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中的应用策略
2020-11-09罗洪富
罗洪富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对有限,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为主要前提。而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将思维具体化、形象化,还可以有效避免在思维构建中出现思维漏洞。同时借助思维导图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本文便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就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复习中进行了讨论,希望可以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复习教学;应用策略
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结合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了解各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同时作为教师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复习计划,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掌握复习重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合题型,构建学习网路,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便利。本文便从以上方面进行讨论,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结合思维导图,设置合理复习计划,鼓励自主学习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结合思维导图,设置相应的复习计划,同时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的知识重点,及时和学生进行课上沟通,了解学生的个人需求,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采用相互监督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在复习过程中还应该鼓励学生将相关的知识自行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接下来教学创造便利。
例如教师在讲述《崇尚法治精神》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对于这个单元,应该怎样复习,首先借助相关的问题开阔学生的思路,比如:什么是法治精神?法治精神的作用?法治精神在当下的应用有哪些?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展现出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同时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询问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大家认为该怎样复习,教师结合思维导图,将相关的复习计划进行整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教师还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监督,和学生一起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采用师生相互监督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作为学生的教师应该注意在学生面前树立权威,以身作则,逐渐影响学生,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构建相关的思维导图,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便利。
二、結合思维导图,进行单元知识整合,提高理解能力
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意识到,既然是复习就一定会有侧重点,而思维导图的作用,则是能够有效的彰显相关的重点知识,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此外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微课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困难及时的进行反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巧妙的进行差异性教学,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例如教师在讲述《少年的征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绘制相关的思维导图,比如教师首先询问学生:如果对大家说,作为少年,我们前程似锦,我们中国少年的征程是什么?学生通过问题进行知识思考,通过查阅书籍以及自身的知识理解,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借助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回忆之前的知识,比如告知学生作为少年,首先应该遵纪守法,教师可以借此引入相关的法制知识,结合思维导图将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知晓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三、结合思维导图,整合道德法治题型,构建学习网络
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意识到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日后要面临中考,而中考是将知识点进行综合,考察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所以学生应该了解相关的题型,而题型有许多种,思维导图能够有效的将相关的题型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学习网络,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准备错题本,将错题进行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述《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告知学生:目前我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那么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又是怎样的呢?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回答,教师可以趁机结合思维导图将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告诉学生什么问题可以归为一类,是否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答案,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例题进行直观的讲解,帮助学生进行思路的分析,学生进一步将道德法治题型整合,构建学习网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中结合思维导图能够将抽象片面的知识具象化,形象化。所以在进行复习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结合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了解各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同时教师还可以突出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整合;最后教师还可以结合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合题型,构建学习网路,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季敏.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18(12):91.
[2]孔令烨.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