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融入工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可能性

2020-11-10李琰芬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 2020年8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工匠精神

李琰芬

摘要: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蕴的工匠精神,被賦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本文以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为基础,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学生管理改革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工科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和保障体系。

关键词:工匠精神;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学生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1“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看,工匠精神有匠技娴熟、匠心独具、匠魂崇高三个内容。所以工科高职院校学生在培养和传承工匠精神时需要有完备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职业技能素养和职业行为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匠技,职业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注重培育学生的匠心,职业理想素养和职业心理素养旨在淬炼学生的匠魂,形成一个系统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让工科高职学生在步入岗位之前具备“工匠精神”,走出一条自己的职业之路[1]。

2 工匠精神融入的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自2016年“工匠精神”提出以来,很多高职院校都做出了积极响应,但是,真正将其完全融入课程体系的不多。有的高职院校直接开设一门课程“工匠精神”,有的要求在思政课程中增加一个新的课程项目来讲解工匠精神,作为课程体系对工匠精神的体现,笔者认为这些都是不够的。

2.1 职业化的课程体系

工科高职院校专业开设投入高,各类实验实训设备价值高,很多专业存在船大难掉头的问题,这就需要考虑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可以采用“五阶段循环”模式,对课程体系的职业化情况进行动态修正,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通过不断对课程体系的修正优化,保证专业的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对接,实现职业技能素养培养;保证各类通识课程与时代发展现状保持对接,实现职业文化素养培养。

2.2 分层闭环的思政教育体系

思政教育在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理想素养培养的主阵地。思政课程是工科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担负着引导学生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等重要使命,是最基础层次的思政教育体系。但是只依靠思政课程是无法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更无法达到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目标。所以,从2014年起,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逐步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在思政课程的基础上把思政教育融入到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素养。最后通过学生的活动与实践在学生行为中体现出思政教育的结果,并反馈到思政教育过程中,通过课程体系形成分层闭环的思政教育体系,其结构如图3所示。

3 工匠精神融入的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课堂体系只是确定了培养目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最终实现工匠精神培养,就需要合适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源自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工科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2]。

3.1 BTEC模式培养目标

BTEC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具体包括管理和发展自我的能力;与人共事相处的能力、交流通信的能力、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运用设备和软件的能力、创新和设计的能力。这些目标与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的职业行为素养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可以较好地实现培养目标。

3.2 BTEC实施的特点

单元模块化教学支持个性发展。BTEC更加重视课程内容整合,将课程以单元化模块开展,设置必须模块和选修模块,满足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个性化的特点需求,鼓励学生个人潜能的开发。

过程性评价体现学生主体性。BTEC过程成绩的认定由学生自己申报,学生将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作品、学习总结等各种结果性材料向教师申报成绩,教师负责认定过程成绩,并且支持学生在过程成绩有疑问时可以向上级教学管理人员投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解释说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资格化要求。BTEC要求课程要对接职业资格,与目前高职教育推出的“1+X”职业资格体系契合,目前已经开设的试点专业有建筑信息模型(BIM)、Web前端开发、物流管理、老年照护、汽车运用与维修、智能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网店运营推广、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特殊焊接技术、智能财税、母婴护理、传感网应用开发、失智老年人照护、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等,其中大多数是工科类专业,相信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和越来越细化的专业技能领域纳入“1+X”证书体系。

4 融入工匠精神的学生管理改革

学生管理工作是与学生接触面最广的一项学校工作,所以其在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1 工匠精神提振学习风气

高职学生起点相对较低,是高考中的“失败者”,很多学生在自我认识上也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所以很多学生入学后没有知耻而后勇,反而是自我否定之后的自暴自弃。与工科高职院校学生天生契合的工匠精神会给学生带来自我的重新认知的机会,所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一入学就要以工匠精神宣传为契机,让学生真正去认知职业发展的未来和成就,知道努力后的结果和社会高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振整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形成良性循环,克服挫折心理,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养。

4.2 生活管理与职业行為素养对接

工科高职院校的主要专业都与生产制造有关联,学生对生产现场管理中的标准化管理比如5S管理比较熟悉和认同,但是对于个人生活习惯不是很好,特别是宿舍卫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所以在学生管理中,可以将职业行为素养的基本要求融入宿舍管理,以5S标准的要求对宿舍进行现场规划和布置,并设置相应的考核要求,让学生在纠正生活习惯的同时也提高工匠精神体现的职业行为素养。

4.3 学生心理教育与职业心理素养对接

学生心理教育针对的是学生心理健康,以心理疾病防范与干预为主,但是离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需要根据职业心理要素中提出的抗挫折、积极进取、坚强独立等主题,设置系列的心理主题活动,只有心理强大的学生才能淬炼出崇高的匠魂。

5 工匠精神融入的保障体系

5.1 顶层设计保障

工科高职院校在进行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建设中必须要有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且要协调各个方面的资源成立专项任务领导小组,以解决实施过程中的资源调配问题。同时,学工、教务等相关部门也需要设立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小组,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方案的设计,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5.2 制度体系保障

同样的人不同的制度,可以产生不同的文化氛围,所以为了保障结果的有效实现,必须围绕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方法、新思路以制度的方式进行推行。

5.3 资源条件保障

投入决定产出,所以要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并且有效实施,需要一定的资源保障,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资源保障。要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需要有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来承担主要教学任务。虽然高职院校目前的师资力量已然突飞猛进,高层次人才非常集中,但是其中也有一些职业素养没有达到工匠要求的教师,所以要进一步加快工匠型教师的培养。其次,教学资源保障。因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建设涉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所以对教学资源的使用可能也会产生新的需求,包括课程软件、信息化资源、教学场地等。再次,合作企业资源保障。工匠精神融入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需要更多的优质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的合作,将优秀的企业引入整个培养体系,保障最终目标的实现。

6 总结

将工匠精神融入工科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没有完全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高校本着工匠精神对其进行探索与创新,摸着石头过河。但只要高校本着立德树人,培育未来工匠的目标,相信各种尝试都会是有益的经验,会在未来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

(责任编辑:武多多)

参考文献:

[1]魏立军,张景山.学生管理过程中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J].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2017(10):259-263.

[2]刘玉方.嵌入工匠精神,培育高职学生“五位一体”职业素养[J].文教资料,2020(9):119-122.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工匠精神
互联网时代独立学院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研究
“2+X”培养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探索
网络新应用环境下JavaWeb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基于微课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3CE+B”模式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