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属参与非语言性沟通式干预应用于儿童孤独症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

2020-11-09倩,吴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家属依从性康复

李 倩,吴 颖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儿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孤独症是一种因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以交流障碍、兴趣狭窄、社会交往障碍、行为方式刻板重复等为典型表现[1]。孤独症病程发展缓慢,预后差,多数患儿成年后无法独立生活,不仅影响患儿个人发展,更增加家庭负担[2]。目前尚无治疗孤独症特效药物,且临床多以非药物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原则,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化、个体化的康复护理干预,以减轻孤独症症状,且干预越早效果越明显[3]。但孤独症患儿年龄小、认知不足、语言表达能力差,在采取康复护理时难以通过语言进行有效沟通,影响康复护理效果[4]。基于此,本研究在孤独症患儿康复护理中采取家属参与非语言性沟通式干预,分析其对患儿遵医行为及孤独症病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5]中孤独症诊断标准;对本研究涉及药物耐受者;参与研究前未接受过系统治疗者;患儿主要照顾者精神、认知、行为能力正常;患儿家属同意参与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其他类型发育障碍或精神障碍或行为障碍者;合并癫痫、先天性心脏病者;临床资料不全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孤独症患儿82例,研究活动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女11例,男30例;年龄2~9岁,平均(5.75±1.44)岁;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为初中9例,高中12例,专科及以上20例。观察组女12例,男29例;年龄2~9岁,平均(5.77±1.43)岁;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为初中8例,高中12例,专科及以上2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3 方法

两组患儿在住院期间接受基本相同的护理服务,对照组患儿出院后定期至医院进行以语言沟通为基础的康复护理,包括语言引导下进行地板游戏、行为训练、模仿练习等,每周2~3次,每次不低于1h,持续6个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以家属参与非语言性沟通式干预为基础的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家属参与式干预。护理人员针对孤独症临床表现、康复护理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宣教,帮助患儿家属充分认识疾病及护理要点;与家属共同设计地面游戏、行为训练及模仿练习内容,要求以家属主导进行康复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辅助;要求患儿家属在家中构建利于患儿康复的训练区,并指导具体注意要点,以便随时在家中进行相关护理;建立家属微信群,鼓励患儿家属间积极沟通,组团进行护理干预,增加患儿之间的接触。

(2)非语言性沟通式干预措施:①眼神式沟通。医护人员、患儿家属在与患儿沟通时面对面,与患儿目光对视,目光专注、热情,并配合点头、笑脸等动作,使其感受到支持鼓励。②表情式沟通。在陪同患儿训练、游戏时表情亲切、自然,并时不时面带鼓励的微笑,减轻患儿紧张感。③肢体式沟通。在辅助患儿训练或游戏时动作温柔,及时给予肯定,抚摸或亲吻其头部,并在完成相关训练后竖大拇指或鼓掌表扬,在患儿情绪不佳时进行四肢揉按或背部抚触。④图片沟通。将各类玩具拍照做成图片,摆放在患儿面前,分类依次摆放在患儿面前,让患儿根据喜好选择,并帮助患儿进行图片分类,表示可以图片换物,激发患儿表达意向。⑤听觉引导。准备可发声或播放音乐、以及患儿喜好的玩具,在患儿自行玩耍或静默时使用玩具吸引患儿注意力,并将其放置于隐匿处,引导患儿找寻。

1.4 评价标准

(1)遵医依从性。依从:可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工作;一般依从:偶有抵抗情绪或行为,进行安抚后可勉强配合;不依从:抵抗情绪、行为明显,难以进行相关工作。

(2)采用儿童孤独症行为检查量表(austin behavior checklist,ABC)[6],共计57个项目,包括感觉、语言、运动、交往、自我照顾5个因子,采用4级评分法(0~3分)计分,评分越高则表示孤独症症状越严重。

(3)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7],包括人际关系、模仿、情感反应、运动能力、与非生命无痛关系、对环境变化适应、听觉反应、视觉反应、近处感觉反应、焦虑反应、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活力水平、智力、总体印象15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法评估(1~4分),评分低于30分代表非孤独症,评分越高则病情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遵医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遵医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遵医依从性比较[n(%)]

2.2 两组孤独症症状比较

两组护理前AB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6个月后ABC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孤独症症状比较分)

2.3 两组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两组护理前CA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6个月后CAR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CARS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孤独症作为儿童常见的发育障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非药物干预是改善孤独症的主要方法,临床主要应用以促进技巧发展、促进人际关系、改善生理学功能等为基础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通过长期、规范、科学、系统的护理干预,有效改善患儿语言、交往、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减轻孤独症对患儿日常生活的影响[8-9]。

在常规康复护理中多通过语言引导患儿进行相关训练,具有一定效果,但孤独症患儿年龄较小,且伴有语言、心理推测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障碍,对语言性刺激反应并不明显,且易引起逆反心理,单纯语言沟通式干预效果欠佳[10]。同时,在常规康复护理中多以医护人员为主导,虽可保障护理干预措施的科学性及规范性,但陌生人及环境会给患儿造成一定心理压力,致使遵医行为相对较差[11]。研究发现[12],孤独症患儿依从性受其家庭的影响较大,且家属的参与度、认知度与患儿症状改善相关。语言是沟通的一种方式,但人类沟通手段中还包括眼神、表情、肢体动作、图片等多种非语言手段,可扩大、强化语言沟通的作用。本研究在孤独症患儿中采取非语言性沟通式干预,充分调动患儿嗅觉、触觉、视觉、听觉等各感官,并将各种刺激与运动、游戏等相结合,提高患儿本体感受,调整大脑感觉神经的灵敏度,增强大脑与生理机能之间的协调性,进而改善患儿孤独症症状。家属参与非语言性沟通式干预,使患儿在熟悉人帮助下接受相关护理干预,避免陌生人及环境导致的负面刺激,且家属抚触、鼓励等使患儿更好的感受到他人的情感表达,提高患儿安全感,进而提升其遵医依从性。同时,在家属参与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可不断提升家属对自闭症的认知,增强其应对能力,从而在家庭中构建良好的康复环境,为患儿持续进行康复训练提供支持,最大程度减轻患儿病情。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遵医行为依从性高于对照组,ABC、CA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家属参与非语言性沟通式干预在改善孤独症患儿遵医依从性及病情中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在儿童孤独症康复护理中应用家属参与非语言性沟通式干预效果显著,能够提升患儿遵医依从性,减轻孤独症相关症状,促进病情缓解。

猜你喜欢

家属依从性康复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中药药学服务对患者依从性的干预作用研究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