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阮在地方戏中的重要性

2020-11-08夏锋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4期
关键词:花鼓花鼓戏层次感

【摘 要】中阮作为我国古老的乐器之一,以其音色圆润、音域广度的特点成为了各大戏剧中的常用乐器。而作为弹拨乐器,其演奏的乐器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强弱感,也能将戏曲中的转换完美衔接,可以说是乐器中的一颗闪亮明珠。中阮在镇安花鼓、渔鼓戏中应用不仅让镇安花鼓、渔鼓更加的趋于完美,也让镇安花鼓、渔鼓戏深入到了寻常百姓家中。

【关键词】中阮;地方戏;镇安花鼓;重要性

一、中阮的表现形式

1.中阮概述

中阮作为我国古老的乐器,已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已出现,并与古琴并列为高雅乐器。中阮经过“竹林七贤”阮咸的神乎其技的指法发扬光大,其实命名为阮也正是取自于他的姓氏,在唐朝达到了顶峰,显示出了当时的人们对这种乐器的喜爱。

中阮在这么漫长的历史当中,逐渐自称一系,拥有如高声部、中声部、次中声部和低声部四个声部的音乐韵律结构。根据深部的不同又可细分为高音、大、中、小阮等四种不同的分支。而在民间的应用当中,中阮是最为广泛而别人接受的。

从组成来说,中阮与琵琶类似,都是由相同的五个部分组成,但与之不同的是中阮的音色圆润,音域又广,演奏起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又有着异常丰富的表现力,因此,在如今的戏曲应用当中还占据着一席之地。

2.当今中阮的表现形式

音色处理:对于演奏乐器而言,音色的处理将决定着该种乐器的“江湖地位”,而对于中阮来说,多样化的音色处理是它的优势所在,也是它的难处所在。因为,一首好的曲子要想表现出来良好的意境,需要演奏者对这种乐器的熟练和乐曲的掌握都要拿捏的恰到好处,选择合适的音色,在不同的音色中找到最完美的音色与乐曲的契合,才能给人一种音乐上的美感。

力度控制:力度的控制将直接决定着中阮的表演质量。这里说的力度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力,而是在音色中来回转换、强弱衔接的节奏感。要使中阮在演奏过程中具有力度感、层次感。层次感体现出来了乐曲才显得唯美。而力度感和层次感是有着必然联系的,比如说强弱转换节奏快,那势必带来层次高低错落的感觉,转换慢,层次感也就相对来说比较弱。因此,在确保演奏乐曲质量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乐曲的合理布局和变化点及变化幅度,确保演奏过程中的自然连贯。

演奏技巧:无论哪种乐器,无论哪类表现形式都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增加乐器在演奏过程中的感染力。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戏曲能感人泪下的原因之一,这不仅与戏曲本身的叙事和情感感染力有关,也与演奏者的技巧和感情有关。而中阮恰恰属于那种具有极强感染力的弹拨乐器,这种乐器对演奏技巧有着很高的要求。可以说,中阮的弹奏好坏与演奏技巧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演奏技巧可以将一首平淡的乐曲演奏的非常感人。

二、地方戏镇安花鼓概述

1.镇安花鼓的起源

提起花鼓戏人们会不自觉的想到湖南花鼓,它在我国戏曲界享有很高声誉,然而说起镇安花鼓却是知者很少,但它和湖南花鼓也有一定渊源,早在清朝中期,隨着“湖广填陕”的移民迁来镇安,同时带来了花鼓剧种,他最早来源于湖北的襄樊和郧阳。由于兼唱丝弦伴奏的琴子戏和锣鼓伴奏的八岔戏,也有将其称为二棚戏。声腔有筒子、八岔、和小调(彩腔)三类。

(1)筒子:“筒子”就是湖南湖北所称的琴子戏,它在花鼓戏中是唯一使用丝弦的一种声腔,伴奏乐器使用粗竹子作琴筒的简易二胡,故称大筒子。演奏时以2-6定弦,根据角色行当的区别,除分男腔女腔外还分老生腔、小生腔等。演唱形式已脱离了花鼓戏曲的原始状态。在我县流行的有《山伯访友》、《凤英买酒》等折子戏。

(2)八岔:“八岔”是襄阳花鼓流传到郧阳后,和当地灯哥、船歌、薅草歌揉在一起而成。其曲调分为阳八岔和阴八岔两种。阴八岔的词句多为十字句,曲调旋律比较抒情委婉,阳八岔多为七字句,曲调旋律比较欢快爽朗。二者在演唱时都不使用弦乐,一律由演员干唱。每句末尾三个字由后台和武场面接唱。它与四川高腔一样,以集体帮腔的形式来弥补没有弦乐伴奏的不足。在镇安较为流传的八岔剧目有《劝姑》、《座西楼》等。

(3)小调(彩腔):“小调戏”是花鼓的精华,湖北称彩腔(花样繁多,丰富多彩之意)除用于坛歌、孝歌以外,还囊括了许多地方民歌。这些小调如闹五更、八板头、姐儿歌等。小调歌词比较活泼,句子不受字数的限制,一般都是方块式的四句,避免了上下句无限的单调反复,它对观众比前两种更有吸引力。在镇安流行的剧目有《站花墙》、《卖绒线》、《石榴娃烧火》等。

2.镇安花鼓戏的近况

镇安花鼓戏通常以朴实、欢快为主要特点表演特点。从角色的运用与特质来说,小丑、小旦和小生是最具特色的。因为小丑的台词特别幽默风趣,再加上搞笑的动作,是深受民众喜爱的角色;而小旦活泼开朗,小生风度翩翩,而在动作设计上很贴合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道具也是用的平常百姓的生活用具,如扁担、手帕等,正是因为如此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才会延续至今广为流传陕南一带。

镇安花鼓戏在上世纪70年代后,经过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不断挖掘整理,注重了曲调旋律的发展与创新,为花鼓的发展提高奠定了基础。从1979年至1989年,连续移植了《刘海戏金蝉》、《三姐下凡》,自创剧目《牧童与小姐》、《凤凰飞进光棍堂》、《山乡县令》等剧目,从编导、音乐、灯光、舞美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革新,镇安花鼓用“夏湖”语音演唱,音韵纯正、清新朴实、乡土味浓不仅突出了人物特色,也体现了独特的地方色彩。八十年代后曾多次赴省、市汇演,取得了很多奖项,被誉为“戏剧之乡”称号,现已被列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中阮在花鼓戏中的应用

中阮在最开始进入乐队时只是作为伴奏乐器,并不是常见的主旋律乐器。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音乐的发展,戏种的不断完善,对乐器音色的要求越来越高,中阮作为代表性的弹拨乐器,就与琵琶和杨琴等乐器融合在一起组成了弹拨乐器组,成为了乐队不可缺少的乐器。而随着中阮的加入,其独特的和弦明显在乐曲的整体效果上提升起了很大的作用,中阮也成为了乐队中重要的一员。

在花鼓戏中,原先的中声部缺乏足够的张性与表现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镇安花鼓戏的发扬。而中阮的加入刚好弥补了花鼓戏中中声部的不足,将多声部织和在一起,大大增强了乐曲声音的厚度与广度。中阮与其他民族乐器相配合不仅能够确保绚丽的完整,完成重音的演奏,还能够有效的对节奏进行烘托,具有十分完美的表现力。

作者简介:

夏锋,男,汉族,1969年10月出生,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人。大专学历,系镇安县剧团三级演奏员(中阮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中阮演奏。

猜你喜欢

花鼓花鼓戏层次感
低调下的奢华
妙手生画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走进“中国花鼓之乡”山西翼城
蒸湘区实验小学把花鼓戏请进校园
花鼓戏转型经历和湘籍民族歌唱家关联性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浅谈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
简单的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