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应用价值
2020-11-09杨朝来
杨朝来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310000)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该病症是一种对称性关节炎症,在中年女性中发病率尤其较高。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在感到关节疼痛、酸痛,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向全身关节蔓延,对膝关节、肘关节、踝关节、肩关节等等会造成严重影响,如果未得到有效的治疗,会造成关节畸形。统计数据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在5年内的致残率高达65%到75%,所以必须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视[1]。当前,医学研究尚未完全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然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种与免疫功能、感染、遗传有一定关系的疾病,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会使得T淋巴细胞比例平衡被打破,进而会生成一种特殊抗体,在其作用下促使类风湿因子(RF)出现,进而引发类风湿性关节炎[2]。当前,临床上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尚无明确的根治性的方法。我院近年来,使用了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联合治疗的方式,效果较为显著,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临床研究;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各40例的参考组和研究组。参考组40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最小者55岁,最大者75岁,平均年龄(62.2±3.9)岁;病程最短者8个月年,最长者12年,平均病程为(6.9±2.2)年;就患者的病变部位来看,腕关节、膝关节、肘关节和其他关节各有13例、10例、9例和8例。研究组40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最小者54岁,最大者75岁,平均年龄(62.7±3.4)岁;病程最短者6个月年,最长者11年,平均病程为(6.2±2.4)年;就患者的病变部位来看,腕关节、膝关节、肘关节和其他关节各有14例、11例、8例和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确诊。该标准包括:红细胞沉降率大于30mm/h,晨僵大于3Omin(病程大于或等于6周),关节压痛数大于5个,关节肿胀数大于3个等;②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接受本次治疗,可以配合进行检查。排除标准:①治疗前1个月曾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②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③患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高血压、糖病等疾病;④沟通困难,具有感知障碍。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如补充维生素D、钙剂、叶酸及非甾体抗炎药等。参考组采用来氟米特治疗,来氟米特片口服2Omg/次,1次/d,8周后调整剂量为10mg/次,1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甲氨蝶呤治疗,甲氨蝶呤片口服10mg/次,1次/周。两组均连续治疗4个月。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依据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制定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明确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75%以上为显效,改善30%~75%为有效,改善3O%以下,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状况,主要对比括晨僵时间、握力、关节肿胀数(共28个关节)、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数及关节压痛指数等六项指标;(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主要包括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8(IL一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患者的类风湿因子(RF)水平。(4)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状况。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对研究中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展开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运用t检验,计数数据运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如下表1中数据所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参考组患者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状况 如下表2中数据所示,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各项症状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晨僵时间、握力、关节肿胀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数及关节压痛指数等六项指标分别为(29.9±14.7)min、(70.9±11.9)mmHg、(4.4±2.0)次、(7.2±2.2)、(8.2±2.5)次、(12.7±4.6),均显著优于参考在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状况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与类风湿因子水平 如下表3中数据所示,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各项炎性因子水平与类风湿因子水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CRP、IL-6、IL-8、TNF-α、FR分别为(8.6±2.6)mg/L、(105.4±24.6)ng/L、(0.8±0.2)ng/L、(2.0±1.1)ug/L、(26.4±11.3)IU/mL,均显著优于参考在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与类风湿因子水平对比
2.4 两组患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状况 如下表4中数据所示,研究组与参考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7.5%和10.0%,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状况对比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反复发作,对患者的身体会造成严重损害,不但会让患者的关节发热、红肿、疼痛,更会向多关节蔓延,进而造成患者关节功能损坏,使患者瘫痪,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3]。所以,临床上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必须要给与高度重视。
当前,临床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甲氨蝶呤是较为常用的一种药物,该药物在免疫抑制和抗炎方面有较好的效果,通过抑制嘌呤、胸腺嘌呤等生成,从而使患者机体炎性因子尽量减少,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效果[4]。而来氟米特同样在该领域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氧酶的方式,来抑制胸腺嘧啶,进而降低T淋巴细胞增殖。通过将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够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很好的改善,并且不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值得信赖[5]。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参考组患者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各项症状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晨僵时间、握力、关节肿胀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数及关节压痛指数等六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参考在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各项炎性因子水平与类风湿因子水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CRP、IL-6、IL-8、TNF-α、FR均显著优于参考在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过程中,采用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联合治疗的方法,能够获得非常确切的临床疗效,不但能够有效环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而且能降低血清炎性因子,并且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