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对策分析

2020-11-10余俊乐侯睿张文俊张嫣

高教学刊 2020年31期
关键词:就业难民族院校对策分析

余俊乐 侯睿 张文俊 张嫣

摘  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一直以来是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高校的扩招政策以及就业政策的调整,带来一系列的就业难问题。这其中除了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家庭因素,思想素质和专业素养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国家也在政策上面,从整体上对就业难的问题进行调节,但局部方面,例如部分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完全克服。那么就需要地方、院校和个人通过各方面的渠道资源和方法来帮助毕业生能够克服就业难的问题,以及顺利就业。

关键词:民族院校;就业难;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1-0058-04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has always been a matter of great concern to the state and society. With the expansion of enrollment policy and the adjustment of employment policy in universities, a series of employment problems occur. Besides the national policy, there are also many other factors like the economic, personal psychological, family, ideological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The state also regulates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n the whole in terms of policies, but 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completely overcome the problem of partial graduates' employ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local colleges and individuals to help graduates overcome the difficulty of employment and achieve a smooth career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and methods.

Keywords: ethnic universities; employment difficulty;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在當前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下,挑战和机遇并存,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进一步丰富,毕业生总量激增使得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1],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民族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和压力与其他普通高校有所差别。通过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帮助毕业生顺利的实现就业择业,将会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有益影响。

一、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由于民族院校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的生源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或者偏远地区,受惠于国家或者地方相关政策福利,例如部分民族院校开设的民族班、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招收少数民族考生,其中一部分的毕业生需要满足政策当中的毕业条件,以及工作地的限定等等,这就导致部分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将会受到比普通学生更多的限制,包括职业选择和工作地点的限制等。其次就业竞争压力的激增。部分民族院校的毕业生,毕业时选择不回生源地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那么他将必须和其他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起参与到就业竞争,这无疑加剧了这部分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民族院校的专业的设置以及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可能导致民族院校的部分院系的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吻合度有待提升,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毕业生的竞争力。而民族院校的毕业生想要在与普通高校毕业生进行竞争,除了需要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之外,还需要向用人单位积极的介绍和宣传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背景。因为部分用人单位对于民族院校和民族类毕业生的学习背景和专业能力的信息了解相对匮乏。那么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当中,民族类毕业生想要选择更好的职业,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显得相对困难。

二、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宏观政策的持续调整和改革

为了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国家在宏观层面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改革,民族院校要利用国家宏观政策的利好促进就业就需要发挥出民族院校的特色,但宏观调控政策在促进就业的同时也带来了部分就业难的问题。例如:近年来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每年的招生数量逐年递增。例如:部分毕业生为了避免激烈的竞争,在就业时会选择比本科院校同等或高等档次的院校继续深造,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研究生和博士的就业压力,并且部分落榜的考生往往会错过校园招聘的黄金期而未能就业。除此之外生源质量难以保障,师资配备结构较难调整优化,毕业学生数量日益激增,都直接导致了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多方面的激烈竞争中,如何还能有效保证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帮助毕业生进行很好的择业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二)民族院校的自身属性和特色

民族院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继承、发掘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维护民族稳定,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考虑到民族院校生源的特殊性,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招生和就业政策,部分专业在报考时,要求是少数民族考生,部分专业可以低于高校常规志愿提档分数,这也导致了生源质量相对普通高校有所区别。同时民族院校设置了具有明显特色的民族类专业,例如:民族学,少数民族教育学和少数民族语言学等。这些专业相对而言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将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相对于其他普通院校的专业而言,其他不区分民族类特色的专业,则要参与到与普通高校的激烈就业竞争当中来,而不同类别的院校在就业工作和管理中存在不同的特色[2]。因此,民族院校与其他的综合类院校相比,存在自身特色和有待提升的地方。比如在院系的设置上不如普通高校的综合广泛,招生的生源上不如普通类高校统一,学校在品牌效益和知名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等。除了部分专业的限制外,民族院校的毕业生可能还面临着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民族院校的毕业生是否能够适应不同的企业文化,对于公司而言也是一个未知数。大部分企业在进行招聘的时候,对民族院校毕业生也缺乏足够的了解,这些都将使得民族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相对普通高校学生要面临更多的困难。

(三)原生家庭的侧面引导和影响

原生家庭父母的教育程度、职业选择、经济状况和家庭关系等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择业、就业。民族院校的家庭结构差异较大,部分原生家庭经济条件和职业状况较差,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和信息获取等方面的引导不够。且民族地区一般较为偏远,当地的经济结构和职业分布不如发达地区丰富。对于需要返回当地就业的学生来说,职业选择性较少。家庭因素对于学生的性格塑造、心理建设和就业导向等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部分经验欠缺或者信息获取不足的家庭,比较难以全面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在这些家庭因素中表现更为突出的学生往往在就业的过程中也具备一定的优势,这部分家庭倾向于在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和信息,对学生的就业择业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就业时拥有更广泛的视野,就业择业的过程中也不用过多的考虑家庭条件的限制,在良好的机会面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部分学生在就业倾向、自我认知和个人性格上具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能比较恰当的确定自己的就业定位,从而在就业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目标性,成功就业的几率也比较高。此外,部分家庭的学生家长往往在基础教育和日常的培养中,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得到良好的心理疏导和职业引导,对于学生的就业择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四)学生个人的综合特性和差异

由于国家和地方推行各种各样的招生优惠政策,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通过这些招生的政策而进入到民族院校中,在入学和后期的培养过程中这些学生具备不同的基础条件,他们自身在语言的学习,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生活习惯的适应当中,与其他普通类考生而言,存在一定的差别。其中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没有接受过在汉语言和英语等方面的系统性的训练,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及后续的教育当中,会体现出相对明显的劣势。同样的,在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上需要大量的运用这些基础性的语言和技巧,在知识的获取和补充上没有优势,在培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针对化的训练和自身刻苦的钻研,很难在激烈的学术和专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些因素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平均成绩和专业积累上有待加强。再加上就业的时候,除了回到生源地有一些优惠政策以外,想要参与到激烈的,中东部地区公司的招聘当中来,并没有类似的匹配的优惠政策,那么这一部分的考生,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话,很难进入一个比较理想的公司。除了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之外,还有一部分的学生可能存在就业心态和心理方面的一些影响。由于学生以前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居住的历史及习惯行为方面的因素。这一部分,少数民族的毕业生比较难以适应,目前的激烈的竞争状态和社会生活环境。在求职的目标和自身的条件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能够很好的发掘自己的优势,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三、解决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积极利用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

除了国家每年会制定相应的促进就业稳就业的政策之外,各个地方和院校也要通过自己的渠道资源和能力,积极的制定各种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了解毕业生的需求,积极的针对毕业生所面临的困难,进行有力的疏导,从而真正的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在政策制定的过程当中,应该积极的深入的了解基层和学生就业的过程当中所面临的困境。制定的政策既要有宏观层面的指导,也要有微观方面的执行措施。确保政策能够有力的执行到位,真正的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当中面临的真实的问题。当然在一项政策落地之前,还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有一些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实际上是能够从政策措施方面进行解决的,但是可能对机制和政策缺乏足够的了解,从而错失了良好的就业的机会。各级地方政府和民族院校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就业和择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二)民族院校加强宣传,提升就业服务

作为民族院校,要积极的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方的就业政策。把有利政策,积极宣传推广到毕业生当中。及时把握就业信息动态,了解毕业生就业需求。同时民族院校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3],对于不同生源的民族院校的毕业生,要进行分类的指导。通过兴趣测评,职业能力测试,专家咨询等方式,充分了解毕业生切实的就业需求,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指导。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抓住民族学生的特色,加强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切实提高就业指导的效率效果。就业指导部门总结有益经验,对于其他高校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进行有效的积累和推广。并结合现实就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对毕业生的择业进行辅导培训,从而帮助毕业生能够顺利择业和稳定就业。

(三)推行“家校”联动机制,树立就业观念

就业困难不是单纯一个就业时期的阶段性问题,例如心理因素,是从进学校开始就产生的,所以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实际是一个贯彻整个培养过程的工作。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的培养和辅导中及时的跟进、动态管理。民族院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推进就业辅导和心理辅导有机结合,促进就业[4]。良好的心理环境建设,除了学校的心理辅导等外部措施的干预外,更重要的是家庭因素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师益友型的父母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具有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学生也应该积极的调整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就业观念。保持好与学校和家庭的沟通,重视就职过程中心态的调整,为实现顺利就业择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鼓励“家校”联动机制。学校在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日常管理,家庭也要保持好良性的互动,通过联动机制,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就业择业观已经是求职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家校”联动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提供了可行性。

(四)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质量

国家和院校政策方面的保障,为民族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一个制度上的基础。如何利用好有利的政策措施积极就业最终还是需要依靠毕业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包括个人的专业技能,人际交往,价值观,生活习惯,心理因素等。大学生不合理的预期和不正确的择业心理都会给学生的就业择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5]。如果想要参与到激烈的竞争当中来,除了需要具备与企业文化有类似的价值观之外,还需要努力的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如何在众多的求职者当中脱颖而出,还需要利用自己的个人特色和特长。每个企业都需要使用具有复合背景的人才,民族院校的畢业生可以利用自己在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素养,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特长,积极的参与就业竞争,努力的体现自己的优势,从而顺利的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工作岗位当中积极的发挥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不断的突破自我,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提升。

四、结束语

就业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民生问题,如何解决就业难题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本文以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其现状、原因等方面展开研究,并从政策、院校、家庭、学生四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民族院校应该积极利用就业政策,探索解決就业困境的有效路径,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同时要加强“家校”联动机制,培养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学生,有力推动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温英杰.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民族院校提升学生就业力途径研究——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5,26(05):21-25.

[2]李光明.论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03):148-151.

[3]马钟范,郑喜淑.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04):36-41.

[4]李晓旭.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民族院校学生就业实效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21):84-86.

[5]周华.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3,34(05):219-222.

基金项目:2017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对策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信息学科类大学生为例”(编号:2017211);2018教育部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物联网应用型人才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编号:201802053003);2018中南民族大学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民族院校信息学科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对策”(编号:JCP18014);2020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精准就业服务视域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及解决路径究”(编号:CSQ20045);2020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新时代民族院校研究生就业现状和解决路径研究”(编号:CSQ20046)

作者简介:余俊乐(1988-),男,汉族,湖北咸宁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侯睿(1977-),男,汉族,山东滕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张文俊(1980-),女,汉族,湖北枣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优化管理;张嫣(1982-),女,汉族,江苏高邮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就业难民族院校对策分析
重大疾病保险的产品定价和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对策
民族院校英语口语预料库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就业生态位理论的班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