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藏高原冰雪运动的资源优势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

2020-11-13曹乐意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曹乐意,史 兵,侯 颖

(1.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西安710119;2.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青海西宁810008;3.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咸阳712082)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全民健康战略持续深入推进。冰雪运动作为“健康模式”的重要“功能键”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曾前后数次亲自前往崇礼滑雪场、北京五棵松体育馆、首都体育馆等地考察冬奥会场馆规划建设及冰雪运动开展情况,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冬奥会及冰雪运动发展的极大重视与期望。《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到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0 亿元”[1]的全民健身与冰雪经济发展双赢目标。但,仅靠东北、华北、新疆等地的冰雪运动很难实现这一目标要求,需要进一步发掘、拓展、整合我国现有冰雪资源,扩大冰雪运动的基础规模。

国家“南展西扩”冰雪运动发展战略为进一步普及和发展西部冰雪运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使青藏高原的冰雪运动资源优势得以展现。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冰雪资源富集区,但因地缘、经济基础、观念意识、体育发展水平等因素而一直未充分发展。青海省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主体,其发展冰雪资源优势明显且突出,在青藏高原各区域中极具代表性。在落实《规划》行动中,正确和充分认识青藏高原冰雪运动资源禀赋,并根据青海省实际积极发掘和利用,有利于突破青藏高原冰雪运动发展的滞碍,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冰雪运动的发展及区域体育经济文化繁荣,推进冰雪战略进程,助推体育强国战略落地实施。

一、新时代我国冰雪运动发展

(一)政策驱动,冰雪运动发展大环境优越

当前是新时代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党和政府对体育与健康事业的高度关注与支持突显出新的历史时期内“民生工程”的战略地位及良好发展趋势。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体育馆视察时强调:“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一次从强国角度上提升了体育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工作内容与目标。

为发挥体育健康事业在伟大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我国采取了多种举措推进、保障全民体育事业、健康事业深入发展。以筹办2022年冬奥会为有利契机,国内冰雪运动发展政策重磅连连,[2]先后制定了《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等政策贯彻落实“南展西扩”冰雪战略,提出了冰雪发展规划要求与目标,以助推冰雪运动发展和冰雪经济繁荣。各种利好政策的相继出台将从政策层面引导我国滑雪产业的发展。[3]冰雪运动中大多数项目也是我国的短板,[4]所以,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冰雪战略等国策为冰雪运动发展确立了政策依据,保障了冰雪运动发展的制度环境。三年多来,我国通过兴建冰雪运动场地,大力培养、引进冰雪人才,开办冰雪运动专业,发展冰雪制造业,冰雪运动供给侧改革、扶持,积极举办冰雪赛事等举措切实落实冰雪政策。“举国发力,恶补短板”[5]的冰雪运动发展势头对推广、普及、发展冰雪运动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南展西扩”战略为西部发展冰雪运动创造机遇

在冬奥会的有力带动下,我国冰雪产业,尤其是冰雪体育消费人群、场馆设施、交通服务等快速发展,为冰雪运动注入市场经济的现代化要素。[6]对待冰雪运动发展实际,我们应用矛盾和发展的视角理性看待,既要看成绩又要看不足,既要看前景也要看障碍。当前,我国冰上运动与雪上运动发展不均衡、东西部冰雪运动发展不均衡;冰雪运动市场发展基础薄弱、冰雪人才匮乏、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冰雪运动整体性、可持续发展。“南展西扩”冰雪发展战略为发展西部冰雪运动创造了机遇。冰雪战略实施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与新疆、青海、四川等省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定了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多种合作、协议、对口扶持等举措进一步落实了我国“南展西扩”冰雪战略,有助于解决东西部冰雪运动发展不均衡的现实问题,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体育、健康事业发展铺垫了基石。

二、青藏高原冰雪运动现实考察

青藏高原是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河流的发源地,包括西藏全境及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部分地区,以高海拔、人口稀少、环境粗犷著称。青藏高原山地资源、冰雪资源丰富,适宜登山、滑雪、攀冰等冰雪户外活动,在人口相对稠密的东部地区及东南部更适宜休闲冰雪运动的开展。

近年来,冰雪运动作为体育产业的新型元素受到极大重视与扶持。青藏高原各省区根据我国体育产业经济战略部署,抓住机遇制定多项落地政策以带动发展体育产业。甘肃省颁布《甘肃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提出要鼓励和支持发展冰雪运动,打造体育消费热点[7];青海省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通过扶持大型赛事、引入社会资金注入体育开发、支持中小体育企业发展、联合冰雪企业合办冰雪活动等形式,促进了冰雪运动的推广、普及和发展。西藏自治区以登山运动为依托,积极倡导学校开展冬季冰雪体育项目,发展冰雪运动基础;四川省依托“暖雪”优势,深挖横断山脉东南缘冰雪资源。各省区下发的健康发展休闲健身产业实施意见中均明确提出发展冰雪运动,强调统筹协调、借势而为,发展冰雪运动产业。系列举措都为青藏高原冰雪运动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与服务助力。

青藏高原属高寒地区,冰雪体育运动一直是冬季重要的体育活动项目,虽得到了传承与推广,但因过去缺少规范、系统的统筹规划与发展,致使冰雪运动发展基础较差,尤其缺少冰雪人才。经过几年的规范发展,青藏高原地区共有各类滑(冰)雪场(地、馆)三十余家(处),大多数位于人口相对密集的东部、东南部区域,每年参与冰雪活动的人数过百万人(次),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在冬季,除滑冰、滑雪运动外,青藏高原各地利用各滑雪场及湖冰面开展冰雪文化节、冰雪健身休闲运动会、滑雪健身赛等形式的冰雪活动,推广和普及冰雪运动。

2018年,青海省现代冬季两项运动队、西藏滑雪队相继成立,标志着青藏高原竞技冰雪体育全面起步。四川省成立冬季运动中心,青海省成立青海冰雪运动协会,西藏自治区成立登山向导协会等机构进一步完善了青藏高原地区冰雪运动管理服务机制,更有利于指导和助推冰雪运动发展。青藏高原各省区积极参与冰雪大会、滑雪冬令营等全国活动,通过岗什卡滑雪登山交流大会、玉珠峰登山节、西藏洛堆峰滑雪登山交流大会、四川国际登山探险大会等特色冰雪体育活动,逐渐打开了青藏高原冰雪体育运动走向世界的窗口。

青藏高原的冰雪运动虽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但与东北、华北地区冰雪运动发展水平与规模等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也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所以,进一步认识和发掘青藏高原冰雪资源优势,提高高原冰雪运动理论认识,对促进青藏高原冰雪运动发展,推动西部民族地域体育健康事业发展有积极意义。

三、青海发展冰雪运动的资源优势

冰雪运动资源禀赋是开展冰雪运动的重要基础和优势保障,也是我国新时代冰雪战略实施的关键要素。东北、华北、西北以及青藏高原等地位于北温带,气候比较寒冷、积雪期较长,具有开展冰雪运动的基本条件。[8]青海省素有“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之美称,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地位;其垂直地带性明显,冬季漫长而寒冷,拥有丰富的冰雪资源,且在地理环境、交通、人文等多方面具有发展冰雪运动的资源优势。

(一)地理环境及交通资源

1、地理资源

冰雪运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冬季冰雪运动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9][10]为保证滑雪者有足够长的距离进行快速回转和滑降,滑雪旅游场地滑道的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必须足够。[11]青海省地貌以山地为主,兼有平地和丘陵,具备从2 000 米到2 500米、2 500 米到3 500 米以及3 500 米以上的海拔梯级分布高度。青海省最低点海拔1 650 米,使全省地势高差达5 200 米,[12](P10)为滑雪场建造提供海拔梯度优势条件,符合“在中纬度地区兴建的滑雪场一般是不会选择海拔超过3 000 米的位置”[11]的要求。目前,青海已有包括岗什卡雪峰、玉珠峰、阿尼玛卿雪山等14 座对外开放的雪山资源,为登山滑雪、极限滑雪等运动创造了条件。青海丰富的山峰资源及海拔梯度优势为冰雪运动发展创造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2、气候资源

冰雪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寒冷的气候,为北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冰雪资源,[13]中国地大物博,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蕴含着巨大的冰雪资源,[14]为开展冰雪运动提供了资源条件。青海省地处高原,冬季时间长、气温低,其初雪与终雪时间在200-260天,雪期较长。在达坂山和拉脊山之间的湟水谷地人口相对密集,集中了全省60%以上的人口,且最具冰雪运动开发条件。该区域全年平均降水量较大,平均达300 毫米以上,充沛的降水为冰雪储水、人工造雪储水奠定了水资源基础。人工造雪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限制冰雪体育运动普及的壁垒正逐年下降。[15]青海超长的冬季寒冷气候为冰、雪的储存及冰雪运动发展创造了冰雪资源条件。

3、交通资源

便捷的交通环境,不仅可以保证滑雪场周边人士踊跃投身到滑雪运动中去,还可以有效方便地吸引外地游客。可以这样说,交通环境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滑雪场游客的多寡。[11]青海省内地交通便利,各冰雪场馆均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相连通。青海省与河西走廊、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四川盆地相接,交通十分便捷,有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式交通网。青海已把西安纳入了高铁5小时、郑州高铁7小时交通圈;且正在修建的西成高铁即将建成,届时,成都至西宁的旅途时间可缩短至5小时,能够极大地争取川渝大量冰雪运动参与人口。青海冰雪运动辐射中西部总人口达2亿之多,便捷的交通为省外人群参与青海的冰雪运动提供了可能。

(二)青海体育“共同体”资源优势

青海体育共同体指的是青海省各体育单元围绕共同的体育目标而结成的集体组织。围绕青海体育工作目标,体育部门、训练基地、体育协会、科研所、体育产业中心、竞赛中心等多个组织共同组成了青海体育共同体,该共同体已然成为推进青海冰雪运动发展的优势资源。

1、以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为依托的“基地”资源

以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以下简称多巴基地)为依托的体育“共同体”既是冰雪运动发展的平台,又为青海冰雪运动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科技保障。多巴基地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距离西宁市22 公里,是亚洲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最适合耐力性项目训练的国家级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多巴基地曾为我国培养出多名世界冠军,被称为冠军的摇篮,备受瞩目。2016年12月,多巴基地建成国际标准滑冰馆,成立了国家高原冰上训练基地,成功举办了多项国际、国内冰壶赛事。举办冰雪赛事是青海省发展冰雪运动的务实举措,更是冬季运动项目“南展西扩”实质性进展。多巴基地本身作为国家体育训练基地,配套设施完善,滑冰馆落成于其中,对于国家队训练、地方队训练、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大众冬季运动项目开展都将持续发挥巨大作用。[16]国家冬季项目运动队连续几年入驻多巴基地集训,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青海冰雪运动的发展。

目前,多巴基地投资1.2亿元在建一处大型、标准的滑雪场,该滑雪场集滑雪、住宿、餐饮、度假、休闲于一体,将成为青海四季冰雪体育旅游目的地。届时亦可承接国内外大型冰雪项目比赛、训练、培训等多项业务。与此同时,多巴基地对现有场馆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朝着“高原训练导向型、功能体验示范型、特色文化展示型”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基地和国家4A级景区目标发展。届时多巴基地将建设成为一个宜训、宜赛、宜游、宜乐、宜居的综合性体育基地,也将有力助推青海竞技与大众冰雪运动的快速发展。

同时,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设于多巴基地。该所主要研究方向是高原训练理论及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为体质与健康促进、运动员高原训练提高科技服务和保障,也能为青海冰雪运动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科技助力。

表1:青海多巴国际标准滑冰馆举办赛事一览表

2、青海迅猛发展的旅游业资源

青海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根据习总书记考察青海时提出的要求,充分发挥青海重要的生态功能,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青海旅游业发展也已有极大突破,成为青海重要的经济产业。随着新时代体育强国战略实施,体育产业发展迅猛,体育旅游也随之崛起,助推了体育共同体的强劲发展。

在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及市场经济发展调控下,冰雪运动与旅游的结合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热点领域,使冰雪体育旅游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7][18]近年,青海旅游业迅速发展,“大美青海”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来青旅游。如图1 所示,青海接待旅游人数由2013年的1780.43 万增长到2019年的5080.17 万,成为旅游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内旅游目的地之一。体育与旅游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结合愈发紧密,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体育旅游的发展趋势更加突出。[19]青海体育对旅游贡献率达60%,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将极大带动体育旅游的发展。旅游人数的增加有助于青海冰雪运动对外的宣传效应扩散,将成为重要的宣传渠道。冰雪运动作为青海冬季体育旅游的重要项目,借助青海旅游业崛起的东风将迅速发展壮大。

图1:青海省2013-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统计图注:数据来源于青海统计信息网。

3、“井喷式”发展的户外休闲运动资源

青海地貌多样,环境奇特迷人,极大地促进了青海户外徒步、自行车骑行、冰雪运动等新兴休闲体育消费点迅速发展。从2012年成立第一家户外运动俱乐部起,青海省现有户外俱乐部超过80家。青海省已面向全世界的游客开展了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滑翔、热气球、登山、攀岩、冰川、大漠、漂流等户外运动项目数量达六十多个,每年仅西宁地区举办户外活动达五千余场。全省参加徒步活动的人数超过70 万,自行车骑行人数约50 万,徒步、自行车、自驾车营地已达35 个,在户外运动界有知名度的路线近百条。[20]丰富的户外休闲运动项目极大地带动群众体育参与的热情,提高了群众体育参与意识。青海省于2014年开始举办青海湖冰上徒步、迎新年哈拉湖激情冰雪机车挑战大穿越、东大滩冰雪运动会、岗什卡滑雪登山、林海雪原鹞子沟欢乐冰雪季等冰雪活动共计五十多项。青海省落实上下联动、政企联动的体育政策发展体育事业;因地制宜发展大众冰雪项目,开发了雪地摩托、冰上拔河、冰上表演、冰雕体验、雪板滑行、儿童雪橇、冰上大力士、林海穿越等多种冰雪活动项目,并朝着多元化、精品化、娱乐化、经济化方向发展,吸引了众多省内外冰雪爱好者参与。“井喷式”发展的户外运动将能极大地带动青海冰雪运动的宣传、普及与发展。

4、青海“项目化”体育品牌资源

青海不仅有原生态的壮美景观和风格迥异的民族民俗特色,还具有多项极具世界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体育赛事品牌为青海体育管理、体育赛事开发、运行奠定了管理与人才基础。目前,青海打造了10 项国际品牌赛,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以下简称环湖赛),现已发展成为世界闻名、亚洲顶级的环湖赛,强有力地推动了青海体育、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的繁荣,强有力的引领了青海体育事业的发展。除环湖赛外,岗什卡国际登山滑雪挑战赛等其他国际赛事也都已经享誉国内外,逐渐形成了具有青海特色的国际体育品牌项目。与此同时,青海还有数十项国家级及省级品牌赛事如火如荼地开展,其涵盖面广、影响深远,对推动青海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项目化”体育品牌作为青海体育共同体的重要要素,展现出了青海体育工作基础与实力、折射出体育队伍的综合素养能力,对提升政府、体育协会、社会体育组织等机构的工作能力和经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参与热情,引领青海冰雪运动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表2:青海省国际级体育品牌赛事一览表

四、青海省冰雪运动发展困境与路径

当前,青海冰雪运动处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青海需要在全面审视自身问题与不足的同时,认识到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与发展机遇,为冰雪运动发展争取和创造条件,助推青海冰雪运动腾飞。

(一)青海冰雪运动发展的困境

青海省发展冰雪运动资源禀赋优势众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与劣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冰雪运动的发展。首先,“极地”刻板印象的影响。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世界第三极”的神秘色彩使社会大众产生了认识误区和莫名的惧怕心理,有不同程度的刻板印象,给青海冰雪运动对外宣传增加了挑战。其次,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的冲突。青海冰雪资源丰富,但其生态环境系统相对脆弱,自我修复的能力较差,在冰雪运动开发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生态环境的监测与保护,无形中增加了开发、运营的投资成本,给有心投资冰雪运动的社会资本主体制造了障碍。再次,青海冬夏旅游业发展严重失衡。青海旅游业近年来打造“大美青海,夏都西宁”的品牌,宣传力度较大,成为大家夏季旅游、避暑的圣地,但针对冬季冰雪运动的宣传却极其缺乏,造成冬夏体育旅游的极大反差。最后,经济、人才发展规模的限制。青海是人口小省、经济小省,短缺冰雪运动人才,且当前冰雪运动基础设施规模有限、缺少冰雪运动管理与发展经验等,制约了青海冰雪运动的发展。

(二)青海冰雪运动发展路径

体育强国建设需要各领域、各地区均衡发展,实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青海作为西部高原民族地区的代表,基础差,环境恶劣,需要在强国建设中加快步伐、转变思想,避免成为木桶短板,影响强国建设的步伐。青海冰雪运动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存在发展困境,需要正确认识问题根源,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寻求发展路径。根据青海现有冰雪运动基础规模实际,针对性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1、据实优化冰雪发展规划,引入多主体资本参与冰雪体育

冰雪运动是新时代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实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青海在发展冰雪运动过程中应根据地理环境、政策优势等资源进一步优化冰雪开发战略,把基础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服务体系、宣传推介、竞技能力等内容纳入战略规划;把青海冰雪运动发展纳入国家冰雪战略实施体系,与体育产业、休闲体育、全民健身深入融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冰雪运动发展。为强化经济短板,青海需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引入更多的资本主体参与冰雪体育。冰雪战略快速推进过程中,应深度把握国家和地方政策优势,灵活利用经济政策,完善项目规划与实施,吸引省内外、国内外资本,增加和引导社会地方资金向冰雪运动引入与投资,突出资本主体地位,保障冰雪运动发展的经济基础。

2、发挥“基地”引领作用,构筑基础服务设施堡垒

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的升级改造,将能更好地引领青海体育现代化发展。在冰雪战略推进中应充分发挥“基地”的权威、辐射及引领作用,利用国家高原冰上训练基地、滑雪场打造青海冰雪体育高地,以带动全省冰雪体育发展。青海冰雪运动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体育事业的任务,还需要社会中更多主体参与、服务与协同。在基地的示范作用下,要进一步完善青海冰雪运动配套服务体系,提高交通、医护、冰雪人才、管理、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协同与服务能力,满足新时代高质量的“游、乐、购、吃、住、行”休闲体育娱乐的服务需求,为发展冰雪运动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3、复制“体育品牌”模式,打造“冰雪赛事”品牌

青海体育品牌发展具有积极的模范引领作用,为其他项目发展提供了思路模式。青海发展冰雪运动可复制“环湖赛”模式,循序渐进地开发、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冰雪赛事体系,努力实现赛事规范化、参与规模化、影响扩大化。通过冰雪品牌赛事与冰雪强省、冰雪强国沟通交流,取长补短,有效促进冰雪人才培养、冰雪竞技水平提升;利用冰雪品牌赛事的影响力普及推广冰雪运动,发挥“以赛促产”的作用。同时,还应加强冰雪文化的塑造,积极建设省级冰雪基地、冰雪运动之乡、冰雪运动特色小镇、冰雪健身模范区等冰雪休闲健身产业示范区,促进冰雪运动、冰雪产业、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4、顺应户外运动发展趋势,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青海户外运动依靠青海独特的自然环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户外体育作为生态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生态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内容。在青海户外体育蓬勃发展的基础上,要更多地融入冰雪体育的元素,形成冰雪户外运动特点,提升体育参与的吸引力,在发展户外运动的基础上推进冰雪运动发展。青海在我国占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地位。青海发展冰雪户外运动就需要把体育与生态有机融合,注重户外冰雪运动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冰雪运动发展之路符合生态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落实青海“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切实响应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发展布局要求。

5、发展四季全时旅游,启动冰雪体育旅游引擎

“大美青海”“夏都西宁”等宣传使青海成为国内外游客夏季旅游热点,而冬季旅游市场却异常冷清。冬夏旅游发展的失衡状态限制了青海旅游业发展潜力的开发。目前,应根据青海“体育共同体”优势进一步转变观念和认识,开拓思路,改变现在冬夏体育旅游发展不匀衡、体育旅游项目发展不均衡现状。在体育旅游迅速崛起的今天,青海应探索冰雪体育旅游发展道路,开拓冰雪体育旅游市场,形成符合青海实际的冰雪体育旅游竞争力;有针对性地锁定目标群体,加强冬季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的宣传、推介工作,充分开发甘肃、四川、重庆、陕西、宁夏等地客户;实现宣传立体化、全域化、长效化,推进“以夏促冬”体育旅游战略实施,开创青海“冬夏并进”体育旅游“全景模式”。

五、结 语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弥补冰雪体育的短板,需要进一步落实“南展西扩”冰雪战略。青藏高原发展冰雪运动是落实“西扩”冰雪战略的关键步骤,对推进西部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发展、助推青藏高原体育、经济、文化等事业繁荣有积极意义。青藏高原作为西部冰雪资源地区,具有突出的发展冰雪运动的资源优势,具备内在发展驱动力与外在发展环境保障等优势。在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领和带动下,青海省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的关键组成主体,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剖析发展冰雪运动的优势与不足,充分发掘和利用冰雪资源禀赋,审时度势、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地发展冰雪运动,提升冰雪运动层次与规模,以发挥冰雪运动促进全民健康、繁荣经济、民族区域发展的重要功能,为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贡献青藏高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