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红色文化传播?丰富长三角党校教学内容
2020-11-06曹群媛
曹群媛
摘要:坚持文化自信,加强红色文化传播是增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的重要手段。为丰富长三角地区党校教学内容,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传播作用,可通过建设党性教育馆和党性教育基地等平台来实现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红色文化;党校;党性教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增长知识见解的绝佳方式。暑期利用短暂调研时间去川西考察,寻找红军长征足迹。一路为所见而震撼,震后汶川建设得如此美丽,古蜀道难于上青天如今天堑变通途,乡村振兴战略带给偏远山区的经济发展活力,都充分显示了党的领导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路过四川阿坝马尔康,参观革命烈士胡底纪念广场,强烈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高地的作用。虽处藏区,可当地居民如数家珍地为我介绍胡底、李克农、钱壮飞三人英雄事迹。其中胡底是安徽舒城人、李克农是合肥人,我也深为家乡优秀人才而感到自豪。在这里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已不仅仅是口号,而且已深入人心。由此可见红色文化的传播作用之强大。
文化自信是习总书记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创造性拓展和完善。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开阔的文化建构。伴随着新条例对党性锻炼要求的提高。红色文化传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党性纪念馆、烈士故居、烈士广场是新时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发扬红色革命精神的主要场所,和红色文化具有紧密的联系。党性纪念馆具有育人、存史、励志的功能,对红色文化传播具有独特的积极作用。党校应充分利用这些场所打造成党性教学基地,以现场教学的形式丰富党校教学内容,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传播在党校教学中的作用。
一、加强红色文化传播的现实意义及实践
1.红色文化传播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和凝练出来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在的硬件部分,主要有革命遗址、革命英雄纪念碑、战斗遗迹、伟人故居等;内在的属于软件部分,诸如英雄事迹、革命艺术、革命文献等。红色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直观的硬件瞻仰和革命英雄事迹艺术感染,达到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优秀文化和激发爱国情怀。党校通过外在的硬件形式,挖掘红色文化内在革命精神,使人们可以近距离接触英雄的形象和光荣事迹,进而实现对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2.党校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1)党校党性教育基地是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
各级党校充分发挥当地红色文化素材的优势,利用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建立党校的党性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可以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党员干部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使红色文化传播可以顺利有效地展开。例如,安徽渡江战役纪念馆、芜湖王稼祥纪念园、云岭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等都已建成为安徽省的党性教育基地。省委党校党性教育馆更是展陈内容包括中央档案馆和安徽省档案馆提供的100余份珍贵历史档案。红色文化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2)党性教育馆可以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
红色文化具有政治性的特点,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播,让学员更深地体会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自觉性,对我国共产党的政权巩固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安徽省委党校党性教育馆作为安徽省党性教育基地的主体馆,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党的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至今,已完成主体班次教学和校内外各类参观学习约543批,培训学员22802人次,在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红色文化传播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的重要途径
《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是新时代党校(行政学院)工作的基本遵循。其中第四章第二十二条是关于教学工作的具体指导意见。并在第二十二条强调党校(行政学院)教学应当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业主课地位。市(地)级以上党校(行政学院)教学安排中,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的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70%。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主体班次都应当设置党性教育课程,党性教育课程的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20%,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教育,1个月以上的班次应当安排学员进行党性分析。所以党校(行政学院)要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教学资源。长三角地区党校应以新条例的颁布为契机,加强红色教学资源的共享。
3.安徽省党校系统加强红色文化传播的实践
(1)党性教育馆建设
安徽省委党校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研究党性教育的规律,提高党校党性教育教学质量而创新的党性教育新方式。党性教育馆目标定位是打造省级一流的党性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地,由党建教研部、科研处、教务处、学员部和图书馆几个部门共建,于2018年9月建成。共有五个展厅,分别是“党性修养、立身之本”“理想信念,精神之钙”“纪律规矩、行为底线”“作风形象、人心向背”“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展厅,主要承担党性教育理论研究、对策研究、案例分析、研讨交流等。教育馆配备有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过硬的讲解员。通过一个个展厅、一幅幅照片听着富有情感的解说,每一位学员切身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艰辛,更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信仰而感染。参观结束后每个班次会安排不同主题的交流发言,真正运用体验式互动式的形式达到党性锻炼的培训效果。
(2)红色教学基地建设
除了党性教育馆的实践外,安徽的红色资源丰富,近年来安徽省打造红色教学基地,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金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中共岳西县委党校是省委党校在全省建立的20个教学实践基地中传播红色文化的主阵地。通过让学员踏入烈士曾血染的土地,让他们得到心灵的洗礼,从而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合肥市委党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通过整合合肥市周边红色教学资源,深挖红色历史,创新教学模式,力求每个县区都建有自己特色的党性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有渡江战役纪念馆、肥西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巢湖的李克农故居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二、增加革命纪念馆等教育基地对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的建议
《条例》第二十四条要求党校(行政学院)应当努力创新教学方式,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和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加大案例教学力度,推动案例库建设。省级以上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次互动式教学课程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30%。把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运用体验式案例教学更能达到增强党性锻炼的效果。
1.进行红色文化传播应更贴近现实
一是在科学设置红色文化教学专题上下功夫。党校充分利用干部教育主阵地作用,以党性教育为主线,不同时期通过设立相应的教学专题,充分利用党性教学基地,带领学员回眸党的历史,通过讲理论取其经典、讲思想突出重点、讲故事触碰心灵进行党性教育。在全面从严治党中锤炼党性。二是在创新教学手段上下功夫。加大体验式教学内容,运用高科技采用多媒体手段“穿越时空”,与李大钊同志在“北大课堂”上进行了关于人生价值、理想信念和党性锤炼的“对话”;或身临其境地感受了江姐铁一样的信仰和意志等等,强调互动式学习,可以采取面对庄严的党旗,再次宣读入党誓词,重温入党时的庄严承诺。用贴近学员的现实切实增强学员不断增强党性修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创建红色文化传播的互联互动体系
建立互联平台。长三角地区党校建立平台实现教学资源互联互动。在平台上教学利用革命纪念馆在进行红色文化传播时,制作的PPT教学课件和音频讲解可共享。加强互动交流。共设同一专题,可以通过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把两地或三地连接起来。例如文章开头提及的革命烈士胡底,利用寻觅革命烈士足迹,把他在安徽和在上海的革命事迹联系起来,加强安徽与上海党校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交流合作。为推动党校党性教育创新实践发挥应有作用。
3.加强长三角地区党校间互通有无,红色资源共享
长三角地区间党校交流联系一直不断。每年召开的长三角校长论坛极大地促进了地区间的党校发展。先发地区的带动作用明显。例如2019年5月7日合肥市蜀山区委党校就赴南京栖霞、秦淮区委党校考察学习该校的党性教育馆,栖霞区委党校毫无保留将经验与合肥分享。区级党校设立党性教育馆对合肥市县区党校很有启发借鉴意义。长三角地区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上海的一大会址、浙江的南湖革命纪念馆、南京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等等,都是传播红色文化的绝佳平台,长三角地区党校应相互开放,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党性教育上新台阶。
总而言之,党校应充分利用党性教育馆、党性教学基地等传播的主要载体,把红色文化传播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体验式互动式方法创新教学新形式,构建互联互通体系,共享红色资源,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作用。坚持在全面从严治党中锤炼党性,才能永葆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校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传播,让學员不断在学习中锤炼党性,补充精神之钙,在工作中加强奉献,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