媒体的使用权,以及教学时段可用网络,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知识和进行趣味性的教学。第三,为学生提供新型的教育模式。通过“互联网+教学”的模式寻找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教学资源,打造慕课、翻转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师生互动,以促进深度学习的发展。

2.通过整合校外资源促进深度学习

大学阶段是开始步入社会的初级阶段,一切的学习和准备都要与社会接轨,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将理论用于实践。由于资金、土地、技术等客观原因,学校内部难以配备某些生产实际中所需的大型、贵重仪器设备,这就需要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综合校内外优势,建立联动的人才交流和学习模式。[17]学校应该整合校外资源,与校外企业、中小学进行资源对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让理工科的学生能在相关公司进行职业培训和实际操作,让师范生能深入学校与中小学生进行真正的接触,让学生与知识进行更深的接触,保证学生对实践资源的需求,为深度学习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

(课题组成员王宇婷、任旺旺、刘晓旭、胡畅也参与了本课题的调查研究与论文撰写等工作。)

猜你喜欢

深度大学生教师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最美教师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圆我教师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