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影响实证研究
——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
2020-11-11卢旺
卢 旺
(济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22)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对于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绝大多数观点认为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1)秦永、王孝坤:《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中国经济增长——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宏观质量研究》2017年第3期。,教育促进了经济增长,对地区经济有正向作用(2)参见周英章、孙崎岖:《我国教育投入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7期;赖明勇、张新、彭水军等:《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研究开发与技术外溢》,《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也有学者认为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作用较小,郑鸣、朱怀镇利用中国1999—2005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自高校扩张以来,超过一半地区的高校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不仅没有帮助反而起到阻碍作用(3)郑鸣、朱怀镇:《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少数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双重的,高等教育扩张政策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对经济增长具有双向作用(4)王晓燕等:《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与经济振兴》,《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第2期。。赵华兰、孙晓在分析2006—2015年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显示出比较高的耦合协调状态(5)赵华兰、孙晓:《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发展研究》,《黑河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
就研究范围而言,针对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多是以全国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全国数据进行分析。周英章和孙崎岖使用1952—199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证明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并在长期内稳定地存在着协同互动的均衡关系(6)周英章、孙崎岖:《我国教育投入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7期。。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使用全国性的数据进行分析要么使用时间序列,要么使用截面数据进行分析。而使用时间序列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假设前提是全国所有省市和地区的状况是相同或者相似的,这显然不合常理。同时,为了满足大样本的要求,时间序列数据一般都包含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种结构性的变化对分析的精度存在明显的制约。而截面数据分析方法则受制于样本容量偏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小样本偏误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弥合既有研究的不足,本文拟将山东省作为研究对象。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人口第二大省,经济第三大省。2017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增幅为7.5%。同时,山东省内存在着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本文选择对不同类型的地市进行分类,确保同类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小,从而减小误差。选择山东省作为研究对象既具有典型性,又可以通过进入一个小切口,来深入分析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逻辑。此外,为了规避由于内生性而导致的分析偏误,本文使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二、教育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模型构建
(一)理论模型的设计
Solow模型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石,Mankiw、Romer和Weil等人通过引入人力资本积累对Solow模型进行了扩展。接下来我们将使用Mankiw-Romer-Weil模型(简称MRW模型)推导出本文的实证模型。
假设生产函数为Cobb-Douglas生产函数:
Yt=KtαHtβ(AtLt)1-α-β
(1)
Y(t)为第t年的GDP ,Kt为第t年物质资本存量,Ht为第t年的人力资本,At为第t年技术水平,Lt为第t年劳动力水平。α、β表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α+β=1,代表规模报酬不变。其中,本文教育以人力资本作为核心指标,由于人力资本与教育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7)王萍:《劳动力年龄和教育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人力资本存量生命周期的视角》,《宏观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
假设技术及劳动力的增长方程可以表示为以下形式,
At=A0egt
(2)
Lt=L0ent
(3)
n是指外生的劳动力增长率,g代表外生的技术增长率,L0和A0分别代表了初始条件下的劳动力变量和技术变量。
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量积累依赖于以下的动态方程(8)本文沿用Mankiw等人的假定,即认为人力资本具有与物质资本相类似的积累路径。:
(4)
(5)
其中y=Y/AL,k=K/AL,h=H/AL分别代表单位有效劳动的产出水平、物质资本存量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和分别代表单位有效劳动的物质资本增量和人力资本增量。sk和sh分别代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储蓄率,δ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折旧率。
在资本边际报酬递减假设下,两类资本积累的稳态水平(k*,h*)由以下方程组给出:
(6)
(7)
将方程(6)和(7)代入方程(1)得到:
(8)
根据方程(8),我们可以发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对单位有效劳动的产出水平出现正相关趋势,而单位有效劳动的产出水平与人口增长率、外生的技术增长率以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折旧率负相关。
为进一步分析经济的动态性特征,由Solow模型可知单位有效劳动力的产出向稳态水平y*收敛的动力学方程是,
(9)
其中η=(n+g+δ)(1-α-β),而这表示经济的收敛速度,根据方程(9),可以发现在转移动态过程中,单位有效劳动力的产出的增长率不仅与经济的收敛速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且与初始产出水平与均衡产出的差距也表现出正向关系。
通过将时间界定为t0到to+τ,求解式(9)的微分方程可以得到,
lnyt0+τ=(1-e-ητ)lny*-(1-e-ητ)lnyt0
(10)
结合式(6)、(7)、(10)我们可以得到本文的实证模型,
lnyi,t+1=ρ1lnyi,t+ρ2ln(ni,t+g+δ)+ρ3lnski,t+ρ4lnshi,t+μi+εi,t
(11)
μi体现不可观测的地区异质性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本文关于实证分析是根据方程(8)与(11)进行,其中方程(8)主要探究物质资本投入与教育水平对人均实际产出水平的影响,即探究资本投入是否具有水平效应;方程(11)是关于经济处于转移动态过程,即单位有效劳动力的产出向稳态水平收敛时,教育投入与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也就是教育投入与物质资本是否存在增长效应。
(二)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2000—2016年山东省16地市的面板数据来研究山东省及其各地区(9)东部: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中部:济南、济宁、泰安、淄博、临沂、东营;西部:聊城、德州、滨州、菏泽、枣庄。的教育同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2000—2017)以及山东省各地级市统计年鉴(2000—2017)。
ni,t为分地区分年度的劳动人口增长率,g和δ为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和资本折旧率,本文借鉴Mankiw 等(10)Mankiw,N.G.,Romer,D.,Weil,D.N.“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i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7(May 1992),pp.407-437.的做法,取g+δ=0.05。
物质资本存量的估算使用永续盘存法:
Kit=Kit-1(1-δit)+Iit
(12)
Kit表示第i省第t年的资本存量指标,Kit-1表示第t-1年的资本存量指标,δit表示第t年的折旧率,Iit表示第t年的投资。具体操作中借鉴采用了张军等(11)参见张军等:《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的方法来对各年的投资流量、投资品价格指数、折旧率、基年资本存量等做的估计。本文使用的数据都是人均数据,因此
(13)
人均受教育年限使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各地市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14)
ht表示第t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pit表示第t年受过第i种教育的人数所占的比例,ei表示第i种教育的教育年限,n表示受教育程度的种类。本文将中国统计年鉴的常用设置作为参考依据,将人口按照文化程度做了一下划分:不识字或识字很少(e1=1)、小学(e2=6)、初中(e3=9)、高中及中专(e4=12)和大学(含大专和研究生) (e5=16),因此本文中n=5。
三、基于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
(一)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
为解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实证模型的方程以(11)式为基础,使用面板数据来分析。由于方程的解释变量中包含有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因此,需要使用动态面板进行回归分析。动态面板回归使用广义矩估计进行分析,具体又可以分为差分广义矩估计(差分GMM)和系统广义矩估计(系统GMM),由于系统广义矩估计时既使用了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项当作水平方程的工具变量,也同时使用了水平变量的滞后项作为一阶差分方程的工具变量,因此系统广义矩估计更加有效。所以本文使用Stata14软件对式(10)进行系统GMM,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对表1回归结果的检验可以看出,Sargen检验的P值都大于10%,无法拒绝工具变量有效的原假设,表明模型的设定是合理的。
表1 GMM回归结果
(二)结果分析
通过GMM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山东全省总体情况还是各个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正面影响,而物质资本存量和劳动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呈现双向。
1.物质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考量物质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发现东部呈现的作用程度明显大于中部和西部。产生这种现象要归因于东部地区的产业特性,东部地区属于沿海发达地区,对外联系紧密,资源获取、存储及加工相对容易,制造业及其他产业高度聚集,其对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著。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重工业和传统产业,物质资本存量对西部地区的经济的影响作用也较大。而中部地区近年来受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挤压,物质资本存量增长幅度低于东部地区,同时受其他因素影响,中部地区物质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呈反向。
2.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
考量以人力资本为核心观测指标代表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关系,教育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最大,东部地区居其次,中部地区第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山东省中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中东部的人力资本过剩导致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反而变小,而增加西部的人力资本带来的边际作用远远高于中东部地区,这导致了西部地区的教育对经济的边际贡献率增大;其次,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中主要以重工业和传统产业为主,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产业结构必须升级换代,因此对专业性技术人员的需求相对较大,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决定了教育对山东省西部地区的经济推动作用更大。
3.物质资本存量与教育对经济拉动力的比较分析
从实证结果中可以看出,山东省的教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要大于物质资本存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但是详细分析不同地区的状况时,我们发现,尽管各个地区都呈现出来教育的拉动作用更大,但是在中西部地区,物质资本同教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的边际影响相差非常小;而东部地区的教育同物质资本相比,边际影响要大很多。自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后,东部沿海城市在发展海洋高端产业、科技产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更加凸显,这对人才和教育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强,教育在山东尤其是东部蓝海经济区大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为未来山东的教育同地区经济相融提供了平台。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山东省及其各地区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考察其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发现教育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山东省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人力资源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尚有较大差距,人才培养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以高教强省为目标,加快山东省“双一流”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等教育应主动适应新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壁垒,整合力量推动学科和专业发展,提供知识基础与理论工具,通过加强基础研究,促进知识与理论创新(12)刘福才、张继明:《高校智库的价值定位与可持续发现》,《教育研究》2017年第10期。,“双一流”是我国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框架,也是一种追求创新和卓越的理念与精神。当前,山东省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推动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既要在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指导下积极探索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路径,又应创造性地探求具有本省特色的“双一流”建设模式。其一,遵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布局,结合国家“双一流”建设及学科评估标准,强化优势学科建设,加大特色学科扶持力度,补齐弱势学科短板。其二,结合山东省重大战略需求,树立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理念,对接十强产业,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提升科技创新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其三,瞄准科技和产业前沿,设置新兴学科和专业,引领和孵化新兴产业,驱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升级。其四,以系统论为指导,探索建立高校战略联盟,实现不同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不同类型高校协作,实施资源和智慧共享,实现协同创新,推动全省高等教育整体进步。其五,高校要从组织角度和主体角度拓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创新研究,要特别关注内在驱动机制、协调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创新(13)卢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机制创新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年版,第10页。。
(二)立足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基础,强化区域高等教育治理与发展
要在全省高等教育政策和统一规划指导下,深入推进全省高等教育区域实施精准布局,针对不同区域的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改革策略,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1.东部地区:发挥教育优势,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近年来,山东省积极实施“两区一圈一带”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海洋产业、高端制造和服务业、信息产业、现代农业等技术密集、高端人才密集的产业重点发展。相比较而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快速,教育的规模、结构和效益都达到较高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但要实现蓝海发展大战略,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仍需增加新科技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支撑,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东部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结构,提升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力,为东部地区新经济、新模式输送不同类型尤其是紧缺型高层次创新人才。要重视人才发展,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强人才跟踪服务、加大人才资源投资和开发的力度,聚焦聚力打造人才高地;充分利用在地理位置、政策环境、交通条件以及产业优势等方面的先决条件,通过区位优势吸引人才,形成人才集聚;优化用人环境,将人才与产业紧密融合;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引进人才、集聚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出台人才发展促进条例,让人才创业有保障,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人才创业支持,创新完善激励机制。
2.中部地区:建立教育同企业对接平台
一是要提倡企业多渠道、多形式地为员工提供再培训、再学习的机会,提升员工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能力(14)李增刚、董丽娃:《文化何以影响经济?》,《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中部地区学校众多,特别是省会济南,应利用这一优势,提倡校企对接,共搭企业员工素质提升平台;二是要增强校企合作创新,完善教育投资体制,搭建起“携手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有效平台,形成知识创新联盟。三是要注重开展科教改革攻坚行动。改革科研管理服务机制“流程再造”和“模式重构”,同步试点推行领军专家“组阁制”、项目攻关“揭榜制”、科研经费“包干制”,通过改革释放高校和科研院所服务经济发展新范式;加大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去行政化”力度和进程,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创新平台,推动产教、产教、校地全面融合。
3.西部地区:多维举措并用,缩小经济差距
要想打破由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高等教育生源结构的不均衡状况,首先必须大力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一个根本性影响因素。其次,政府应在拓宽教育经费来源筹措渠道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支出的投入力度,为西部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及核心要素的改革提升提供充分基础;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办学模式,调动各方办学积极性,鼓励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可探索扶持西部民办高校创建山东省一流民办高校的路径。最后,高校作为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机构,坐落于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要在我省高等教育总体大布局、大容量背景下,秉持“因城施策”“一校一议”的原则,科学定位、因校制宜、差异定位、保持定力,明确发展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稳步推进、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