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路径研究

2020-11-10臧宏玲陈国栋

关东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实效性

臧宏玲 陈国栋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保障性学科,肩负着越来越多的历史使命,其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思想过硬的优秀人才。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好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的特点,发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优势,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立德与树人的统一,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在新时代中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思想理论保障。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路径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基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29901)。

[作者简介]臧宏玲(1971-),女,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长春 130012);陈国栋(1985-),男,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春 130000)。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路径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路径,主要是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之间的有机关系,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因素进行组合,最终用来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的内涵。

第一,协调高校办学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和学校其他部门的联动性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实效性的重要抓手;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构建,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协调高校学生与高校教师、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的又一重要内涵,是将作为教育接受者的高校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分别构建其与高校教师、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的有效“通路”以达成其在思想、道德和政治上的认同。首先,要明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协调两者关系时要以学生为基础进行教学,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扮演“引领者”而非“说教者”。其次,在协调教育介体与学生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遵从教学内容,切忌随意篡改教学内容而迎合学生,可以适当增添实际案例以及与主要内容相关的辅助内容、扩展内容,要坚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以此为前提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最后,注重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课堂内的教学与课堂外的环境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效果的真正落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路径的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路径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在实现的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第一,多元融合的实现路径。由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在构建实现路径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把控,在保持各方面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又要注重对各方面进行融合,找到各方共同的契合点,将这些点进行连接,形成交集,完成对实现路径的构建。这种多元融合的构建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的特色所在,也能够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力广的特点。

第二,与时俱进的实现路径。由于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的众多因素都普遍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一种因素改变就会使原本平衡的关系变得失衡,需要继续进行调整直至其再次达到平衡。这种动态的关系我们称之为与时俱进。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路径,我们就会发现,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度看,有一部分因素可以控制,而另外很大一部分却不能控制。我们将因素的可控性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教育教法、教师语言、高校态度、学生思想情绪、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4页。]在实际操作中,实现路径调整中最难控制的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和教育客体思想情绪,恰恰是变数最大的因素,会随着每个时代的大环境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其他因素迅速做出相应的改变。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的与时俱进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的研究,目的是提升实效性水平。建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这个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发力。

(一)激发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积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育政治合格、思想进步、全面发展的青年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人才,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代同步。

1.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必须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上要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坚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继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文化,在正确方向的引领下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2.坚定高校立德树人功能与高校自身发展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谈道:“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习近平:《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3月18日。]

高校最基础的功能就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立德树人功能,这种功能与高校自身发展目标是相统一的,并不矛盾,是本与末、源与流的关系。在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高校需要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功能,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并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用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落地。

3.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校辅导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即要准确掌握相关政治理论知识,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还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要求,即“六个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习近平:《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3月18日。]

第一,政治要强。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底气,用政治引领教学,保证课堂的正确方向。第二,情怀要深。要保持思政课教师的家国情怀,要饱含情感的將知识传递给学生。第三,思维要新。思政课教师在业务和思维水平上,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一方面要关注时事热点与国家的最新政策法规,将新思想新内容注入课程中;另一方面,要时常更新对学生的印象。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上,根据教学客观条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第四,视野要宽。思政课教师需要将课程内容进行广度和深度的再挖掘,并适当与其他专业学科进行结合,以此来增加学科的说服力和影响力。第五,自律要严。思政课教师,在学生面前是带着“光环”的,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过程中,很自然的会将教师的行为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思政课教师的形象不能与思政教育课程本身存在“违和感”。第六,人格要正。这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前提,只有塑造自身的高尚人格和过硬人品,才能够让所教授的科目更具有说服力,才能够让教师与教学融合在一起,才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灵魂和活力,最终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此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辅导员也要肩负起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使命。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日常观察、谈心谈话、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和思想动态。若想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是不能忽视的。要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在全省范围组织高校辅导员就工作方法进行研讨,能够让辅导员之间相互汲取经验,这样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带来正向的影响。

(二)创新高校学生评价机制与社会实践机制

针对高校学生群体的特点以及高校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系,要健全高校学生的评价“双机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高校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的误区,便于学生形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认识。此外,还要重视高校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才能真正的找到其目的和归宿,继而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创新高校学生评价机制。

(1)创新高校学生自我评价机制。

首先,要发挥好高校共青团的作用。高校学生一般都是共青团团员,占高校学生的96%以上。利用团委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认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共青团可以定期组织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其次,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状况要制定出相关的思想要求。学生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在评价出自身的不足后,要勇于改变这种不足,并且对自身的思想观念要提出新要求,也就是在自我批评和自我反思之后的自我蜕变。这种变化是隐性的,其他人很难察觉,现阶段也不具备量化条件并且没有量化的意义,但这个环节是必要的,是承上启下的,既是对思想评价的总结,又是对新的实践方式的指导。

最后,在更新了自身的思想观念后,学生要继续进行第一个过程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思想体系是否成熟,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对照大学生应担负的社会责任来继续完善自身的思想观念,最终形成这种时刻审视自己的习惯,确保在步入社会后保持正确的思想方向。

(2)创新高校学生的社会评价机制。

对高校学生的社会评价,是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以外的第三方对学生的评价,带有一定的客观性,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建立健全这种评价机制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加立体的认识到自身的思想观念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以便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所以,高校可以与长期合作的实习单位共同构建学生实习评价体系。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习单位的要求,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三个维度进行评价,以报表的形式反馈给学校,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起到约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校及时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之处,为改进思政课教学提供依据。

2.引导高校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是十分重视实践的,也能够体会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要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学习本身就是“学”和“习”不断交替的过程,认识才能够不断的螺旋上升,学生必须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去掌握知识。所以,高校学生可以采用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相关立意的微电影制作等形式来巩固所学知识。这将大大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最终能够有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三)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内容

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社会中的实效性,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提起高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致。这就要从授课过程和授课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以高校学生为中心创新授课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受阻的原因之一,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于学科产生厌学心理。学生厌倦的并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下面将从问题出发,构建一条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

(1)引入现代应用心理学成果,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路径。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引入现代心理学成果,在开学伊始对每个学生进行全脑分析(见图1),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绘制全脑偏好,教师对学生上交的分析结果做出处理,将学生依据性格互补的原则分为小组,确保一个小组中的人数为四人左右,每个小组都至少一名学生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一名学生有较强的思辨精神。在实际授课中,为了保证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教师可以制作“思政信息卡”,在提出问题后由学生举卡示意对该问题的理解。这样,教师就能够在授课过程中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得到学生的及时反馈,使教学不再是单边讲授,而是有效的双边互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图1

(2)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行因材施教。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有着不一样的成长轨迹。一名思政课教师往往负责一个年级的公共課程,在讲授课程介绍原理时往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和学生对于原理的实际掌握情况。高校中一部分学生高中学习的是文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而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同学在高中则很少接触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将这些学生“一视同仁”,显然有待商榷。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教学上要有所甄别,在开课前必须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分组时也要考虑这些因素,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做到因材施教。

2.以高校学生为中心更新授课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引入讨论环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效果的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改“一言堂”为“群言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要引入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模式。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甚至重构,将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搭配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做到有血有肉。同时还要设计一些学生能够参与讨论的问题,不断鼓励学生在课上发言讨论,使学生在思政课的课堂上活起来,才能让思政课本身活起来,也才能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效果不断增强。在课堂上设计问题,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是十分有效的授课方式。

(2)做到思政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的统一。所谓的思政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之间的统一,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理论不能够偏离实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能够从理论到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论述,那样一来,不仅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生命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甚至可能成为高校青年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包袱学科”。我们可以尝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学生的一部分专业课内容,做到与专业课的相辅相成,既能够用专业课和就业前景引领学生的兴趣,又能够在思政课教学中明确学生学习专业的目的,对专业课也是一种促进。

总之,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既是对现有理论的一次整合,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一次突破,实现课堂中教与学的平等,才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回归。

(四)打破环境因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边界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路径,环境因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打破社会环境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边界,使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得到融合。

1.创新社会环境建设。

在传统观念中,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是两个不相容的概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校园与社会环境的交集不断扩大,高校学生与社会人群的交往也日益密切,社会对于高校的影响逐渐加深,因此,社会环境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社会环境的构建层面,需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持一致,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加强社会领域的公民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一方面能够使社会环境得到净化,另一方面也能够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可以采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文化宣传等形式。如长春在2019年6月末开启的“春城仲夏全城热读”主题系列活动,激发了长春市人民的读书热情,在活动期间,宣传和报道了很多“书香世家”“藏书大家”等,有利于市民形成多元的精神追求,打破了“唯经济是英雄”的怪圈,有利于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社会环境是可塑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优化社会文化环境,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氛围。此外,高校要积极与社会团体和组织进行互动,利用高校师资参与到社会文化建设中去,与社会环境形成互动,从整体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营造优质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十分明显,要加大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力度,并且要采用科学的手段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改造,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正向的影响。高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文化环境的建设。

(1)要塑造人文精神。学校要注重培养和树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可以将校训、校风等有代表性和传承性的文化符号与学校建筑融为一体,一些学校将校训刻在石头上做成校训石的方式就很值得推广,还有一些学校在校园的醒目位置用雕刻、喷涂、绘画等等艺术形式宣传主流价值观,让师生朝夕相对、耳濡目染,并逐渐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2)重视高校学生社团发挥的作用。高校社团是高校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在学校团委的领导下开展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活动。此外,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LED显示屏等,对学生进行相关信息的宣传,以达到全面营造校园文化环境的目的。

3.创新运用网络平台。

网络在我国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已经逐渐被我们所接受,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范围内都开始将网络作为主流的交流工具,足可见网络在打破空间局限方面的比较优势是其他交流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离不开对网络的应用。

(1)微信的运用。可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朋友圈,用图片配合文字的形式,或加入一些短视频等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朋友圈推送一些问卷调查,用这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2)短视频的应用。通过“抖音”“快手”等网络视频平台,拍摄15秒左右宣传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短视频,会在学生中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可以通过培养思政“网红”等形式,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提升。

(3)校园app的开发运用。首先,编写独立app通过大数据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等偏好进行采集,以此为依据对高校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同时把这些辅导的案例加入app的数据库中,在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实现对学生高效管理;其次,应用程序的出现,可以使学生更加易于操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程序中加入答题的排名,参考“学习强国”平台模式,统计积分以及排名,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最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实效性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