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止汗贴治疗气阴两虚型汗证的临床观察
2020-11-09杨茜
杨 茜
(北京市第二医院,北京100031)
汗证是指除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的一种病证。临床上将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即止者称为盗汗[1],也存在自汗、盗汗合并出现的情况。自汗、盗汗或自汗兼盗汗均是由阴阳失调、腠理不固导致津液外泄失常所致。临床上汗证起病隐匿,不易被发现,但影响患者正常社交及身体状况。本研究观察自拟止汗贴治疗气阴两虚型汗证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第二医院中医科收治的78例气阴两虚型汗证患者,男36例,女42例;年龄35~65岁,平均(49.08±2.23)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年;自汗为主患者29例,盗汗为主25例,自汗兼盗汗24例。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参考《内科疾病诊断标准》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诊断标准[2]。汗出,全身乏力感,头晕、头痛、头重、心悸、胸闷、腹泻等自主神经性躯体症状;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异常:按压眼球20~30 s导致脉搏次数减少>12次/分;Schelloug起立试验阳性;皮肤划痕试验阳性等。②中医诊断符合《中医内科学》[1]、《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汗证的相关诊断标准。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汗出者;日间汗出涔涔,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气阴两虚型汗证症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烦渴欲饮,午后颧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体瘦薄,苔少而干,脉虚数。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5年;依从性好,愿意接受本疗法者。
1.4 排除标准 对医用胶布及药物过敏者;有皮肤溃烂、红肿、出血等皮肤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不能配合外治法者;肺痨、风湿痹、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科疾病、精神类疾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将郁金、何首乌、五味子按1∶1∶1比例,经粉碎机粉碎研磨,过180目药筛备用。即调即用,每次按3 g/人取药,并置于容器中,以家用食醋调和至糊状(黏稠不流动),置于6 cm×6 cm无纺布穴位贴中,取神阙、乳根穴(双)贴敷,每次6~8 h,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 d,连续应用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汗出症状积分。自汗:无汗出,计0分;1~2次短暂汗出,计1分;2次以上短暂汗出,计2分;频繁汗出,计3分;频繁汗出,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计4分;汗出如雨,躁扰不宁,计5分。盗汗:无汗出,计1分;入睡之后汗出,计2分;入睡之后汗出影响睡眠,计3分;夜间汗出惊醒,汗出淋漓,计4分;整夜汗出,计5分。自汗积分≥3分,盗汗积分<3分,称为自汗;自汗积分<3分,盗汗积分≥3分,称为盗汗;自汗、盗汗积分均≥3分,称为自汗兼盗汗。汗出总分=自汗积分+盗汗积分。②临床疗效。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自汗、盗汗的疗效评定标准[3]。以汗出症状积分为参考,应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汗出症状完全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汗出症状明显减轻,60%≤疗效指数<90%;有效:汗出症状略减轻,30%≤疗效指数<60%;无效:汗出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录入与整理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 治疗后,2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1.03%。自汗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66%,盗汗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自汗兼盗汗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见表1。
表1 78例气阴两虚型汗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例)
(2)汗出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后,自汗患者、盗汗患者、自汗兼盗汗患者汗出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78例气阴两虚型汗证患者治疗前后汗出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2 78例气阴两虚型汗证患者治疗前后汗出症状积分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症状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自汗 29 6.03±1.02 1.28±0.87▲盗汗 25 5.68±1.22 1.89±0.82▲自汗兼盗汗 24 7.83±1.17 2.98±1.15▲
4 讨论
中医学对汗的认识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评热病论》记载:“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者,精气也。”提出汗由精气化生而来。《素问·阴阳别论》提到“阳加于阴谓之汗”,即汗为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达于体表而成[4]。汗证起病隐匿,不易被发现,患者常因影响正常社交或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前来就诊。现代医学认为,多汗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汗腺过多分泌的一种疾病。
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是一种集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综合疗法[5]。该疗法以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及整体观念、经络学说、腧穴理论为基础,将不同药物加工调和成丸、散、膏等剂型,选取相应穴位或患处,使药力透入皮肤,深达筋骨、脏腑,起到持续刺激穴位和药物透皮快速吸收的双重作用[6]。据“内外同理”的外治法理论,药物通过穴位贴敷,经腧穴、经络通达全身,调整机体阴阳,起到全面调节的作用。田明明[7]运用止汗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汗证,总有效率达92.19%。章进等[8]采用止汗贴治疗汗证,亦收效良好。
神阙、乳根穴均为补益气血之要穴。神阙又名脐中,为阴脉之海,主全身阴液,其内连五脏六腑,外合筋骨皮毛,故有“脐为五脏六腑之体,元气归藏之根”之说,具有通百脉、运气血、壮元阳之功效。穴位贴敷神阙穴,将不同性味的药物作用于脐部,一方面可被穴位皮肤直接吸收,进入血脉,发挥药效;另一方面也可通过药物对腧穴的刺激,转枢上下,起到理阴阳、和气血的作用。乳根(双)位于乳头直下,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在乳根穴进行药物贴敷,可固本益气;另一方面,汗为心之液,左乳根穴临近心的位置,在此应用收涩药物,可敛心液,达到止汗的目的。
本研究自拟止汗贴药物主要有郁金、何首乌及五味子。郁金属姜科植物,性寒,味辛、苦,归心、肝、胆经,有凉血止血、行气止痛、利胆退黄、清心解郁等功效。《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郁金,自汗不止,郁金末卧时调涂于乳上。”何首乌始载于《开宝本草》,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功长补益精血、强肝肾、壮筋骨,目前临床鲜有何首乌外敷应用于汗证治疗的报道。本研究根据《濒湖集简方》中所载:“治自汗不止,何首乌末,津调,封脐中。”应用该药有一定疗效,但关于其止汗的药理作用尚待进一步临床研究。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性酸、甘、温,归肺、心、肾经,善敛肺止汗,《本草汇言》云:“自汗频来,以五味子治之。”再以食醋调和,借其收敛走窜之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三药合用,共奏益气敛汗、濡养阴血之功。
本研究结果显示,78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03%;治疗后自汗患者、盗汗患者、自汗兼盗汗患者汗出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提示自拟止汗贴治疗气阴两虚型汗证效果明显,且对自汗、盗汗均有很好疗效,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