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笛子演奏技巧在不同风格音乐中的应用
2020-11-11董温荷
董温荷
浙江省永嘉瓯北第四小学
一、引言
笛类乐器是人类发明的最早的旋律性乐器之一,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吹管乐器之一。日本林谦三的《东亚乐器考》中记载:中国的笛子是由印度或西域传入的,甚至我们中国也有许多人这么说。如明朝的朱载堉,这位平均律的创始人认为横吹的笛子是由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中原的。查看有关竹笛源流的历代文献,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三种比较重要的说法:(1)笛子自古已有,但“笛”字“不见经传”(即先秦的典籍)。古书(《周礼》)上有“篴”字,被认为是“笛”的古字,音义并同。不过,“篴”是雅乐,是竖吹的,不似今天的横吹之笛。(2)马融《长笛赋》曰:“近世长笛从羌起。”但羌笛是竖吹还是横吹的呢?到底有几个孔?有的说两个、三个,有的说四个、五个。所以这种说法也未足为据。(3)汉武帝时,仲丘作笛,这种说法也非常含糊。是仲丘将羌笛改革成长笛呢,还是将羌笛改革成适合汉代的雅乐器?或者说是他将笛子创制出来。
二、传统北、南派笛子演奏的技巧特色
(一)北方梆笛的表演艺术中,演奏技巧占有的地位十分显著、重要
其演奏技法多样,由于北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北方自古饱受战乱、沙暴等因素的影响。但同时也培养出北方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而他们的这种精神直接体现在音乐中。我们一般将北派笛艺技巧归结为吐、滑、剁、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强调演奏力度
早期的北派大师冯子存、刘管乐常在其演奏过程中使用剁音技巧。所谓剁音,即通过扩大装饰音与骨干音之间的音程跨度,从而强调旋律力度的一种演奏技法。
2.强调乐曲的律动活跃
即多用花舌以及吐音等技巧。所谓花舌,即舌头在口腔内的快速震动所造成气流波动而形成多个音头的特殊音响。所谓吐音,一般指单吐、双吐以及三吐,就是用气时有节奏地控制气息的动与静,使音响产生连续的顿音效果。
3.强调演奏技巧的歌唱性
这在西北民歌改编的笛子独奏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如《秦川抒怀》《秦川情》等曲目中大胆运用拟人声的吹奏技巧,使观众在听的过程中更好地融入乐曲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
(二)南方曲笛的表演藝术中,演奏技巧占有的地位十分显著
通常我们将其归纳为颤、叠、震、打。其主要特点如下。
1.典雅摩丽,细腻优美
南方由于历史、交通等原因,自古以来经济较北方相对发达,南方地区多秀丽风景,小桥流水的景色养育了当地人温文尔雅的性格特点。所以南派笛乐中以典雅秀丽的乐曲见长。
2.江南小调
除了典雅秀丽的雅乐,江南乡间小调也是南派笛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南派笛艺大师陆春龄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放牛》等。
以上剖析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北派的笛艺大师冯子存、刘管乐,还是南派的笛艺大师陆春龄创作的笛曲和演奏艺术,之所以形成区域性的不同风格,都与各自的经历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休戚相关。
三、竹笛演奏技术的革新
在新中国建国之后,随着各个流派的兴起,竹笛艺术的演奏技巧较之前也有了长足进步。浙派的创始人、著名的笛艺大师赵松庭曾经说: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使大家的眼界得已扩大,他也认识到过去自己在演奏技巧上的局限性。如南方人吹笛子一向不用舌头,即所谓的“南无吐”,师傅的教导也是从来不许用舌头吹吐音。因此在演奏跳跃欢快的乐曲时总是含糊不清。而其在朝鲜作慰问演出的时候得到了北派著名演奏家刘管乐先生两个星期的悉心教导后,更是下定决心要把北方风格的演奏技巧学到手;同时,决心把南北风格在笛子曲上结合起来,为乐曲内容服务。赵先生说过,技巧是表现内容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手段越多,越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以及适应不同风格的曲目。赵先生第一个将唢呐的循环换气技巧移植到竹笛演奏上,并融合北方的吐音、花舌等技巧创作了浙派早期的佳作《早晨》。
四、结语
竹笛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非但没有进入博物馆,而且在历史上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发扬。在交通愈发便利的今天,各个地区乃至各个国家民族的交流都变得无比便利。文化、艺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滚轮无法阻挡。新世纪竹笛艺术的前进也将成为必然。但是这并不是说传统的技巧就可以弃之如履。在继承传统的笛艺技巧基础之上,我们必须本着从发声学、音响学、律动学、音乐美学、控制论、系统论等方面探索研究、诠释新的竹笛演奏技巧。这必定是一个需要历经数代演奏家、理论家、音乐评论家和制作专家共同携力合作的并永不停息的浩大工程。赵松庭先生曾在其《笛艺生涯五十春》一文中提及技术必须为内容服务,绝不能让内容迁就艺术。无论演奏什么曲子都要从曲子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出发,选择最能表现这种思想感情的演奏技术。在生活水平提高、物质丰盈的今日,我们更应秉承一颗感恩的心和历史赋予的责任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看待“昨日”新潮。汲取有益的成功经验,努力探寻,将笛文化艺术发展到另一个历史文化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