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超声在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中的应用
2020-11-09刘伟
刘伟
压力性尿失禁是咳嗽或喷嚏等负压增高时尿液会从尿道外口渗漏,而不是非逼尿肌收缩压对尿液的张力压所致[1]。按照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约有30%的妇女存在尿失禁症状,随着年龄的持续增长,尿失禁发病率会持续提升。尽管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与其他疾病不同,但是会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尽早诊断和检查压力性尿失禁症状给予盆底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2]。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盆底超声在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中的应用效果,现将此次研究报告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49 例作为研究组,年龄最小20 岁、最大35 岁,平均年龄(25.47±4.35)岁,平均孕次(2.03±1.15)岁,平均产次(2.54±1.13)次。同期选取未生育女性49 例设为对照组,年龄最小21 岁、最大34 岁,平均年龄(26.18±4.15)岁。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盆底超声检查,二维扫查角度为70°,探头频率为4~9 MHz,容积扫描角度为85°。嘱咐受检人员在检查前排空膀胱和直肠,残余尿量<50 ml[3]。受检人员采取截石位,确保髋关节屈曲外展,将透明避孕套套在探头上,之后在探头部位涂抹耦合剂,放置在两侧大阴唇中间,密切观察盆腔脏器情况。若二维图像在正中矢状面显示,则需要在耻骨联合后下缘位置观察参照点,同时观察耻骨联合、耻骨后间隙膀胱颈,膀胱后壁,尿道肛管以及阴道等部位。分析静息状态图像,采集存储最大Valsalva。肌提肛裂孔扩张时间>5 s,盆腔脏器向背尾侧移动视为Valsalva 有效动作。其次对超声图像变化进行分析,测量Valsalva 动作下的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以及尿道内口漏斗。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研究组患者不同膀胱容量下的超声指标,包括膀胱颈移动度、膀胱颈至耻骨距离、膀胱颈至联合中点的距离、尿道后角、膀胱后角、膀胱镜旋转角;②比较两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③分析两组盆底超声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患者不同膀胱容量下的超声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在100、300、500 ml 膀胱容量下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颈至耻骨距离、膀胱颈至联合中点的距离、尿道后角、膀胱后角、膀胱镜旋转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49 例患者不同膀胱容量下的超声指标比较()
表1 研究组49 例患者不同膀胱容量下的超声指标比较()
注:不同膀胱容量比较,P>0.05
2.2 两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比较 研究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30 例,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为61.22%;对照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2 例,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为4.08%。研究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 两组盆底超声表现分析 两组盆底超声均完成Valsalva,超声图像显示效果良好,并且能够清晰显示出盆腔器官部位、功能变化以及静息状态。
3 讨论
压力性尿失禁属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医学界对该疾病的关注度比较高。按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女性患尿失禁的几率比较高,且大多为压力性尿失禁,早期就诊率较低。分娩是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且经产妇发生率明显高于未产妇[4,5]。所以妊娠妇女属于压力性尿失禁的高危群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诊断治疗,以此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现阶段,在诊断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时,多应用盆底肌力测试、临床症状、磁共振以及尿垫试验等方法,然而上述方法均存在局限性。临床症状诊断方法依赖于患者主诉,具备较强的主观性。盆底肌力测试只能够反映出肌力状态,无法对盆腔脏器功能与位置进行判断[6]。尿垫试验检查繁琐度高,且耗费时间长,因此在临床应用的频率比较低。对于影像学评估方法来说,X 线造影检查需要接受辐射暴露,并且影像学图像缺乏软组织信息,相应限制了临床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动态显像效果差,并且存在检查禁忌证,无法推广应用到临床检查当中[7]。随着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应扩大了应用范围。盆底超声通过经会阴视窗,不会受到骨骼与肠气干扰,可以直接观察到尿道和膀胱在不同状态下的功能与位置变化。此次研究也能够证实盆底超声在膀胱膨出分型中的应用。所以通过盆底超声观察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妇女的盆底功能,进一步分析盆底超声指标变化情况,以此为临床提供参考信息。
正常女性尿控系统组成包括尿道盆底肌肉群、膀胱、神经系统以及结缔组织,不管哪个组织出现问题,都会使整个尿控系统出现功能障碍。膀胱颈移动度、膀胱颈致耻骨联合终点的距离、尿道膀胱后角、膀胱镜旋转角以及尿道内口形成率能够综合反映出尿控系统正常化。临床上通过对上述指标数值大小进行测量,能够辅助判断尿失禁症状。现阶段关于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缺乏统一标准。此次研究主要是通过盆底超声检查技术,观察两组研究对象静息状态和Valsalva 状态的盆底情况,同时分析不同状态下超声测量指标变化,以此明确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妇女的膀胱颈、尿道等盆底支持结构的变化[8]。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在100、300、500 ml 膀胱容量下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颈至耻骨距离、膀胱颈至联合中点的距离、尿道后角、膀胱后角、膀胱镜旋转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61.22%高于对照组的4.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盆底超声均完成Valsalva,超声图像显示效果良好,并且能够清晰显示出盆腔器官部位、功能变化以及静息状态。现阶段,大部分学者认为压力性尿失禁与膀胱解剖结构异常、盆腔尿道解剖结构异常、尿道阻力降低、盆底支持组织受损、尿道膀胱压力改变等因素相关。通过此次研究结果的差异性,可以反映出尿道膀胱的盆底支持结构,在妊娠分娩期间,由于激素变化以及阴道松弛受损影响所致。妊娠分娩还会损伤阴部神经。按照国外学者的研究报道显示,妊娠分娩后,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裂孔面积会呈现出扩大趋势,上述异常表现与压力性尿失禁症状相关。
妇女产后早期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度、尿道内口漏斗形成均属于盆底超声的观察指标,能够对产后妇女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进行评估,还可以综合反映出尿道支撑结构和膀胱支撑结构的功能。对于妇女来说,出现膀胱内口开放现象,可能是由于先天性盆底支撑结构薄弱所致。通过盆底超声检查,能够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妇女盆底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此次研究在分析过程中,比较分析了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与正常产妇的超声参数差别,同时分析了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不同膀胱容量下超声参数的差别。此次研究主要从诊断方面分析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超声参数,在未来研究中还可以将盆底超声应用到术后与预后评定中,以此判断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盆底超声不仅能够观察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盆底变化情况,还可以观察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尿道旋转角,膀胱颈移动度以及膀胱后角等超声参数,将盆底超声作为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诊断的影像学指标,能够为疾病评估提供简便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