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思考
——基于L省的实践分析

2020-11-13高向辉

关键词:国际交流指标体系国际化

李 明 高向辉 于 畅

(辽宁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3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10号)提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促进人文交流、服务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使命。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大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已经成为提高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国家创新能力和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给出的定义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视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的自身导向变化。”〔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李岩提出中国大学国际化是以培养国际化人才和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为目标,以组织管理、课程教学、人员流动、科研合作等活动为载体,将交流合作及国际化的理念融合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职能之中的过程〔2〕。这些表明,无论从理论或者是实践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涉及与高等教育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因素。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的标准和过程是持不同高等教育价值观、维护不同利益的价值主体价值博弈的过程〔3〕。构建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引导高等教育国际化朝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国际上较为常见的国际化评价指标,按照组织者层次划分体系主要有四类:一是由国际组织牵头研制,如经合组织(OECD)下设的高等教育机构管理委员会(IMHE)与学术合作协会(ACA)组成的项目组制定的国际化质量评审程序(IQRP)指标体系;二是由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学术团体牵头研制,如由美国教育理事会(ACE)制定的“全面国际化模型”指标体系〔4〕,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研制的“大学国际化战略本部强化事业”指标体系;三是由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专业评估机构牵头研制,如日本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NIAD-UE)研制的“院校可选式评估: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澳大利亚质量署(AUQA)研制的“国际化主题审核”指标体系〔5〕;四是由高校自主研制,如由日本大阪大学国际化评价课题组制定的日本大阪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6〕。

近年来,为全面系统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服务教育决策咨询和学术研究工作需要,国内学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自2015 年开始,接受教育部委托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调查工作,发布年度高等教育国际化调查报告;自2013 年开始,西南交通大学依据自主研制的中国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布年度“中国大学国际化水平排名”;2009 年,中山大学和北京教育经济研究所开展了对中国26 所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评估指标构建及调查工作,并就未来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问题进行了探讨〔7〕。同时,《广东省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云南省高校国际化评估体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年度报告》《陕西省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等〔8〕,也是我国省域层面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的有益探索。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设计思路及原则

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与国际化目标息息相关,而国际化目标根植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及高等教育的系统形态。本研究中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设计结合高等学校国际化办学实际情况,以高等教育国际化构成要素为基础,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以期客观评价高等学校国际化程度,引导高等学校加强国际化建设,最终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强的目标。指标体系设计突出了三个原则:一是引领性原则。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是基于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进行判断的基础上,把握未来发展方向,要以目标为导向,以数据为依据,以事实来证明,发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引导高等学校补短板、强弱项,实现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二是发展性原则。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国际维度和跨文化维度整合融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中的过程,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过程必须注重目标、过程、活动、结果之间的关系,注重过程的改进和内涵的提升。三是多样性原则。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发展国际化的目标、途径和侧重点不同,要兼顾不同类型高校国际化现状、目标的差异性等特点,注重分层、分类评估。

(二)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本研究在梳理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基础上,依据国家《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实际,借鉴了中外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在专题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本科)》《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高职)》。

3.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本科)》包含7 个一级指标,13 个二级指标,42 个观测点(见表1)。一是国际化理念与战略。该项指标包括办学理念、战略规划2 个二级指标,3 个观测点,主要反映学校以国际化的视野和理念来办学,在宏观战略层面对国际化的重视程度。二是组织与管理。该项指标包括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经费3 个二级指标,8 个观测点,主要反映国际化机制和制度构建,国际化政策环境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状况。三是师生国际交流。该项指标包括教师交流、学生交流2 个二级指标,7 个观测点,反映学校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方面的情况,以及国际化师资储备情况。四是学科专业与课程。该项指标包括学科专业、课程2 个二级指标,6 个观测点,主要反映学校将国际资源、跨文化的知识与观念融合到课程、教学和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情况。五是科研与学术交流。该项指标包括科研合作、学术交流2 个二级指标,10 个观测点,主要反映学校师生国际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情况。六是涉外办学。该指标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2 个二级指标,7 个观测点,反映高校在吸引国外优质资源和输出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等方面的情况。七是特色发展。反映高校自身国际化发展特色方面的情况。

表1 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本科)

续表1

《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高职)》包含6 个一级指标,13 个二级指标,38 个观测点(见表2)。一是国际化战略与管理。该项指标包括战略规划、组织与管理2 个二级指标,9 个观测点,主要反映学校在宏观战略层面对国际化的重视程度,以及国际合作机制和制度构建,国际化政策环境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状况。二是国际化资源引进。该项指标包括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资源3 个二级指标,7 个观测点,主要反映学校将国际资源、跨文化的知识与观念融合到课程、教学和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情况。三是国际交流与合作。该项指标包括国际交流、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训3 个二级指标,10 个观测点,反映高职院校与国际同类院校开展交流、联合培养培训人才等方面的情况。四是涉外办学。该指标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2 个二级指标,3 个观测点,反映高校在吸引国外优质资源和输出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等方面的情况。五是师生国际交流。该项指标包括师资队伍和学生流动2 个二级指标,8 个观测点,反映学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的情况,以及国际化师资储备情况。六是特色发展。反映高校自身国际化发展特色方面的情况。

表2 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高职)

续表2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多层次、宽领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格局已经形成,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国际化办学理念、组织管理、师生国际交流、专业课程建设、学术科研合作、涉外办学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认识不到位、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发展不均衡、高等教育国际化层次水平有待提升等等。同时,课题组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组织专家团队自主研发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评估系统”,并完成了L 省60 所本科高校、27 所“双高”建设高职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基础数据采集,在实践层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一)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认识不深刻

面对高等教育国内外竞争日益复杂严峻的形势,部分高校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对教育国际化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近年来,我国在政府层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把实施高等国际化战略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扩大对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教育现代2035》《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提供了指导和遵循。2018 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也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机遇。但是,仍有部分高校缺乏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和责任的理解和认识;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还没有引起全面足够重视,部分高校还没有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本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对国际化交流师生群体的特殊性认识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以调查的L 省的60 所本科高校为例,高校发展规划中体现国际化办学理念的高校有53 所,制定了校级层面国际化发展规划的高校有54 所,设有独立的国际化管理机构的高校有52 所。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不平衡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区域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相对高于其他城市。在国际交流协会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8》的报告中显示,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在组织规划、工作机制、外事结构、规章制度等方面优于中西部地区。以L 省的调研为例,地方高校与部属高校、一般高校与985、211 高校、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国际化水平差距明显;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间的差距较大;部委属高校在国际化经费投入、师生国际交流、国际科研合作等领域都领先于其他院校。以调查的L 省60 所本科高校在经费投入为例,2018 年,本科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预算经费总额为44266.65 万元,排在前十位的高校预算经费总额35416.22 万元,占调查高校国际交流合作预算经费总额的80%。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合作程度与国家正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适应程度不匹配。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国际贸易及通晓东南亚、中亚、东北亚政治、经济、文化的人才,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乃至发达经济体的多边合作机制尚不健全,关键领域的人才支撑与“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仍不匹配;在智力支持方面,世界格局不断变化过程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新形势下区域治理体系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等等,都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有所作为、发挥作用。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高等学校国际化办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留学生培养、师生国际交流、国际科研合作、中外合作办学、孔子学院等等。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但高等教育国际化各个领域发展相对于高等教育强国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在留学生培养方面,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输出量全球第一,但是公费出国留学的比例较低、出国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留学人员回国比例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来华留学质量有待提高、生源地及专业有待进一步多元化,高校仍需在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2003 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秩序进一步规范,引进了优质教育资源,不同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多样化需求,同时,涌现了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大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样板。但是从全国总体来看,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有待提升,与世界高水平一流大学开展合作的机构和项目不足,部分院校合作办学的动机有待进一步规范,部分项目和机构未达到国家在引进外方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外教数、授课时数“四个1/3”标准要求,中外合作办学对母体大学的带动辐射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在师资队伍国际化方面,很多高校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解认识停留在办学条件、留学生规模等层面上,对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缺乏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培养、激励、监督机制,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成效不明显。以L 省调查为例,高校虽每年都有教师外派,但多以参加会议和访问为主,时间短效益低,真正参加国际合作研究的教师只有少数,外籍专家聘请专任教师基本以语言类为主。在科研合作方面,科研合作以教师队伍为载体,由于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直接导致国际科研重大合作项目较少,合作层次较低。在课程设置方面,跨文化课程及国际性课程相对缺乏,关于中国文明、世界文明的系列课程开发不够,课程设置体现中国高等教育自身的国际性有待进一步挖掘。

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在全球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国际化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我国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充分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提质增效,实现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相接轨,同时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提供保障支持。

(一)提高站位谋划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面对世界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社会发展新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应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责任和担当。高等教育必然要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呈现国际性的特点。这种国际性必然要体现中国本土文化特征,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意识,达到国际水平的高水平人才,增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理解、国际认同和国际声望。政府层面要制定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形成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一体化战略布局〔9〕。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发展规划、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一带一路”建设框架等一系列发展规划政策,做好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规划设计,确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方式,制定高等教育国际化鼓励政策、加大高等教育国际化支持力度。同时,高等学校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探索特色国际化发展路径。依托区位以及同一些国家历史渊源深厚的优势,积极推进与重点区域及国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

(二)拓宽视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一是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和提供智力支撑。对接“一带一路”涵盖的建设内容,加强在基础设施、交通、信息、能源、贸易、金融、文化、民族、宗教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开展多元文化教育,丰富人文交流机制,文化是民心相通的根本,高等教育要发挥其在推进多元文化理解和交融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培养文化交流使者为己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高等教育要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重大课题研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和谐区域治理体系及人类社会和区域可持续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开展“一带一路”前瞻性政策研究。二是提高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质量和水平,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2015 年,我国启动的“双一流”建设方案的5 项任务中,3 项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关,包括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一流的科学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和科学精神,重点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要积极服务国家“双一流”建设,利用引进优质国际教育资源的优势,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理念,依托重点学科和科技平台,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三是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效益,推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中外合作办学承载着为我国高等教育寻找创新路径的初心和使命,要在引进的国际化先进教育理念、课程、教学方法、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消化、吸收、创新,使之中国化。引进国际一流大学开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水平〔10〕。支持有条件的学校依托自身优势稳妥开展境外办学,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配合企业走出去,共建海外院校、特色专业、培训机构;服务国家加快汉语走向世界和中华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加强孔子学院/课堂的规范管理。

(三)分类施策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评价

一是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评估制度、评估办学和评估标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指标的引导功能,促进高校国际化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相结合;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将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作为一项专项评估工作予以推动;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进行分类评估,指标设定不同的权重,采用灵活的评估方法及组织形式,最终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强的目标。二是强化政策落实、有效评估与监测调控。成立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专家委员会,定期完善修订指标体系,对高校教育国际化运行情况、实施效果等进行综合监测、诊断和评估,考察学校国际化目标的达成度和适切性;三是依托大数据平台,深入挖掘数据内涵,为高校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价值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国际交流指标体系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OBE理念的武术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语言推广的实施情况调查研究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