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分析

2020-11-09张莉琴

考试周刊 2020年88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

摘 要:初中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教材各个板块都设计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德育课程,须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诵读、解读、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其魅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入学生的心灵,从而深化学生文化认同,坚定学生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春有格

2017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学科,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理应担当起引导学生文化认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任,通过诵读、解读、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学生,培育其学科素养。下面,笔者以《青春有格》为例来阐述自己的思考。

一、 合作探究,发掘优秀传统文化

《青春有格》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二框的内容,着重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阐述青春有格,引用的古文经典达13处之多。为了让学生更多更深地了解传统文化,笔者提前一周布置了前置作业——以“读经典,明明德”为主题的展示活动,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查阅资料、求助老师等方式,收集本框有关古文经典的内容、出处、释义、表达的与教材相关的观点、感悟(选择其中一句)等,最后以表格、思维导图、手抄报、PPT等适当的方式呈现并展示。这样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发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和价值观,初步发挥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功效。

二、 反复诵读,感悟优秀传统文化

本框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经典名句,如“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行己有耻”“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等。这些经典名句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富有韵律,对仗工整,语言精练,易于诵读。“学习文言文必须熟读若干遍,要自然成诵。”(叶圣陶先生语),所以诵读是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口诵其言,心惟其义,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不但将这些永流传的经典刻录在记忆里,更是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情怀之魅力。

但道德与法治课堂时间有限,没有充裕的时间给学生诵读,笔者是这样处理的:一是布置前置作业,自主诵读。如本框“运用你的经验”中引用“格”的三句经典,“相关链接”中引用的“慎独”典故,正文部分引用的节选《少年中国说》等,这几处文化经典是对教材观点的补充说明,并没有直接体现教材中某一个观点,所以是否识记由学生自主选择;二是建立“经典诵读”档案,重复诵读。本框笔者选择了“行己有耻”“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几个句子充实到“经典诵读”档案中。精选的这几句体现教材主要观点,节奏整齐,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入耳入脑。笔者要求预备课时,科代表上讲台大声带读,其余学生台下自觉跟读,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体会传统文化丰富人文内涵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阅读力、理解力,更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收心作用。

三、 适度解读,优化优秀传统文化

历经五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时代感和距离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其做适度解读。道德与法治作为德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精神、价值引领,所以解读的重点在于其表达的思想精髓。

(一)古今相连,古为今用

本框内容是弘扬传统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基因,如果以古论古会非常枯燥。所以为了使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得到切实的落实,教师在解读传统文化时,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把传统文化的思想、观点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以增强时代感。在讲“止于至善”中“慎独”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1“相关链接”内容,再把当时的新闻《打工高中生撞宝马车却感动车主》引入课堂,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杨震(或肇事的高中生)会这样做吗?杨震与肇事高中生有什么共同品质?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案例中,导以相应的问题,帮助学生领悟“慎独”的具体表现,反思自己,寻找差距,引领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做出自己的道德选择。如此把热点新闻作为对教材的补充,使慎独这一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止于至善”的境界,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思想。

(二)以现代媒介呈现优秀传统文化

当下,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学习借鉴的平台,中央电视台就推出了如《汉字听写大会》《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百家讲坛》等优秀节目。在呈现传统文化时,可以借助这些优秀平台,通过音频、视频、思维导图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处理本框节选的《少年中国说》时,笔者播放视频——《经典咏流传》中张杰演绎的《少年中国说》,张杰以极有感染力的嗓音倾情诠释当代青春正能量,让学生在磅礴大气的歌声中感受少年的朝气蓬勃和抱负理想,将学生青春的活力引向追求“至善”的正能量,引导学生追求青春的意义和价值。用学生喜欢的优秀的电视节目来宣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发学生情感体验和价值思考,达到青春激情与青春有格完美统一。

(三)用现实生活诠释优秀传统文化

在进行“止于至善”中“积少成多、积善成德,见贤思齐”的教学时,笔者引用本县荣登2019年中国好人榜,荣获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张银珠女士的先进事跡,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位“宁化公益女汉子”“宁化公益代言人”的别样风采。接着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张银珠的哪些事迹让你感动?我们应学习她的哪些品质?”而后笔者呈现网友评论,展示充满正能量的社会面貌,以此掀起学生内心的波澜,激发学生向善的道德意愿,进一步夯实教育效果。本环节笔者用身边可以接触到的榜样,引导学生通过向榜样学习,达到自我省察,帮助学生理解“止于至善”。经过案例分析——思维碰撞——反思生活,“止于至善”这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一种至高境界的追求,自我到无我境界的升华”被充分激活,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古为今用,古为今思。

四、 以知导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在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功能时,仅仅“知而明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知而行之”。在结束本框题文本内容后,笔者抛出“你参加过哪些公益活动?做一件好事是否是至善?止于至善坚持不下去时,该怎么办?”的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止于至善”的本质精神。为了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践行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规范,笔者进一步布置了课后实践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以下其中一项或几项公益活动,并在班级与同学分享实践心得体会:1. 参加本校团委、政教处组织的‘义写春联送祝福,翰墨飘香暖人心的义写春联实践活动;2. 参加本校政教处组织的2018—2019学年关爱留守儿童和老人实践活动;3. 参加本校团委组织的‘战役青春,志愿同行的志愿者系列活动;4. 参加本校团委组织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品质,并外显为符合其价值观的行为选择,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

本框教学只是在教学中处理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粗浅尝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底蕴深厚,历久弥新。教学中要依据课程需要,结合时代要求和學生实际生活,认真整理、挖掘教材蕴含的传统文化,以恰当的方式宣扬传统文化,激发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深化学生的文化认同,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指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创新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为实现中国梦构筑国家精神。

道德与法治教师更有责任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一代代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流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2017.

[2]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Z].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张莉琴,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宁化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