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的金钥匙

2020-11-09查红女

江西教育B 2020年10期
关键词:精灵整本书导图

查红女

整本书阅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如何让整本书阅读落地开花呢?近年来,课题组每学期推出有关整本书阅读的研讨课。但在阅读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课题组进行了调查分析。如:每个班都有少量不阅读的学生,近半数学生达不到课标规定的阅读量;学生阅读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有些学生的阅读还停留在童话、寓言等字数少的书籍上;阅读的方法不够科学,大多关注于故事的情节……在探索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们不断学习,互相研讨,对整本书的阅读策略有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激发兴趣点,开启阅读之门

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师最大的心愿。每学期推荐书目让学生阅读,让他们对书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从“我愿意读”变为“我渴望读”。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常大家都会带着学生读封面、封底、序言,在阅读之前,尽量去关注一切可以激趣的信息。

(一)浏览目录,猜测情节

目录是一本书的脉络、线索,读目录能略知书中的人物、情节。导读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浏览目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那一章节,猜一猜情节颇有意思。比如,《童年》的目录中有“小茨冈之死”,有人猜小茨冈是病死的,有人猜小茨冈是被打死的……各种符合情境的猜测,都让小读者们的内心蒙上了一层忧伤和同情。小茨冈的死因究竟是什么?翻开书本去揭谜底。大家就开始了这一章节的阅读,没有想到小茨冈的死同舅舅有关,在搬运十字架的时候,因为舅舅的自私而导致了小茨冈的意外发生。读来无不令人同情,发人深省。同时舅舅的自私也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趣聊轶事,了解作者

语文课本每册书都有名家名篇出现,特别是高段,选文也多趋于文学名著。通常在教学此类课文时,笔者都会推荐作家的代表作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鲁迅”时,首先介绍作者是必然的。语文教师一般会这样介绍: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其实这都是很抽象的介绍。笔者则从鲁迅的一些小事娓娓道来,如课桌上的“早”字、弃医从文的抉择、对进步青年的帮助……这样,学生就忆起曾经讲萧红时,就是他让萧红成名了。再结合弃医从文,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伯父救车夫的情节,俨然告诉我们鲁迅从医的经历。通过这些生活上的小事,学生对鲁迅这个人物就有一些鲜活而又深刻的认识。这样比讲解那些枯涩的文学常识要有趣得多。

基于这些,我们再去读鲁迅的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有学生告诉我,鲁迅的作品如茴香豆那般难嚼,但细细品味,还是回味无穷的。

(三)片段品读,抛砖引玉

古典四大名著,人物情节众人皆知,电影、电视剧及各类的书评也是应有尽有。但试问原著有谁读过?语文教师可以推选出名著中的经典情节和学生分享,比如,读《空城计》感受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心理战术的较量,无不惊心动魄……

“温酒斩华雄”是《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之一,我们可以从朗读入手,指名读,分组读,读通字音,读准节奏,把握语速和情感,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关羽的神勇。读着读着,竟也朗朗上口起来,字义句意也清晰分明了。再拿青少版的白話文一对比,那韵味自是不能与原著相提并论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向原著“进军”,没有什么比读原著更有滋有味的了。

二、巧用阅读单,推动阅读进程

采蜜摘抄是语文积累的一种形式,语文教师都喜欢用这种方式。但久而久之,这种没有创新的作业,学生就失去了新鲜感,有些学生就纯属应付了。后来,我们就把采蜜摘抄作业改成了各式各样的阅读任务单。

(一)思维导图,梳理人物情节

阅读整本书,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好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使情节和人物一目了然。擅长绘画的学生,还会配上一个重要的中心事物。记得《我的妈妈是精灵》的思维导图,罗宇涵同学就以49路公交车为载体,每一节车厢都载上重要人物——陈淼淼及其父母,还有她的好朋友李雨辰。思维导图中既有了重要的信息,又介绍了主要人物,分享时,观众无不称绝。还有的同学选择太阳为中心主体,其选择有两个理由:一是作者陈丹燕的女儿叫陈太阳;二是精灵世界没有太阳,所以他们向往人间有温度的情感,再由太阳的万丈光芒发散出作品的主要事件。

(二)多样写作,合理想象

写是知识的输出,是读的延伸。仿写主要针对优美的语段进行,续写针对含蓄的结尾,改写是对悲剧性的结尾做一个美好的规划。当然,无论续写还是改写结尾,都必须根据故事的发展,合理续写和改写。

比如《我的妈妈是精灵》,结局是精灵妈妈离开了孩子,飞去了精灵世界。没有哪个孩子愿意离开自己的妈妈,当学生读到这个催人泪下的结尾时,大家都哽咽了,纷纷都要改结局:借助粘在照片上的蓝色小花,无意中眼泪滴到了小花上,妈妈再现了;到车站旁的特殊电话亭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妈妈因为思念孩子,身体变重,被赶出精灵世界,重返了人间;到开满杜鹃的深山里奇迹般地遇上了精灵妈妈……

(三)归纳共性,总结特点

每一部作品,都有作家的写作特性。有些情节、特点在文中反复出现,我们就可以归纳这些前后呼应的语段,总结出作品的特性。比如《我的妈妈是精灵》,它依托于现实生活,但文中妈妈超能力的表现多次出现:傻瓜照相机拍出的妈妈很模糊,没有影子;妈妈喝了酒之后,变成蓝色的精灵飞起来了;妈妈能把眼睛捏成蓝色小花粘在天花板上……这一系列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文章的神奇。还有像《亲爱的汉修先生》中,鲍雷伊给汉修先生的信署名五花八门,很有意思,但又不无理由,把署名一一罗列,特别值得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

阅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阅读,恰似冬日的暖阳,照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窗。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城北学校)

猜你喜欢

精灵整本书导图
《论语》整本书阅读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欢舞的精灵们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俏美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