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穴位埋线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

2020-11-09冯春梅黄荣荣马晓莉周艳鹏周永强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10期
关键词:醒脑传导缺血性

冯春梅 黄荣荣 杨 成 马晓莉 王 瑾 周艳鹏 周永强 赵 峰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中医医院,宁夏 固原 756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动脉闭塞而致脑组织梗死,常伴有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损伤,为致残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3]。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脑卒中已成为国内中老年人健康的重大威胁[4-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常有吞咽功能障碍、肢体障碍、语言障碍等,出现上述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加重家庭负担[6]。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不再仅关注于挽救患者生命,对改善吞咽功能障碍及肢体功能逐渐被重视[7]。目前,国内外普遍以康复理疗手段以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及肢体功能恢复。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穴位埋线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以期为该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8]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发病在2周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在12分以上;意识清醒,可配合进行相关治疗;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因肿瘤、外伤而引起脑卒中者;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拟进针部位皮肤破损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7月到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7例。其中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35例;年龄53~74岁,平均(60.18±4.96)岁;病程1~13 d,平均(5.82±1.19)d。观察组男性44例,女性33例;年龄52~71岁,平均(60.57±4.88)岁;病程1~14 d,平均(6.09±1.26)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给予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等治疗,必要时加以改善脑水肿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以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穴,以极泉、尺泽、委中为辅穴,吞咽困难者加以咽喉壁点刺及金津、玉液点刺放血;上肢拘急者去极泉、尺泽,加曲池与外关,握力差者加八邪,腕下垂者加以阳池。具体操作:在双侧内关直刺进针1.0~1.5寸,施提插捻转泻法1 min;水沟则向鼻中隔下斜刺入针0.5寸,行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向斜后刺入针1.0~1.5寸,行提插补法直至下肢抽动1次;双侧委中、尺泽均在直刺入1.0~1.5寸后行提插法直至上肢或下肢抽动1次。每次30 min,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穴位埋线治疗,选择肩髎、肩髃、曲池、外关穴,常规消毒后将0号羊肠线1~2 cm穿入9号一次性埋线针内后迅速直刺入针,得气后退出埋线针,以创可贴贴于针孔,嘱24 h内避免湿水。若线体置入1周后仍未被完全吸收,则配合热敷以促进吸收,两组均在治疗1周后进行疗效评价。

1.4 观察指标 1)肢体运动功能干预前及疗程结束后采用Fugl-Meyer评分(FMA)对患者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上肢功能及下肢功能2部分,总表100分,其中上肢功能66分,下肢功能34分,得分越高肢体功能越好。2)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采用日本光电公司生产的MEB-9400C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检测。3)吞咽功能: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10]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价。正常:1级,饮水时间5 s之内。可疑:1级,饮水时间5 s以上或2级。异常:3~5级。4)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9]对疗效进行评价。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评分下降≥80%及以上。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症状评分下降≥30%,<80%。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症状评分下降<3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上肢及下肢维度得分均明显升高(P<0.05),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别观察组(n=77)对照组(n=77)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上肢28.09±4.24 38.93±5.51*△27.63±4.18 34.72±5.33*下肢18.25±2.74 28.91±3.57*△18.17±2.63 23.53±3.40*

2.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见表3。治疗后两组患者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加快(P<0.05),但观察组加快更明显(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

组别观察组(n=77)对照组(n=77)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1.07±6.64 54.71±9.18*△40.83±6.75 48.17±9.04*感觉神经传导速度39.15±5.93 50.62±7.11*△38.14±5.62 45.09±6.48*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39.05±6.37 49.85±8.32*△38.83±6.26 43.71±7.37*感觉神经传导速度37.25±5.09 48.62±7.14*△37.05±5.14 42.81±6.05*

2.4 两组吞咽功能异常率比较 见表4。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异常率均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

表4 两组吞咽功能异常率比较[n(%)]

2.5 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2例(2.60%)不良反应,呕吐1例,血压异常升高1例;观察组出现1例呕吐(1.3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因脑组织缺血缺氧而致神经功能受损而引起吞咽困难、肢体运动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1-12]。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幸存者中致残率高达50%以上[13]。现代医学对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障碍主要以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进行治疗。传统医学认为急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障碍是因脏腑阴阳失调,加上外邪入侵而致正气亏虚,气血不畅瘀积脑内,致神志不清、肢体痹阻,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中医常采用针灸疗法[14]。

醒脑开窍针刺法为石学敏院士在继承古代医家对中风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抓住“神不导气是百病始生”的关键,根据“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理论,结合现代医学治疗理念所创的针刺法[15]。穴位埋线法是在传统医学传统医学经络理论指导下,将羊肠线植入穴位,使其在体内停留以长时间刺激穴位、激发经气的疗法[16]。传统的脑卒中针刺治疗选择穴位多以阳经上穴位为主,而醒脑开窍针刺法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经活络为辅,以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穴。水沟为督脉、手足阳明经合穴,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与脑及脏腑均由密切的关系,针刺该穴位可开窍醒神。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属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针刺该穴可养心神,疏通气血。三阴交则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阴肾经之会穴,针刺该穴位可滋阴生髓而增强四肢运动功能的作用[17]。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以穴位埋线,通过将羊肠线埋于穴位内产生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方面改变而神经感觉核,刺激孤束核进行调节,最终将刺激信息,传输至机体内脏气管及各肢体而调节其功能,两种疗法联合使用可加强对机体的刺激而增强疗效[18]。

有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后胫骨前肌及腓肠肌的表面肌电图结果有明显的差异,脑卒中患者因肢体运动神经单元控制的丢失,可导致其大脑皮层运动抑制效应释放而出现肌张力增加,肌力下降,肌电图检查结果异常的表现[1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上肢及下肢维度得分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治疗后两组患者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加快,但观察组加快更明显。其机制可能与本研究醒脑开窍针刺法中针刺机体运动控制相关穴位可有效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同时还可减少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的毒性,加速血液循环而改善患者中枢系统的恢复有关。加上穴位埋线选取肩髎、肩髃、曲池、外关等穴位,对上述穴位进行刺激可有效疏通经络、缓解疼痛、通利关节,同时现代研究还证实穴位埋线还可减轻肢体水肿、关节粘连,以达到预防肌肉萎缩,加速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吞咽困难障碍的改善可通过神经元再次塑造而实现,醒脑开窍针刺法通过对风池穴位的刺激,可对其周围神经阻滞、颈段副面神经核、脊髓前角外神经元创造联系,通过抬高副面神经核、紧缩舌骨而对咽不启动造成直接的影响,另外针刺廉泉穴刺激舌部、下颌等部位肌肉而激活咽缩肌,针刺翳风则可刺激小脑顶核,遏制坏死细胞的凋亡,改善损伤区域的血供,刺激咽下肌肉而促进咽下条件反射,改善吞咽功能[20]。加上穴位埋线的方法使神经传导速度加快,而改善喉部肌肉的控制,进一步改善吞咽功能。

综上所述,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穴位埋线较单独使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明显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吞咽功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醒脑传导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Evaluat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Xingnao Kaiqiao"Acupuncture Based on Brunnstrom Staging on Upper Limb and Hand Motor Function in the Recovery Period after Stroke
脱背心动作能醒脑
神奇的骨传导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漫画
骨传导自行车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