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应对

2020-11-10袁竞闻黄福寿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

袁竞闻 黄福寿

摘要:随着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全面使用,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都面临挑战,存在“教材编写的依据如何把握、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理解、具体教学设计如何体现课程目标”等普遍性问题。要回应挑战,教师要准确定位新教材与“原课标”的关系:要科学把握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要辩证理解课程目标与具体教学设计的关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问题与应对

2019年9月,全国初中学段各年级全面使用《道德与法治》新教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材编排体例上都做了很大的调整和改动。新教材顺应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更加适合当前我国法治教育的要求与学生身心特点,但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带来了不少挑战。

一、教材使用中的基本问题

研究发现,从新教材开始使用至今,可以利用的相关教学参考资料和教辅资料较少,很多教师很难自我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又是牵涉课程标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等的普遍性问题。

1.教材编写的依据如何把握

2011年11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由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2012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新编工作。2012年3-5月.教材编写团队在对全国9省区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当时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吸引力不够、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疏离、忽视学生成长中的思想矛盾、过于突出知识学习要求、概念空疏僵硬、材料案例陈旧低幼等”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现实问题,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展开了《思想品德》教材的新编工作。

就课标与教材的关系看,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权威部门组织制定并发布的国家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充分体现课程标准阐述的基本理念,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设计,在课时安排和呈现形式、内容选择与课程结构、教学流程与学习评价等方面,要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但仔细分析目前的教材体系和教材内容,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比照,不仅名称不一致,而且内容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教材的部分内容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如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等;部分内容高于课程标准要求,如生命教育等;也有部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未能在教材中体现或充分体现,如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因此,到底如何把握新教材与课标的关系?这是教师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2.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理解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確定的课程总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并具体确定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思想品德学科教育三维目标,包含17个具体目标内容。目前使用的由朱小蔓主编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初中段(道德与法治)中,都明确“教学目标和设计依据”是三维目标,但教材编写过程中实际已经把核心素养理念融人了课程目标,如作为《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主编之一的李晓东明确说:“对于‘如何以学生为本的问题,教材突出学生视角、关注学生问题、帮助学生成长,以学生学科能力提升为抓手,切实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方向。”因此,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理解和科学把握三维目标及其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基本问题。

3.具体教学设计如何体现课程目标

具体的教学设计是把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转化为具体教学内容,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每位教师都需要面临的具体教学工作。但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参考资料很少,主要依据的就是朱小蔓主编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该书虽然强调了单元之间的前后联系,但主要围绕单元立意、单元内容结构与主要观点、三维目标等进行具体教学设计,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具有阶段性,更具有整体性,并且在整体课程目标中已经融入核心素养内容,但不少教师在使用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进行具体教学设计时,往往呈现出“碎片化”“点状化”“孤立化”现象(简称“三化”现象),未能把课程目标有机融入具体教学设计中,因此如何落实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整体目标,克服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三化”现象,也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中的问题应对

“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最基本要求。由于上述三个问题牵涉课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教材使用等这些教师必须理解和把握的基本内容,关乎新课程新教材内涵的新理念新要求,对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等提出了挑战,因此要应对和解决这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广大教师把握好以下这些基本关系。

1.要准确定位新教材与原课标的关系

(1)原课标仅是新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之一。原课标发布后就依据课标要求开始了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但此后国内外情况的一系列变化,使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发生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一是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的相关文件所提出的与德育有关的内容,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由于原课标发布在十八大召开之前,因此如何吸纳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以及十八大后的一些重要文件精神,成了《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和调整需要考量的重要维度。特别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对德育课程建设有指导作用的若干文件,这些文件也构成了《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如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等,2017年8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规范性文件,2016年7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等。

二是以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教育育人目标,贯穿于教材编写中。目前《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最初依据是《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该课标中还没有“以核心素养作为育人目标”的明确表述,但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核心素养体系作为研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課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依据,用于统领课程改革的相关环节”.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实际上已经自觉把“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初中段的教材内容中了,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也在某种意义上做到了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的整合。

(2)新教材的内容已经超越了原课标的课程内容。与原课标确定的课程内容相比较,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已经明显超越了课标确定的课程内容。

一是增设了法治教育专册。尽管原课标也包含不少法治教育内容,但按照新的要求编写的法治教材专册,实现了在初中学段法治教育的系统化,内容涉及50多部法律法规、6部条例和司法解释,系统讲授了宪法等法律法规,强化法治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以提升青少年的法治素养。

二是吸纳了十八大后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一方面是对课标确定的内容采用了新的观点和表述,如课标中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教材采用了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最新表述;另一方面是把一些课标中没有的新观点新内容融入教材之中,如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通过后,在《道德与法治》(八下)教材中增加了“国家监察机关”的内容。

因此,教材与课标的关系,为教师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编写的背景、课程目标等提供了依据,回答了“教材编写的依据如何把握”等问题。可以明确的是,《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只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之一,要全面实施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教材内容等,需要一线教师和教研员进一步学习教材编写所依据的相关文件和有关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论,这样才能在课程实施中准确定位教材与课标的关系。

2.要科学把握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1)三维目标是内在联系的整体目标。三维目标是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目标,并且是一个目标体系,其上有课程总目标,其下又含17个具体目标内容。因此,必须科学认识三维目标的内在逻辑:一是整体课程目标下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基于知识目标形成的,并且这两类目标的达成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巩固知识目标;二是三维目标又是由17个具体目标构成的具有丰富内容的有机系统,一个具体教学过程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一般不会简单唯一,往往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然而,由于理论和实践中的种种原因,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一是把三维目标理解为三个目标了,割裂了三维间的内在联系和整体要求;二是在教学实践中“三维目标”往往演变成只剩“知识”,“能力”未能充分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被不同程度地形式化和虚化。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中,需要整体上把握好三维目标间的内在关系,并切实贯彻到具体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

(2)融入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从全球范围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浪潮,对人的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社会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工作与生活要求。为此,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基于对未来公民形象的追问,纷纷对未来公民的核心素养做了新理解,有了新提法。”中国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2014年教育部就提出“将组织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13日,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认为核心素养成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连接宏观教育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我们梳理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发现这些教育方针相对来说比较宏观,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将它们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和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素养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

(3)核心素养有助于重新审视三维目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3个方面6大素养18个基本点,表明“核心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知识、能力与态度等多元层面”,它在本质上是个体应对和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综合性品质。由于三维目标互相联系,是一个总目标的三个方面,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三维目标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核心素养则是对三维目标的提升和整合。“核心素养的概念比单一的知识和技能更宽泛,是相关知识、认知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绪的集合体。”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培养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更好地反映时代要求的指向。

3.要辩证理解课程目标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1)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逻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始终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主轴,期望真正实现“育人为本、素养为纲”的课程基本理念。这一课程“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的核心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材编写和实施作为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的具体体现,要将这一核心目标的落实贯彻在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内容中。

一是基于生活实践逻辑的教材设计。如部编版新教材中有大量法治教育内容,从七年级下册中的“走进法治天地”,到八年级两册中的“遵守公共规则、维护宪法权威、理解权利义务、崇尚法治精神”,以及九年级上册中的“民主与法治”等內容。在这些内容的具体呈现方式上,新教材主要通过贴近青少年实际的生活情境展开的,教材所采用的语言、图片、选择和创设的问题,更加切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凸显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理念,改变了以往刻板说教的方式,更加有利于初中生理解和接受。

二是基于知识建构逻辑的教材内容。教材编写以生活实践逻辑为基础,根据初中学生生活领域的扩展,按照“从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件或问题中选取主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统筹设计教材结构,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避免对课程内容进行分块式的机械处理”的教材编写原则,在不同年段中科学选择和设置不同内容,进而呈现了知识建构的内在逻辑,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是基于身心发展逻辑的教材实施。在内容设置上整体呈现层次递进、螺旋上升的特点,按照这种逻辑递进的教材实施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如从七年级上册引导学生关注、认识自我开始,逐渐扩展上升至认识“我”所处的学校、社会、国家以至世界,并在各年级教材内容和具体章节内容的安排上,以单元设置的形式在不同年级逐级推进,不断丰富和拓展知识内容,使学生在探索与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提升。

(2)课程目标视域下的具体教学设计。教学是一个回答“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实践过程。因此,如何将具体教学设计置于整个课程目标体系中来审视,把“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进行整体思考和设计,是需要广大教师共同探讨的课题。严格来说,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还没有新的课程标准,相关的教师教学用书作为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参考材料,虽然有重要参考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进行具体教学设计时,应以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为导向,特别要从整体上考虑各个学段课程目标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要求,始终把握教材编写和实施的三条逻辑主线,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都是整个课程实施中的一环,才能真正克服具体教学设计中的“三化”现象。

基于此,“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应把核心素养融入整体课程目标,着重研究如何以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的视野去思考每一个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承载的具体教学任务,把单元与单元、册与册之间的目标统整起来,进而架构整体课程目标的点与面,不断创新教与学的方法,把整体课程目标贯穿在具体的每一个教学行为之中,实现主题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双线并行推进,着力提高教学有效性,才能真正回答“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初中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