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生产方式理论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2020-11-10陈铭儒
陈铭儒
(广西壮族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院 广西 南宁 530028)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我国和各地区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当前及今后工作的重点任务。从我国现阶段产业发展来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发展粗放、层次低,产业转型升级效率低,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迫在眉睫。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重要内容之一,深入研究分析生产方式理论,对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本论》中关于生产方式的分析
(一)马克思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首要研究对象,也是《资本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提到“不改变他的劳动资料或他的劳动方法,或不同时改变这二者,就不能把劳动生产力提高一倍,因此,他的劳动生产条件,也就是他的生产方式,从而劳动过程本身,必须发生革命”,同时,他还说“提高劳动生产力,需要改造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即生产方式,他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提高劳动生产力”,概括起来,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要素的社会结合方式,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别以何种社会形式相结合,二是生产要素的技术结合方式,即具有何种技能的劳动者以何种技术组织方式与何种技术类型的生产资料相结合。
此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详细探讨了不同时期生产方式的表现形式,包括纪元前的生产方式、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农民居民的生产方式、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新的(改良的)生产方式、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在特定的时期阶段,生产方式具有明显的时代的特征,其表现形式及特点也不尽相同,包括生产工具、分工协作、技术形式等。马克思通过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变,说明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推进以及工业发展的进步和不断成熟,产业发展中的生产方式也随之在进步,产业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都得到了大大地提高,从而上述结论“生产方式主要是指劳动生产条件”也得到了再次验证。
与生产方式范畴相比,资本主义生产是一种具有特殊的、具有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做了概括性描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两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使它和其他生产方式相比,不在于生产商品,而在于成为商品是他的产品的占统治地位的、决定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整个社会生产达到了商品化的程度,劳动力也成为了商品,这也意味着,工人自己也只是表现为商品的出售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二个特征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二)生产方式与生产资料、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
除了生产方式一词外,生产资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资本论》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而且他们之间关系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资料是生产方式的基础。马克思在探讨生产方式与生产资料时提到“在纸张的生产上,我们可以详细而有益地研究以不同生产资料为基础的不同生产方式之间的区别”,以及“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资料改革的这一必然产物,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过渡形式中完成的”,这说明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由生产资料决定的。
二是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中介。所谓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中介,就是指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又决定生产关系,即“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其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序言就明确提到“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并明确指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却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产方式一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个既定的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既定基础;同这种独特的、历史地规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段话把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讲述得更加清晰且明确,所以可以说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中介。
二、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低
相对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来说,我国产业发展方式属于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方式,而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最明显的特征是“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即以消耗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资本等要素为代价,主要生产出处在国际分工价值链条的中低端产品,而高附加值、科技含量高产品比重较低。而且,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具体表现在农业比重偏高,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比较高,服务业总量小、发展慢。这种模式虽然在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一定时期内推动了中国产业的快速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三次产业不合理、产业发展层次低、产能过剩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矛盾越来越凸显。在我国,资源型城市有262个,其中成熟型和衰退型208个,高达79%。在此背景下,若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不可持续,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全国资源型城市概况
(二)产业科技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足
尽管我国研发投入强度在不断大幅度增长,但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我国企业研发创新效率不高,差距较大。数据显示,我国企业科学研究经费占全国科学研究经费的14%,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都在35%以上,主要原因是我国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比重过低,产业集中度不高、研发投入分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从而导致企业研发活动投入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创新发展需要,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对外依赖比较强,不少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使得我国产品多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产业科技水平落后成为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瓶颈之一。
(三)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数据显示,全球性金融危机后,我国2010年至2018年GDP增速一路放缓,由10.64%降低到6.57%。而且从工业增速、工业用电量、工业品出厂价格等工业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来看,经济存在下行压力,而且压力在不断加大。受经济下行以及过度投资、大规模扩张等影响,我国钢铁、电解铝、化工、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水泥、纺织、房地产等传统行业市场“供过于求”问题明显,产能过剩尤为突出,甚至部分地区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产能过剩会导致该行业企业净利率降低、负债增加等,企业亏损面在不断扩大,形势十分严峻。
(四)生产要素成本上涨,产业发展传统优势在减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和资源优势,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等传统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近年来,受市场变化、节能减排不断推进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国内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资金成本、税费成本、技术成本等生产要素成本普遍呈现上涨趋势,严重削弱了我国部分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尤其是传统行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例如,珠三角作为我国承接发达国家和港澳台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受生产要素成本上涨影响,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处境尤为艰难,导致越来愈多的企业开始转向成本优势更为明显的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
2010-2018年中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单位:元
年份 平均工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2015年 39589 43439 32773 36478 32176 2016年 42833 47347 35000 39047 33184 2017年 45761 50592 37723 41242 34694 2018年 49575 55230 41047 43842 37071
三、基于《资本论》生产方式理论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与建议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并没有具体提到“产业转型升级”这一概念,而是用“工业进步”来代替了。马克思提到“缩短生产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工业进步”。同时,马克思还提到“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工艺的应用程度、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在这里劳动生产力可以理解为劳动生产率,则产业转型升级便意味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与变革。因此,针对我国产业转型实际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一)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马克思在《资本论》论述“扩大再生产的两种形式”时认为有两种不同的实现形式,分别为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型扩大再生产,前者即粗放型增长,后者是集约型增长。此外,马克思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内涵上扩大”。在长期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国主要是以粗放型生产方式为主,过于注重数量和规模上的扩张,却忽视了效益和质量的提高,当前随着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的制约,我国产业发展必须尽快向集约型转变。实现集约式增长,关键是以资源环境保护为前提,改善企业管理方式和生产条件,摒弃过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生产方式,通过深化改革、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注重产业资源使用效益和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
(二)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生产方式时,多次提到“技术形式、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工艺的应用程度”对工业进步的积极影响。而且,从众多发达国家的的实践来看,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核心动力。一方面,完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技术资金和技术人才的投入,在资金来源上,应以企业专项资金投为主、政府引导资金投入为辅,尽可能保障产品技术研发、生产设备更新改造、技术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在技术人才上,积极根据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入相应的人才,同时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企业原有人员的技术水平,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平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技术加快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电力、石化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时积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大规模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三)加快产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产业集群是现在世界上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区域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产业集群内部,大量的中小企业或者大企业会聚集在一起,使得整个产业集群内部可以实现信息、技术、劳动力等各种要素的聚集,而且区域内的企业通过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能产生较强的规模效应,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生产效率。因此,加快产业发展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对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尤为重要。政府层面要做好产业规划布局,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产业特色和专业化分工协作配套,营造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区集聚,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与此同时,集群内企业的升级优化是整个产业集群升级优化的内在基础,集群内的企业应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各中小企业紧密合作,其中大企业延伸产业链,注重设计、品牌的升级;中小企业注重生产工艺、产品的升级,通过发挥各自优势使整个产业集群在核心企业的拉动和推动下,持续进行产业升级和向高端价值链转移,实现集群的升级。
(四)推动产业发展绿色循环低碳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主旋律。一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产业生产中,推动各行各业按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积极在产业生产环节引入并推广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技术和工艺,加快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益,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健康养生、电子商务、生态旅游、体育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三是完善生态环保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对地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内环境保护、资源消耗等约束性指标的考核,同时建立企业环保责任追究机制,对违法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严格追究行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