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雕塑家吴为山和他的雕塑史诗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组雕

2020-11-09宝蓉

恋爱婚姻家庭 2020年31期
关键词:吴为山雕塑

●文/宝蓉

本文主人公

以和平、纪念遇难同胞为宗旨塑魂,让一代代中华儿女能记住历史,以史为鉴。

吴为山是我国著名的雕塑家。他是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大学等多家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创作的数百件雕塑作品被中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博物馆收藏陈列。

他的雕塑,散发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激情,被业界称之为会说话的“雕塑史诗”。尤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组雕》,令前来瞻观、哀悼的全球人民备受教育。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83 周年祭”之际,笔者专访了吴为山先生。

“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滋养了我”

吴为山出生在江苏东台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吴耀先是语文老师,爱写诗作画。受父亲熏陶,吴为山读了大量的名著和诗集。11 岁时,他开始尝试画画,画小镇上熟悉的老人和风景。作诗和绘画,成了吴为山青少年时期最大的兴趣爱好。

1978年和1979年,吴为山都仅以1 分之差高考落榜。1979年10月,17 岁的吴为山心情低落地来到无锡工艺美校学泥塑。在学校画室,他第一次看到那么多西洋石膏塑像模特。当他用中国油性而润泽的泥土,临塑那些洁白、富有柔性的西洋石膏像时,雕塑世界里那片广袤的神秘,激起了吴为山探求艺术的热情,他渐渐安下心来学习这门艺术。

令吴为山难以忘怀的是,1980年3月,吴为山全班去苏州东山采风,参观并临塑了两处古代彩塑。

古代匠师精湛的雕刻技艺,让吴为山惊叹不已,感触很深:古圣先贤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琼浆,能经久弥新地一代代注入给后人,皆因“雕塑”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从那以后,吴为山明确了自己人生的航向:“雕塑”这门艺术,是他毕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和热爱。

1983年,吴为山再次参加高考,并以优异成绩同时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录取。最终,他选择了后者。吴为山说:“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到1902年的两江师范学堂,徐悲鸿也曾执教于此。而且,南京城每一块城砖都写满了历史,我热爱这座城市。”

1984年3月,在学校举行的一场艺术比赛活动中,吴为山与同校教育系的师妹吴小平相遇。吴小平也爱看书写诗作画,共同的兴趣爱好让两颗年轻的心走到了一起。

1987年,吴为山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留校任教后,与吴小平结婚。之后,他又去北京大学研修文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

第二年12月,吴为山喜得爱女吴霜。他经常带着吴霜在南师大美丽的大草坪上散步。临近大草坪的音乐楼时时飘来琴声和歌声,一次,3 岁的吴霜搂着吴为山说:“爸爸,这楼上的人歌唱得好听,人肯定长得也漂亮,我好喜欢爸爸的学校。”

吴为山听到女儿的话,十分感慨。母校不仅环境优美,且学生都勤奋好学,这里,是他梦的起点和依托,他创作的陶行知、鲁迅、徐悲鸿等人物雕塑作品,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高度肯定和赞许。那种既当学生又当老师的感觉,让他有一种充实感。

1996年至1998年期间,吴为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被派往荷兰、美国等多个国家,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气候、地域、民族所滋养的不同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吴为山对西方文化和艺术有了重新认识,他们的开放与创新精神,给吴为山留下了深刻印象。3年多的游历,开阔了吴为山的思维和视野,让他真正认识到“创新乃艺术之本。”

之后,吴为山借鉴西方现代雕塑经验,将中国传统雕塑与自己独创的“写意”手法大胆引入雕塑造型并开展教学。因为形与神的统一,再配以自己擅长的诗文旁白,吴为山的雕塑作品无论从“再现”还是“表现”的角度看,都显得特别传神和与众不同。

“我要‘复活’那些受屈的亡灵”

1999年,南京博物院为吴为山建了“吴为山雕塑馆”;2000年,南京大学建了“吴为山雕塑陈列厅”。自此,吴为山有了一扇自我展示的对外窗口。谈起南京,吴为山动情地说:“选择扎根南京,我从没后悔过。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滋养了我,让我插上有力的翅膀,继续着梦想。”

2005年12月15 日,吴为山接受江苏省和南京市领导的重托,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创作设计大型组雕。

吴为山心情很沉重,时间仿佛回到1937年那个血雨腥风的岁月。他走向南京城西江东门,这里是当年大屠杀现场之一,数以万计的男女老少平民就在此屈死在日军的残暴里。如今,这里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场馆所在地。他极目西望长江滔滔,巨大的潜流声,俨然30 万亡灵冤魂的哀号。

如此重大的历史题材、如此重要的地点、如此壮观的场馆,应当用何种手法、何种形象,采取何种角度和形式,来表达这群组雕的主题思想呢?

有人给吴为山提建议:入馆处表现出屠杀的惨烈,要尸骨成堆,尸横遍野;主建筑下面血染成河。吴为山思考再三否决了。他认为,纪念馆处于街区,在喧闹的现代商业和人居环境中,世俗的生活情感与惨痛的历史悲剧之间需要有个过渡,雕塑应当一目了然而又层层引人进入,再慢慢引发瞻观者的悲情意识。

吴为山说:“这群组雕的主题是遇难和纪念,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灾难描述。既要诉说出苦难、悲愤与抗争三位一体的主题内涵,还要达到净化瞻观者心灵的效果。”

在这种立意之下,一个灵动的设计主旋律在吴为山脑中渐渐形成:高起——低落——流线蜿蜒——上升——升腾!

接下来,吴为山花了大量时间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仔细观察纪念馆内那些头盖骨上的刀痕,采访了很多大屠杀幸存者。越深入研究采访,吴为山越加强烈地迸发出一个愿望:他要“复活”那些受屈的亡灵!

承接这群组雕后,吴为山压力剧增,时常吃不下睡不踏实。一次,他工作很晚回家,妻子吴小平给他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鱼汤面,又给他放了轻柔的音乐。吃着鱼汤面,听着音乐,吴为山的疲劳感顿消。吴小平笑着对他说:“一碗家乡的鱼汤面,依然是你的心头好。”

吴为山在心里一直感谢吴小平的默默支持。这段时间,吴小平除了帮他找历史资料,帮他多方联系大屠杀幸存者,还给予他很多合理化建议。工作上的好参谋、生活中的用心照顾,给了吴为山更大的动力,让他投身到历史的“时光机”里。

令吴为山印象尤为深刻的是,遇难幸存者之一的常志强。时光纵然逝去70 多个年头,忆及当年惨景,老人仍声泪俱下地说“噩梦难醒”。当年才10 岁不到的他,亲眼看到母亲和1 岁大的弟弟被日本人刺死……

还有那些携家带子逃难出城的人们,那些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剥光衣服的妇女,那些被反绑着双手跪在地上刹那间身首已分的人,那些被集体活埋的妇孺和青年,那个在日本兵铁锹覆土的间隙昂首不屈的男子……

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思索和整理,吴为山最终把这群组雕的主题确定为《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胜利之墙》四组。

“让一代代中华儿女能记住历史”

设计方案得到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并顺利通过。在整整两年时间里,吴为山饱含着激情,对这组群雕倾注了全部心血,数易其稿,一丝不苟地做出了全部雕塑的小样,然后带着自己的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场馆雕塑工作中。

吴为山说:“回忆10 多年前,我们在创作时,仿佛进入到血雨腥风的历史时空。我与我的研究生李煊烽、任艳明、刘松等一起奔走于《逃难》的人群中;与友人殷小烽在《冤魂的呐喊》下讨论与劳作;与友人单踴、速泰熙等在《家破人亡》现场讨论作品的尺度和形式;与泥工一起夜以继日地工作,无数次深夜被翻模工小姚、司机小王从脚手架下扶上车送回家……凝聚情感和心血的艺术,已经成为我精神的组成部分。”

2006年8月的一天,连日的劳作之下,吴为山发烧生病了。夜里3 点,吴为山是被司机背回家的。第二天,打完点滴的吴为山摇摇晃晃要去工地,吴小平一把拦住他,劝他在家好好休息。但吴为山心系组雕,还是坚持去了工地。

吴小平不放心他,就请了假赶到工地。妻子顶着39 度的高温照顾他,一待就是一整天,这更让吴为山感怀:“我忙得什么家事都顾不上帮忙,而她工作也挺忙,既要照顾女儿还要照顾我,如果没有妻子鼎力支持,我就无法全力以赴把这组群雕完美地呈现给大家。”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馆长朱成山介绍说,2007年12月13 日,四组群雕竣工,与同时新扩建好的纪念馆对外开放。不到1 个月的时间里,40 多万观众前来参观,超过了老馆全年参观人数。人们久久地在雕塑前驻足、沉思,许多人默默地奉上鲜花,点燃小小的荷花灯,流下热泪。观众们谈起对纪念馆这组体量巨大的青铜雕塑的感受,用得最多的词就是“震撼”和“感动”。

而新馆和雕塑落成13年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也会来此凭吊,常常可以看到日本人士带着忏悔和赎罪的态度在雕塑前献花、默哀。

在创作这群组雕的700 个日夜,吴为山从家人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力量,获得了许多温暖和感动。年逾八十的父亲,在看到组雕的雏形后,感慨地说:“因为国家的强大与繁荣,我们才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

母亲看到雕像,流下了泪水,她对着雕像说:“你们来世,再也不会遭受屈辱。因为我们国家现在繁荣昌盛,谁也不敢欺负咱们了……”

妻子吴小平是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儿童充满了爱,当她看着母子血肉分离的惨烈雕像时,几度泪如雨下。她说:“战争让许许多多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天下和平才是一个社会一个家庭最大的幸福啊!”

组雕完成后期,吴为山正在澳门读大学的女儿特意赶回来。她久久立在组雕前沉思,对吴为山说:“年轻一代的中国人,会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而整组组雕,并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侵略者的形象。对此,吴为山解释说,首先是立意,立意的基础是立场。是站在南京看待这座城市的血泪,或是站在国家民族的方位,看待我土我民所蒙受的劫难。我认为只有立足于人类、历史的高度来正视、反思这段日本军国主义反人类的行为,才能升华作品的境界,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纪念、仇恨。

这组组雕中,从遇难者群像的惨烈,足以佐证日军的凶残。我们的主基调是以和平、纪念遇难同胞为宗旨塑魂的。让一代代中华儿女能记住历史,以史为鉴。

猜你喜欢

吴为山雕塑
巨型雕塑
闻一多像(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以诗心为塑心
吴为山和他的雕塑史诗
雕塑类
今天的创新,明天的经典—首届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
塑魂鉴史
——吴为山创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展
心灵对话——吴为山、克罗德·阿巴吉雕塑展在法国隆重举行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