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区域线上教研,让教师拥有硬核实力

2020-11-09万于龙

江西教育B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研学科微信

万于龙

2020年初的一场疫情悄然改变着教育的姿态。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业,各地将课堂教学转为线上教学。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线上教学无疑成为教学方式的最佳选择,尽管网络教学还存在互动不强、监管不便、网络不畅等问题。从某种角度上说,新冠肺炎疫情助推了线上教学的兴起。那么面对应运而生的线上教学,我们又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使线上教研更好为教学服务呢?

一、政策支撑,线上教研成为必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制度”。同时,《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也强调,要“创新教研工作方式,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更是明确提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可见,国家层面已经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与当前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推进线上线下教研联动已经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加快了网络资源建设,线上教研必备的硬件条件趋于成熟。

近几年,鹰潭市余江区局域网建设实现了全覆盖,各学校申请了企业微信,电教部门对教师进行了操作培训,为线上教研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未雨绸缪,线上教研亟待启航

(一)熟悉功能

一些网络平台非常适合各种类型的线上教研,如企业微信、钉钉等,它们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不受气候、交通、场地影响,举办教研活动极为便捷高效。企业微信“会议”平台适合人数不多的教研团队开展活动,如名师工作室、学科年级组教研活动等;而“直播”平台适合人数多、规模大的教研活动,如县(区)级教师培训、专题讲座等。

(二)加强协作

开展线上教研需要软硬件同时兼顾,缺一不可。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做好政策引导,加强资源整合,强化工作统筹。教研部门要与电教部门积极联动,加强协作。教研部门要做好在线教学设计、指导工作;电教部门要做强平台,提供技术保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协调指导学校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模式,通过网络、移动终端等方式搭建“云课堂”,开展线上教学和答疑辅导。

(三)实施培训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参与线上教研必备的专业能力,需要纳入教师岗位培训范畴。培训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批次进行:一是通过管理骨干的集中培训,搭建起县(区)、校两级培训的支持体系,培养各学校的信息技术培训骨干指导教师;二是通过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络培训,提高县(区)每位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培训内容上要侧重于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帮助教师实现云端教学资源的收集与转化。

(四)建立队伍

和线下教研一样,线上教研需要有效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组织、引领和辐射作用。为此,可以建立线上教研名师专家库,将各学科教研员、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市级骨干教师以上称号获得者吸收进来,负责县(区)、学校两级教研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县(区)级教研室要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工作要点确立教研专题,充分發挥骨干教师作用,开展针对性的网络直播讲座或教学。

(五)掌控信息

从管理角度看,线上教研的短板在于它的不可监控性。因此,考虑将线上教研与教学管理捆绑起来进行考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线上教研的实效性。在线上教研之前,组织者有必要精准掌控各学校线上教研参与者的名单及有关信息,以便教研期间增强互动,提升效能。鹰潭市余江区的做法是:1.建立区级中小学学科企业微信群。各学校以年级、学科为单位填写参与线上教研教师信息表,区教研员根据信息建立全区各年级学科教师群。2.各学校确立线上教研主持人,安排活动时间,并上报区教研室。

三、精打细磨,线上教研稳步前行

(一)分级实施

从县(区)级层面、校级层面开展线上教研活动。县(区)级层面由教研员牵头组织实施,教研员或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做主讲,利用企业微信“直播”平台,采取讲座、互动形式,对全县(区)教师进行备课指导,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引领教师采取精准的教学策略,帮助教师解决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衔接问题。校级层面的线上教研则由各学校自行组织。以学科备课组或学科中心组为单位,组织学科教师按照校级线下教研的方式开展备课交流、理论学习等教研活动,每次活动要求有主持人,有主题,有活动内容,有截屏记录。

(二)明确主题

县(区)级线上教研主题一般提前一周在教研联合体微信群公布,便于教师做好相关准备。教研主题宜小而精,忌大而泛,要遵循“以生为本,服务教学”的原则,围绕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案例点评、专题讲座等方面设计教研思路,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上下功夫,找准教师的兴奋点、质疑点,让教研真正生动起来。

(三)择时行动

线上教研不受时间、场地约束,只要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即可轻松实现,因此,教研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定活动时间。如可以选择在没有听课任务的下午、双休日或晚上进行,可以开展“即时线上教研”,即在教师结束线上公开课后,接着开展学科的教学研究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在线举行的、由学科教师参与的教研活动,及时总结线上教学经验,研究线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相应对策,提高线上教学质量。与日常教研相似,“即时线上教研”也涉及听课过程及课前、课后的互动。组织者要营造积极的交流互动氛围,鼓励教师之间密切合作,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强化考核

人数较少的线上教研活动可以采用企业微信的“会议”模式,主持人和参与者可以视频互动,与线下教研差别不大,易于考核。人数多、规模大的线上教研活动则需采取一定的考核办法,强化过程监管,以实现线上教研效果的最优化。首先,教研部门要提高认识,建立自上而下的监管体系,把线上教研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范畴。其次,各级教研部门要制订线上教研考核细则,包括随机点名、互动问答、查看记录等一系列约束机制,压实教研过程。

四、瞻前顾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一)教研前精心策划

教研活动的策划和管理极为重要。在教研活动启动阶段,组织者要做好统筹安排,落实线上教研的时间、主持人、主讲者,协调相关事宜,下发教研通知。线上教研需要设立预备阶段,确保所有参与此次教研活动的教师都能有备而来,熟悉教研内容,提前进行深度思考,确保教研质量。此外,组织者应考虑“研”后延展,在企业微信中开启“回放”功能,便于把主讲人所讲的内容分享给参与教师,对未尽事宜可在线下继续进行研讨交流。

(二)听课中及时记录

教师在听课时务必做到且听且思,及时记下主讲人的话语亮点,梳理讲稿要领,记录听课随感,画出思维导图,要努力做到线上与线下有机衔接,把听课过程转化为与主讲人思维的碰撞与交流过程。

(三)结束时关注互动

线上教研要留足时间进行交流反馈。这主要基于两个目的:一是便于研讨,二是便于考核。无论是教学直播还是专题讲座,都要关注实施效果。主持人要善于从两个角度把控全局,一方面要精心发掘“对话点”,积极引导教师围绕研究专题展开交流;另一方面要有考核意识,从直播过程中发掘有价值的话题,采取随机点名的方式与教师进行对话互动,以检查教师参与线上教研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未来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素养?无疑,线上教研给予了肯定而且响亮的回答: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艺术的锤炼、课堂结构的优化、师生关系的处理……这些必备硬核实力,都能在无限的“云端课堂”滋长,让新一代教师在未来有了更多的可能;同样,也让教育更加多姿多彩。

(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教研室)

猜你喜欢

教研学科微信
【学科新书导览】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微信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微信
微信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