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多点悬吊加改良外剥内扎术与RPH术治疗混合痔的效果对比分析*
2020-11-12舒子龙徐亚宏汪明罗艳马深贾旗
舒子龙,徐亚宏,汪明△,罗艳,马深,贾旗
1 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肛肠科 四川南充 637000
2 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 四川遂宁 629000
肛肠疾病是临床多发病及常见病,据研究[1]发现我国城乡居民肛肠疾病患病率为50.1%,其中痔病约占98%。混合痔是肛肠科的难治性疾病之一,随着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入,目前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自动弹力线痔套扎术(Ruiyun procedure for hemorrhoids,RPH)为治疗混合痔的其中一种术式,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具有操作简便,可减少术后不良并发症等优势[2-3];但其费用高,不利于在基层推广,因此探讨更佳的术式是当前研究重点。本研究团队基于肛垫下移学说,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高位多点悬吊加改良外剥内扎术,本文将其与RPH术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于南充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住院的80例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内痔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本研究已获南充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已签相关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在18~65岁,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肛肠学组《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Ⅲ~Ⅳ混合痔诊断标准[4];(2)一般情况可,可耐受手术,能良好沟通,自愿参加临床观察。排除标准:(1)妊娠及哺乳期患者;(2)合并肛裂、肛周脓肿、肛瘘等。
1.3 方法
1.3.1 术前准备 (1)术前均完善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2)术前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做好健康宣教,叮嘱术中、术后需注意事项;(3)术前均行备皮、开塞露灌肠。
1.3.2 手术方法 患者先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孔巾,行骶管麻醉[5](2%利多卡因10 mL+灭菌用水10 mL)。麻醉成功后,予以常规手术。
(1)观察组:行高位多点悬吊加改良外剥内扎术,具体如下:①高位多点悬吊:选择痔核脱出明显部位,在对应齿状线上约2~4 cm处根据情况选取1~2个点,用艾力氏钳适当钳夹痔黏膜,用可吸收线行“8”字缝扎。一般以3、7、11点位母痔区为主即可,不宜悬吊过多,且注意各结扎点尽量不在同一水平面上。②改良外剥内扎术:依据情况,依次对外痔行微创、细小的“V”形或放射状切口,顺着切口剥离痔组织(包括曲张静脉丛)至齿状线上0.2~0.5 cm处附近,用大弯止血钳钳夹对应内痔痔核(避免损伤齿状线),用10号普通线在钳下行“8”缝扎,适当减去残端多余部分,外切口予以适当对合修剪后用0号普通线缝合。注意较小的内痔痔核可不予结扎,而已剥扎的内痔点与高位悬吊点之间距离不能太大,否则影响悬吊的效果。最后对高位悬吊痔核基底及黏膜层、未结扎的较小内痔痔核注射适量1:1消痔灵稀释液。见图1~3。
图1 术前
图2 高位多点悬吊
图3 改良外剥内扎术
(2)对照组:行RPH手术,利用负压吸引依次套扎部分松弛直肠黏膜及内痔痔核(以3、7、11点位母痔区为主),注意各结扎点尽量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之后在结扎点注射1:1消痔灵稀释液。其余处理同观察组改良外剥内扎术。
1.4 观察指标
(1)于术后出院时评价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指症状(如出血、肿物脱出、坠胀感等)全部消失;显效指症状显著改善,基本消失;有效指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指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完全上皮化为创面愈合)、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随访3个月复发率。
(3)比较两组术后疼痛评分:采用VAS评分评估术后第一次排粪时及第1、3、5、7天的疼痛程度。
(4)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于术后出院时评价术后水肿、出血、排尿情况,得分越高表示并发症越重,见表2[6-7]。
(5)于术后出院时进行满意度调查:有“满意”“较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治疗总满意度=(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表2 并发症评分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或M(QL,QU)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n(%)]或(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且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随访 3个月复发率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两组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
2.3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第一次排粪时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5、7天,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表4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s
表4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s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P手术时间/min 47.5±11.8 48.8±9.6-0.955 0.343住院时间/d 7.5±1.2 7.9±2.4-1.202 0.233创面愈合时间/d 17.2±1.3 17.4±1.4-0.579 0.564住院费用/千元8.0±0.2 10.9±0.8-21.738<0.001
表5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分,M(QL,QU)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两组术后水肿、出血、排尿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6。
表6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n
2.5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5%,高于对照组的77.5%,且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7。
表7 两组满意度比较 n(%)
3 讨论
Ⅱ度痔伴出血或Ⅲ、Ⅳ度痔,保守治疗无效常需行手术治疗[8-10]。肛垫下移学说是目前较为广泛认同的痔的发病机制,基于此学说的主要手术方式有RPH、吻合器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经肛门吻合器直肠切除术、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等[11]。
RPH是在传统套扎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利用负压下胶圈套扎痔核,阻断内痔血供,使痔核缺血并坏死脱落,并将肛垫固定在较高部位,且恢复直肠下段原解剖结构,该术式操作简单,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具有好的微创性,疗效确切[12-14]。
肛管移行上皮位于肛缘至齿状线上方约5 cm之间,此区有高度特异的感觉神经末梢,具有精细的控便功能及识别功能[15-16]。高位多点悬吊加改良外剥内扎术依据肛垫下移学说理论:(1)在齿状线上方2~4 cm范围痔区(多选择3、7、11点位母痔区)行“8”字贯穿结扎痔黏膜组织,在不破坏移行上皮的同时,将肛垫上提,悬吊固定在较高部位,并注射消痔灵稀释液,加速结扎的痔黏膜部位缺血、坏死并脱落[17];(2)改良的外剥内扎术在处理剩余内、外痔时,遵循小创伤的原则,尽量保留肛门皮肤,在消除症状的同时,保护了肛门功能[18]。
通过临床对比观察,本研究发现:(1)在临床疗效、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第1、3、5、7天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术后水肿、出血、排尿情况)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均为100%,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表明两种术式在某些治疗效果方面差不多,都能明显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可能由于本次样本量较小(两组均为40例),随访时间不长,缺乏大的临床样本量及远期的临床观察。(2)观察组在术后第一次排粪时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之一可能在于:高位悬吊结扎的痔体组织较RPH负压吸引套扎的痔体组织体积小,多个结扎点之间的空间间距相对较大,肛管压力相对较小,利于粪便排出,排粪时引起肛门括约肌收缩、舒张频率相对较低,对齿状线以下切口局部神经刺激少而疼痛减轻[19]。(3)观察组住院费用为(8.0±0.2)千元,少于对照组的(10.9±0.8)千元,且前者总满意度为95%,高于后者的7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明观察组较对照组花费少,减轻了患者负担,患者满意度更高。
综上所述,高位多点悬吊加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可获得与RPH相似的临床疗效,均可治愈疾病,减少术后并发症,安全性好,利于患者恢复;但前者在减轻第一次排粪时疼痛方面略优,住院治疗花费更低,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