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康复状况的效果

2020-11-10王红杰

康颐 2020年13期
关键词:治疗效果

王红杰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康复状况的效果。方法:下肢骨折患者摸球确定组别(共80例,球号1-80),AB两组共行常规康复治疗,B组单行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分析疼痛评分、下肢运动能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B组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且下肢运动能力评分更高(P<0.05)。结论: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感,提高其下肢运动能力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康复状况更为理想。

【关键词】早期运动康复治疗;下肢骨折患者;康复状况;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3.210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业、交通业发展越来越快,因高空坠落、交通事故所导致的下肢骨折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国民健康,治疗中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治疗后患者常并发肢体不适,需通过康复治疗手段改善其康复状况[1-2]。通过分析下肢骨折患者的身心情况,有效缓解疼痛感,提高其下肢运动能力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应为康复治疗核心,而早期运动康复治疗的落实和推进将为临床治疗工作开辟新局面。

1 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2018-2019期间筛选符合诊断标准;病历资料齐备;病史清晰;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剔除有其他重大疾病或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选出的80例患者参与摸球,A组40,男女1:1;(45.18±6.12)岁。B组40,男女1:1;(45.17±6.11)岁。组间资料对比,P>0.05。

1.2操作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于术后开展康复治疗。

A组:常规康复治疗,遵医嘱给予患者体征监测和治疗指导,关注其身心状态变化并予以肢体按摩和药物干预。B组:早期运动康复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比较,该治疗方案不止于基础治疗,还立足小组干预扩充治疗方法,同时尽早介入治疗,把握最佳的康复治疗时机:(1)小组分析:主治医生和小组成员对术后患者患肢情况(肌肉活力、关节灵活性、疼痛等级)进行科学分析,于术后早期(一般为术后5-7天)进行康复治疗,并制定科学引导方式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和依从性。(2)康复治疗措施:①心理安慰:充分尊重、理解患者,给予其积极心理暗示,介绍成功案例以提高其治疗信心;②疼痛干预:轻度疼痛患者可采用按摩、注意力转移法,重度疼痛患者可视情况给予止痛药,但应严格药量;③肢体运动指导:首先在术后5-7天进行床上被动训练,引导患者活动健肢并按摩患肢,同时引导患者尝试坐位,开展被动式患肢伸展训练,反复训练,待患者肢体功能改善后可鼓励其尽早下床运动,如扶墙站立、屈膝等,逐步过渡到慢走;④不良事件预防:术后定时检查患者皮肤,协助其翻身避免压疮、抬高患肢避免血栓形成、进行肌肉按摩或理疗刺激肌肉群以防止肌肉僵直。

1.3观察指标

疼痛评分:VAS表,满分10,分值与患者的疼痛感受正相关。

下肢运动能力评分:FMA表,满分100,分值与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正相关。

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肌肉僵直,比值与患者康复状况负相关。

1.4统计学处理

SPSS20.0处理计数(x2)和计量(T),差异显著(P<0.05)。

2 结果分析

2.1疼痛评分

表1结果: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B组VAS评分更低(P<0.05)。

2.2下肢运动能力评分

表2结果: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B组FMA评分更高(P<0.05)。

2.3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分析:

B组:压疮率、下肢深静脉血栓率和肌肉僵直率均为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

A组:压疮率、下肢深静脉血栓率和肌肉僵直率分别为7.50%、2.50%和5.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

计算可得x2=6.4865;P=0.0109;故可得:B组不良反应(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肌肉僵直)发生率更低(P<0.05)。

3讨论

为改善患者康复状况,治疗工作应以早期运动康复治疗为核心措施。该治疗方案立足小组治疗,囊括心理安慰、疼痛干预、肢体运动指导、不良事件预防四项治疗措施,是常规康复治疗的升级和补充。可有效抑制术后风险,有效改善患者身心状态。具体来说:小组治疗可使治疗方案的制定、落实和推进更加便捷、高效,由主治医生亲自监督指导,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康复治疗方案中心理安慰、疼痛干预可改善患者术后身心状态,提高其依从性,肢体运动指导在时间选择上更加科学,术后5-7天即鼓励患者进行床上被动训练,进而过渡到床下活动,配合不良事件预防措施,可减少术后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保障患者康复质量[3-4]。

综合上述数据,B组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且下肢运动能力评分更高,由此可说明早期运动康复治疗的巨大价值,可有效缓解疼痛感,提高其下肢运动能力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康复状况更加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绍伟,李芬.早期运动疗法结合物理治疗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036):143.

[2]趙宽.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康复状况的效果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8,35(06):82-83.

[3]陈田.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康复状况的影响调查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9,215(09):33-34.

[4]胡斌祥.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康复状况的价值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9,029(032):47.

猜你喜欢

治疗效果
养阴活血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临床观察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在小儿中重度急性喉炎中治疗及护理效果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卡培他滨化疗治疗晚期直肠癌的疗效观察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使用量与疗效的关系探讨
小切口治疗阑尾炎病人的应用与观察
胃溃疡通过西药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左旋咪唑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36临床观察
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中医治未病临床研究
急性重症胰腺炎80例临床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