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的临床观察
2020-11-09杨利华欧阳八四
杨利华,欧阳八四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215009)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骶髂关节炎症状,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为肌腱端炎[1]。该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病情严重者会出现脊柱弯曲变形,甚至强直僵硬,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心理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西医主要通过口服药物控制病情,但药物不良反应较多。通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该病的文献研究,发现温针灸夹脊穴治疗AS安全有效。本文探讨温针灸治疗肾虚督寒型AS活动期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治疗的68例肾虚督寒型AS活动期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28例,女6例;年龄18~65岁,平均(42.76±9.69)岁;病程0.17~11.33年,平均(6.08±3.04)年。观察组男25例,女9例;年龄20~65岁,平均(42.85±8.56)岁;病程0.25~14.33年,平均(6.10±3.0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 符合《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轴型脊柱关节病(Sp A)的诊断标准[1]。起病年龄<45岁,腰背痛≥3个月的患者,联合下述中1项诊断:①影像学提示骶髂关节炎,≥1个Sp A特征。②HLA-B27阳性,≥2个其他Sp A特征。③影像学提示骶髂关节炎。MRI提示骶髂关节活动性(急性)炎症,高度提示与Sp A相关的骶髂关节炎或明确的骶髂关节炎影像学改变。Sp A特征:炎性腰背痛;关节炎;肌腱附着点炎(足跟);葡萄膜炎;指(趾)炎;银屑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对非甾体抗炎药反应良好;Sp A家族史;HLA-B27阳性;CRP升高。
(2)中医诊断 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肾虚督寒型AS的诊断标准[2]。腰骶、脊背、臀疼痛,僵硬不舒,膝腿痛或酸软无力,畏寒喜暖,得热则舒,俯仰受限,活动不利,甚则腰脊僵直或后凸变形,行走坐卧不能,或见男子阴囊寒冷,女子白带寒滑,舌暗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多沉弦或沉弦细。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AS处于活动期;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有精神疾病或沟通障碍者;有严重疾病及传染病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联合艾瑞昔布片治疗。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54246,0.25 g/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艾瑞昔布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041,0.1 g/片)口服,每次1片,每日2次。连续治疗2个月。
2.2 观察组 给予温针灸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腰背部皮肤,主穴取夹脊穴(4~6对),可配以肾俞、大杼、大椎、风池等穴位,施术处常规消毒,取0.40 mm×75 mm一次性毫针进针,向脊柱方向透刺,深度约20 mm,捻转得气后将艾绒(长约2 cm,直径约1 cm)缠绕在针柄末端点燃,在针刺穴位处放置一张硬纸板,防止掉落的艾灰烫伤皮肤,艾灸3~4壮,待艾绒燃尽完全冷却后,留针约20 min,去灰出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数秒。每周3~4次,连续治疗2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积分。参考《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建立与评价》拟订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对关节疼痛(0~12分)、晨僵(0~4分)、腰背部发冷(0~3分)、畏寒(0~3分)、手足不温(0~3分)、腰膝酸软(0~3分)、精神萎靡(0~3分)症状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3]。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胸廓活动度、枕墙距及指地距的变化情况。③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ESR采用魏氏法、CRP采用ELISA法测定。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⑤临床疗效。
3.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情况进行疗效评价。临床缓解: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95%;显效:70%≤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95%;有效:30%≤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70%;无效: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30%。总有效率=(临床缓解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服从正态分布先作配对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30/34),高于对照组的61.8%(2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胸廓活动度、枕墙距及指地距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胸廓活动度、枕墙距及指地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胸廓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大,枕墙距及指地距均较治疗前减小,且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胸廓活动度、枕墙距及指地距比较(±s)
表2 两组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胸廓活动度、枕墙距及指地距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分)VAS评分(分)胸廓活动度(cm)指地距(cm)枕墙距(cm)观察组 34 治疗前21.62±5.22 6.64±1.30 1.04±0.35 25.84±4.93 4.94±1.20治疗后9.85±4.52△▲ 3.49±0.99△▲ 3.16±0.69△▲ 18.67±5.02△▲1.95±0.89△▲对照组 34 治疗前21.76±5.18 6.61±1.40 1.05±0.46 25.83±5.09 4.97±1.12治疗后13.82±4.88△ 4.99±1.30△ 2.19±0.64△ 22.85±5.02△ 2.72±1.16△
(3)ESR、CRP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ESR、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R、CR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ESR(mm/h) CRP(μg/m L)观察组 34 治疗前 44.85±7.89 37.59±7.31治疗后 18.62±4.47△▲ 16.21±4.94△▲对照组 34 治疗前 44.76±7.42 37.47±6.13治疗后 21.74±5.09△ 18.94±4.35△
(4)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出现温针灸后局部皮肤瘙痒1例,但2~3 d后瘙痒症状消失,未对其生活及疗效造成严重影响。
4 讨论
现阶段,医学界对AS的发病原理尚不明确,多认为与感染、遗传、免疫介导等因素有关[4-5]。相关研究认为,该病发生与炎症因子侵袭机体,使其产生炎症反应有关,炎症反应是AS病情进展的重要机制[6]。西医常给予药物保守治疗,临床多选用非甾体抗炎药、抗风湿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如塞来昔布、艾瑞昔布、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等。柳氮磺吡啶具有消炎、抗菌、免疫抑制等作用,可有效改善AS患者的病情[7-8];艾瑞昔布和塞来昔布可改善中轴脊柱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减轻骶髂关节炎症[9]。长期口服西药不良反应大,医疗费用较高,治疗效果一般,患者很难坚持治疗,而中医针灸治疗具有绿色安全、简便廉验的优势。
中医古籍中无AS病名,与之相关的病名有“肾痹”“脊强”“竹节风”“大偻”等。《素问·痹论》记载:“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备急千金要方》中多次出现“腰背痛者,皆是肾气虚弱”的记载,提示肾虚是该病的根本病因。研究显示,机体骨质流失的严重程度与AS病情活动程度相关[10],与中医学中肾主骨生髓理论吻合。中医认为,AS病机为先天不足、骨脉失养,或因跌打损伤,或寒湿内侵等,兼有血瘀,造成机体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治疗原则为祛风除湿、温阳通络、活血止痛、强筋壮骨。研究表明,温针灸治疗AS能取得良好疗效[11]。
本研究温针灸主穴为夹脊穴,督脉与膀胱经均循行于腰背处,且与肾密切相关,又因督脉为“阳脉之海”,故针刺夹脊穴可沟通督脉、膀胱经经气,起到温阳壮肾、通经活络、活血止痛的作用。夹脊穴附近有脊神经后支及与其相伴行的动静脉血管通过,针刺该穴可触及脊神经前支,通过影响交感神经而发挥调理脏腑气血的作用[12]。肾俞、大椎等舒筋络,壮筋骨;风池可祛外邪;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脉气血,通经止痛。《素问·调经论》言:“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病在骨,焠针药熨。”艾绒燃烧可产生温热效应,可温经通络,被广泛用于炎性疾病的治疗[13]。艾灸能有效控制AS患者的炎性反应,减轻机体的炎性损伤,同时还具有双向免疫调节功能[14-15]。研究表明,温针灸治疗AS可有效缓解患者脊柱疼痛、僵硬等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16-1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胸廓活动度、枕墙距及指地距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改善肾虚督寒型AS活动期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温针灸比西药效果更好。监测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发现,治疗后观察组CRP、ESR水平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提示温针灸可有效减轻肾虚督寒型AS活动期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温针灸治疗肾虚督寒型AS活动期的疗效优于口服柳氮磺吡啶和艾瑞昔布治疗。
综上所述,温针灸可明显改善肾虚督寒型活动期AS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其体内炎症反应,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较小,且无远期疗效追踪,今后还需进一步扩大研究。另外,中医综合疗法发挥的协同效果往往优于单一的针法或灸法,为了更好地治疗AS,临床上应完善治疗规范,发挥各种疗法的协同治疗作用,探讨针刺、艾灸、中药汤剂及健康教育等方式综合治疗AS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