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江布朗族服饰的审美特点

2020-11-06赵永强

美与时代·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色彩搭配制作工艺

摘  要:双江布朗族服饰与其长期生存的独特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具有古朴厚重、简洁大方、端庄典雅的民族特色。布朗族妇女的服装款式简洁实用、新颖别致,色彩搭配古朴雅致,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体量巨大的纺锤型的包头,既给人独特的美感,又具有鲜明的民族识别性。

关键词:布朗族服饰;制作工艺;审美特点;色彩搭配

基金项目:本文系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双江拉、佤、布、傣服饰调查研究”研究成果。

临沧双江布朗族是古老的“百濮”族群的后裔,原先居住在澜沧江和怒江中下游的西南诸部落中的濮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战争、灾荒等原因不断迁徙,其中的一部分定居于云南的耿马、沧源、双江等地区,发展为今天的布朗族。双江的地理气候条件比较复杂,北回归线横穿县城,气候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气候炎热,降雨充沛。同时,县城为四周群山环绕的小坝子,海拔的变化产生温差,周围山上的气温比较低。布朗族聚居的山区交通闭塞,即使是现在,交通条件依然比较差。偏远和闭塞的村落,使他们的服饰保持了传统的特色。布朗族服饰是他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是特有的历史、地理与经济社会条件不断相互作用形成的文化结晶,是布朗族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其外表也许不够华丽,不够丰富多彩,但是特点鲜明,与佤族、拉祜族、傣族的服饰有很大区别,极具民族识别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审美习惯最直观的呈现与反映。服饰巨大的历史文化作用表现在时刻告诉一个民族以独特的面貌存在、繁衍和发展,成为他们增强民族认同感、增加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对文化延续起着巨大的作用。沿用至今的原料与工艺基礎,为他们服装的纺织印染技术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材质和色泽。

一、双江布朗族服饰的原料制作工艺

布朗族传统的衣服多是用自制的土布做成,他们有从古代延续至今的高超的传统纺织技艺,现已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的纺织原料都是纯天然的植物,主要有苎麻、葛线麻和棉花等,用来纺织的纱线是这些植物的皮、叶子的纤维,或者花搓成的线。苎麻、大麻(火麻)生长于气候温暖、雨量充足的地区,是我国从原始时代开始就广泛运用的一种多年生荨麻科草本植物,其纤维细长柔软,适合于纺织,被称作“汉麻”和“中国草”。葛线麻是长藤本植物,单纤维较短,只在偏僻山区使用。有的用剑麻沤泡,剩余洁白的纤维制作比棉布粗糙的麻布,经过锤挞可以使其柔软。麻布透气性能好,适合于夏天穿着,还可以织挎包、线毯等生活用品。

双江邦丙乡布朗族先民用苎麻、葛线麻和棉花等纺织的历史久远,曾经拥有出色的纺织技术,所织布匹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用来交换物品或出售,是他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今天,在布朗族地区,仍然可以见到一些妇女沿袭祖传的纺织技术,精心制作布料和手工艺品的情形。在历史上享有盛誉的是“桐华布和兰干细布”,桐华布是用梧桐树像丝线一样柔细的花毛纺织成的,其自然色非常洁白;兰干细布是用苎麻纺织成的布。没有经过染色的麻布、葛布是米白色的,不是纯白色,这些天然材料和手工制作的服饰,具有一种自然古朴的审美内涵。他们不论从色泽、质感、肌理和制作工艺上来讲,都呈现出一种内在的美,一种不同于现代机器工业和商业制品的美。手工布料在精致和规范化程度上比不上工业产品,但是却有与众不同的淳朴之美,其中蕴含着对人类生存发展过程的记忆和对自己劳动智慧的赞美。

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宋末元初大量传入内地,是从一种锦葵科半乔木上面采集的。棉织物有很多优点,不但坚牢耐磨、耐高温、吸湿和脱湿快速,而且穿着舒适,方便洗涤。采集来的棉花晒干以后,首先要用轧棉花机去除棉籽,用弓弦弹松棉花,然后将棉花纺成棉线,再将纱线织成布,最后将染色后的布缝成衣服。将棉花纺成棉线,最原始的方法是用一根小棍子,不停地搓其一端,另一端就将棉花拉成线,用这种办法可以边走路边纺线;还有一种方法是用一个大轱辘纺车,这样就快得多了。线纺好后就用织机来织布,这是布朗族妇女的日常工作。织机是自己制作的,主要有结构简单的距腰织机,它由木砍刀(即挡纱板)、腰带、织篾、梭筒、竹筒、竹棍等组成。用两根棍子崩紧两层棉线作为经线,一端系在纺织者的腰间,织布人双足向前方蹬紧,另一端系于柱子上或者树上,中间有两根棍子用来上下分纱,即分别挑起两层经线。其中一根棍子挑起一排纱来把梭子穿过去,双手还要不停地用一根挡板把纱线挡紧,同时,再换另外一根棍子挑起另一排经线,把梭子穿回来,这样一层一层地织,就织出很长的布来。布朗族最有名的纺织品是“阿娃毯”,因形似牛肚,故又称“牛肚被”,它一面平织,一面起毛,像我们平时用的毛巾,制作工艺十分精致,美观又保暖,深受人们喜爱。

纺织出来的土布还要经过染色,所用的都是天然的植物染料,以蓝靛叶为主,用板蓝根叶、栗树叶等其他植物也可以染色。采集了植物的叶子之后经过浸泡或蒸煮,有的还加上碱水固色,然后浸泡布料染色。由于染料的质量和数量的变化,染成的布料颜色会略有不同,想让颜色更深沉厚重,要经过多次浸泡、晾晒、漂洗,最后得到颜色温润自然的漂亮布料。有的布料还要经过反复锤挞,因为刚制成的布料比较坚硬,经过锤挞以后会变得柔软平顺和光亮,穿着起来更为舒适。

做成一套衣服,要经过搓棉、纺纱、排线、织布、染布、缝制等二十几道工序,这在生活节奏飞快的今天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其制作工艺的精美及其蕴含的祖先的智慧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有的地方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或者旅游景点,建立了纺织、印染工作坊,为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十分多样化的元素。

二、布朗族服饰独特的款式

在很久以前,贫穷的布朗族人穿的是一种叫“通裙”的服装,是用前后两块麻布缝合,顶上留一个洞伸出脖子,左右两个洞伸出手,下面一个洞露出双脚,有时在腰间扎上绳子束腰,可以插刀或者其他用具,这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衣服。双江布朗族男子的服装非常简洁,头缠布包头,一端垂向耳边,有的有流苏。外衣为无领或小立领对襟短衫,胸前有布纽扣,下穿宽松肥大的大摆裆裤,这样的裤子便于劳作,内着白布衬衣,有的束腰带,有的有衣兜,便于放东西。服装的颜色通身为黑色或者藏青色,有的礼服在裤脚和袖口处会有少量带状花纹,有时也系红色腰带。

双江布朗族妇女日常服装的款式相对稳定,多为藏青色无领窄袖短衫,肩膀部位狭窄,下摆宽松略呈弧形,大面襟右压左,交领一般有十厘米左右宽,交领的绲边为黑色,在脖子正前下方、右肩膀下方、右手腋下和侧边有布纽扣。下身多穿藏青色筒裙,大都长至小腿中部,有的筒裙更长至脚踝,有的里面穿长裤。中老年妇女戴黑色包头,上身穿黑色或深蓝色圆领右衽窄袖短衫,下系筒裙,有的还增加了长裤。有的喜欢系绑腿,特别是外出劳作的时候,为了避免荆棘挂伤,就一定会裹上绑腿,起到保护和保暖的作用。

青年妇女衣服的款式更加多样美观,多穿蓝色或白色底面的短衫,腰部收紧,下摆外翘并呈弧形,显出曲线之美。其中有一种没有纽扣的款式,衣襟在胸前右压左交叠起来,交领与衣摆略呈三角形,打破左右平行的呆板,用布带系于腰间。这是一种比较简洁的装束形式,在裙子的上部增加了横向的土红色条纹,并且间之以藏青色的渐变条纹,条纹很注重宽窄变化的节奏。现如今,布朗族姑娘的衣服更加新颖别致,不但在色彩上有橙色、淡蓝色等色彩的变化,而且在领、袖、衣摆部位镶嵌各色图案花纹。

首饰原来只是指戴于头上的装饰品,头部一直是人们装饰的重点,是视觉的聚焦点。双江布朗族妇女服饰中最有特点的是横向略呈纺锤形的大包头,夸张的造型很像动物的犄角,与众不同且体量巨大,起到了极好的装饰作用,同时也起到遮挡太阳的作用,是妇女最值得夸耀的装饰部件。包头是长3米多的布带,一般为黑色布料,包头巾前需要先梳髻,包头时修饰左右两端,缠毕略呈纺锤形,留一段拉抻披在背后,有的垂在左边或者右边,也有流苏状或者饰以简单的条状花纹。有少数包头为白色或者其他颜色。另外一种是如帽子状的包头,通常也是黑色,但是顶上会用各色纱制鲜花做装饰。

布朗族妇女很喜欢戴首饰,但是在过去只有少数有钱人才能戴得起。首饰主要有银制为主的耳环、耳坠、手镯、项链、项圈、戒指、胸饰以及黄鳝骨的链子、坠子、珠子、环等。在以前首饰主要由大理白族手工艺人制造,带到村子里出售或者交换其他物件。上面有鱼形、蝴蝶形、燕子形等动物图案,还有菊花、牡丹花、兰花等花草图案,其中尤以鱼形最多。鱼象征子孙繁衍和多子之意,民间有寓意富裕、连年有余的意思。年轻的布朗族姑娘有的喜欢戴绒球状的耳坠,色彩缤纷,鲜艳夺目,随着头部的摆动而不停地跳动,体现出青春的动感和活力。有的老年妇女戴和佤族一样的大耳环或者耳塞,体量巨大,坠于两肩。

三、布朗族服饰的色彩搭配

双江布朗族传统服饰的色彩比较简单,多以藏青色(深蓝色)或黑色为主,这主要是由他们的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因为在过去最主要的染料是天然蓝靛植物染料。但是,没有经过染色、纯天然色彩的棉或者麻的纺织制品是米白色,因此,色泽古朴单纯的藏青色和米白色搭配在布朗族服饰中最常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的布朗族年轻姑娘也喜欢用彩色的机织布料制作衣服,其色泽更为鲜艳,有橙色、红色、黄色、蓝色等颜色。彩色布料增加的装饰主要集中在领口、袖口、衣服镶边、裙摆等部位。裙子的色彩也更加丰富多彩,上半部分大多装饰彩虹图案。彩虹图案是一种由横条带子形成的图案,以土红色、橙色等暖色为主,间以白色、蓝色、绿色等颜色,像彩虹一样色彩斑斓。包头除了传统的体量很大的黑色纺锤形包头外,也有和佤族、傣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相似的白色、红色和花头巾包头。布朗族妇女也有系腰带的习惯,腰带有白色、红色、黄色、橙色、蓝色等颜色。外出时还要背一个包,背包的颜色多为米白色,或装饰少量各色条纹。衣服和背包等饰物很注重色彩搭配,比如穿明黄色的衣服、土红色条纹的裙子,就会戴黑布的包头,产生色彩鲜明的节奏变化。

双江布朗族在跳最著名的蜂桶鼓舞的时候,妇女的双手各拿一条白色的带子作为舞蹈道具,在以深色为主的舞蹈队伍中,浅色的带子非常引人注意。妇女迎接客人时也喜欢拿一条手工纺织的白色手帕,有时手帕上也有少量的彩色条纹。而布朗族男子在跳蜂桶鼓舞时一定要系一条红色的腰带,蜂桶鼓的背带也是红色的,红色的腰带舞动起来显得非常喜庆,鲜艳的颜色增加了强烈的感染力量。

四、结语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每一个民族的服饰都各有各的特点,可谓异彩纷呈,多姿多彩,展现出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双江布朗族是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其服饰较为简单,和佤族等其他民族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也呈现出一些本民族的特色,不应该将其忽略。通过研究服饰原料制作工艺、独特的款式、色彩搭配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可知,布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一直繁衍生息在这一块土地上,虽然族群不大,但是具有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他们不断探索大自然并向其他民族学習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布朗族在原料制作方面还保留着最原始的苎麻、葛线麻等原料,用蓝靛等天然的材料染色。每一个民族的服饰,不论简单还是复杂,都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参考文献:

[1]戴玉茹.云南少数民族头饰服饰[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赵永强,硕士,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色彩搭配制作工艺
蜂蜜橙皮果脯的研制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色彩搭配在儿童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对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研究
过山瑶“鸡公鞋”文化初探
浅谈艺术设计中UI界面设计及应用
色彩搭配对人物形象设计的影响论述
民间西兰卡普审美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特征
平面设计之色彩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