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骨盆带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探究
2020-11-09王辉
王辉
(常州市二院金东方院区,江苏 常州,213000)
近年来,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不断上升,由于交通事故所导致的不稳定骨盆骨折发生率也不断上升,给患者带来了多器官的损伤,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的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因此,对于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临床常规的治疗方法是选用传统骨盆带,但是,受到骨盆滑动的影响,固定效果并不理想,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引进了一种改良式骨盆带,来探讨其应用效果,特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9年10月到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中筛选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42例,其中,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12例,观察组年龄介于27至80之间,平均年龄(51.86±7.15)岁;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介于28至77岁之间,平均年龄(51.98±9.19)岁。在一般资料上两组患者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强。
1.2 方法 给予观察组改良式骨盆带治疗,具体制作方法为:先去掉乐其氏腰围后部的硬条,在臀裂部位剪开V型开口,长度约8cm,用魔术贴在腰围内面贴满,剪裁多个棉垫,具体规格为25cm长、20cm款、2cm厚,在棉垫外层,用纯棉布袋装好,固定起来,布袋的另一面,在两侧的位置贴好魔术贴,把棉垫贴在骨盆带里面,从而起到预防压疮的作用。取患者仰卧体位,在牵引床上,用盆骨带将盆骨固定,一侧固定在牵引床上,并转动,让牵引床自动分析,形成牵引力。每次治疗时间为30min,1次/d。患者在治疗期间,牵引重量需要结合患者的耐受程度来确定。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盆带治疗,为主体的是外支架固定,首先建立静脉通道,配合输液和输血,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对患者进行外支架固定,在局麻辅助下快速复位。
1.3 观察指标 根据Majeed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疼痛、站立、工作等,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分别代表的分值为>85分、65-85分、<65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详见下表1,观察组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2.86%,对照组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8.5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3 讨论
不稳定骨折在临床实践中并不少见,是一种高能量损伤,且患者容易合并多发伤。有研究指出,患者在受伤一周后应该立即采取针对性治疗,一旦超过3周,则治疗难度会明显增加,而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明显增加,对患者的康复进程十分不利[1]。
在临床实践中,用骨盆固定带治疗,是比较普遍的做法,传统的骨盆固定带治疗,帮助患者恢复骨盆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应用效果并没有尽善尽美,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骨盆滑动的现象比较多发,这一现象的存在,容易增加骨折端分离的发生风险,也增加了骨折错位的发生几率,固定效果难以实现,让患者病情迁延不愈[2-3]。传统骨盆固定带的实施,还会增加压疮的发生几率,让患者的病情加重,不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而且,患者在解决排便需求时,不得不反复松快固定带,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疼痛程度,增加了患者的排便困难情况,限制了患者的活动度,降低了患者的舒适性,同时,也鞥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4]。一旦出现污迹等问题,传统盆骨带得不到立即清洗,只能更换,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改良式骨盆固定带逐渐受到推崇。改良式骨盆固定带的应用,能够增加患者的骨盆间隙,改善神经根和压迫物的位置关系,减轻患者神经根受到的刺激和压迫,从而缓解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有研究指出,应用改良式骨盆固定带后,患者的功能恢复优良率高达96%,而本次研究中,实施改良式骨盆固定带的观察组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2.86%,对照组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8.5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前人的研究略有差异,但是整体的结果具有一致性。骨盆固定带在人体两侧胯部进行佩戴,能够对骨盆起到良好的矫正作用,同时,固定效果也十分理想。另外,骨盆固定带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血液和淋巴结的循环,提升了患者的治愈能力,促进了患者的身体康复。更为重要的是,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也大大减轻,棉垫随时清洗,定期消毒,重复利用,避免了浪费,临床推广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