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装帧”到“书籍设计”观念转换的思考
2020-11-06郭景思
郭景思
[摘要]信息化时代对于图书设计与策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过去简单的装帧,即用线将多帧装订起来并附上书皮加以保护,转变为更为综合的装帧、编排、编辑设计等集合。图书设计与策划行业发展40年有余,由“装帧”到“书籍设计”观念转换是极具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基于新时期碎片化、数字化、图像化对于行业更高期许所实现的。在本文中,笔者将基于自身图书设计与策划经验,对于工作转型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图书装帧;书籍设计;书籍设计创新
在过去,图书设计与策划行业长期以来对于设计及观念创新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图书装帧环节有所倾重。从单纯的含义层面,图书装帧中的“帧”一字为数量词,装帧这一词语的本质指的是折叠纸张,并借助线将帧装订,最后附上具有保护和识别作用的书皮与标签。新时期的发展对于传统纸张传媒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装帧实践不再仅仅局限于上述方面,同时也涉及封面设计、插图设计等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更多体现在向“书籍设计”这一观念的转变,新颖性与人性化设计是抓住读者眼球的关键。
一、当代图书装帧发展局限性与相关思考
当代图书装帧囿于时代观念、社会环境等相关因素,绝大部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在图书整体性策劃设计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装帧多指的是对于图书封面的设计,只有个别的设计策划者将图书整体设计筹划纳入其中,并在封面设计环节仅仅讲求二次元思维、绘画模式。笔者通过调研总结发现,上述局限性主要与以下层面内容密切相关:第一,长期形成的装帧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策划者的思维观念,工作者仅局限于对于书籍外包装的关注,而对于书籍内部所表现的视觉传达出的感受以及书籍设计的整体架构有所漠视。第二,图书策划设计隶属于出版产业,出版人需要对设计成本进行必要的缩减,便往往将有利于书籍视觉传达感受、设计整体架构表达的部分进行了削弱,认为这一部分开支的必要性较低。第三,多数文字编辑具有对文字质量把控的专业能力,但在书籍内容的艺术表现力方面有所缺失,甚至于设计师、领导层都缺乏必要的书籍艺术表现力认知度。上述种种问题,都使得图书设计策划停留在过去片面的“装帧”层面上。
二、新时期书籍设计内涵层次
(一)书籍设计内涵
从“装帧”到“书籍设计”转换的观念最早在1996年由吕敬人先生提出。他认为,书籍设计属于信息再造的过程,基于更为广泛与深层次的知识积累与储备,设计者将书籍蕴含的信息内容加以优化再造,并在此过程中承担的责任更为重大。
从整体来讲,书籍设计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装帧。这一环节工作是设计者为了保护和宣传书籍,而基于书籍文本内容所开展的封面设计、封面材料编辑以及印刷装订等。其二,编排设计。这一环节工作是设计者根据图文内容而开展的版面设计,包括具体行距、字体、色彩以及空白等的有序布局;通过开展这一布局过程,图文间能够形成一定的层次,达到节奏张弛有度的效果。对于读者而言,高质量的编排设计工作不仅可以准确、流畅的表达信息,而且可以获得便捷、愉快的阅读体验。其三,编辑设计。这部分工作中,设计者要基于文本内涵,将视觉化编辑意识有机注入到文本架构中,通过对图像表现、纸张选择、色彩渲染、情感烘托、叙述层次、阅读节奏等综合把握,从而实现对时间、空间的重新思考与创新再设计4。因此可以说,编辑设计能够对原有文本起到增值、提亮的功效,从而让读者获得深层次的语境感受机会。
(二)书籍设计层次
基于上文所提及的书籍设计内涵可知,书籍设计可谓三位一体的整体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多个层次:基于作者或编辑的表达意图,设计者要与其围绕主题开展广泛深入的探讨;形成与读者定位、主题内涵、设计需求以及成本要求等相一致的设计构思;对与书籍内容传达相适应的视觉化表达方式进行集思广益,提出对文本结构具有建设性的设计方案,满足书籍原稿表达意向;选择书籍的内文编排设计与印制方式,一切的选择都要与编辑设计思路相一致;基于上述设计,形成具体的物化方案,在装帧材料的选择方面要按照可视性、可读性、愉悦性的原则展开;对书籍的最终表现形式进行最终审核,综合评定设计质量以及成本;完成销售环节前期所需的海报、宣传页设计。
基于上述层次可知,书籍设计在设计内涵、信息传达、工作程序与涉及范畴、概念性质等方面均有别于装帧。书籍设计的提出,更多的是要求设计者基于对书籍整体设计过程的认知而首先把握信息传递导向,按照装帧、编排、编辑一体化的原则来实现有力控制,从而建立起涵盖造型艺术的独特书籍设计理念乃至体系。
三、新时期书籍设计的若干建议
(一)坚定书籍设计的立体思维
书籍设计之所以不同于单纯的装帧工作,是因为其具有立体属性,将时间概念融入三维空间所形成的整体布局。对于设计者而言,设计内容除了塑造书籍的外在形象,更要基于设计方案而在阅读过程中实现与读者的互动,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与启示,设计者能够根据阅读者的反馈认识到设计的成功之处以及需要改进之处。要知道,简单通过绘画方式来实现封皮外包装,但内容版面却一成不变的装帧,仅仅只是缺少灵魂的外在。要将书籍设计纵观封皮设计、扉页与序言的精炼、图像与文字搭配,甚至是简单的页码、饰纹等各个方面,从“二次元”的“皮肤设计”转换到“四次元”的“血肉”设计,将外表与内在通过“呼吸”有机联合。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设计者可以按照多样化的逻辑思维来开展表达,从空间到时间、从概念到物化、从整体到局部、从书籍形态到语境传达等,这便能够赋予书籍情感、哲理、逻辑、诗意。鉴定书籍设计的立体思维,需要从阅读者的角度出发,开展人性化思考。
(二)寻找与书籍内容价值对应的设计
书籍的设计尽管需要与内容主题相对应,看似受限制,但这种限制绝非狭隘的文字解说、包装。设计者需要从深层次挖掘涵义,将书籍主体内容的主旋律寻找出来,通过起承转合、设置铺垫与节奏感等方法将全书所要表达的要素集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形成与书籍内容价值相对应的设计,如理性有序的设计规则、严谨的文字排列、图像的准确筛选、富有动感的视觉旋律、科学的颜色配置、准确的印刷工艺、纸材的个性化运用等,这些设计细节能够让阅读者感受到潜在的时间与书籍语言要素的运用,最终需要实现书籍美学、阅读功能、无声启示与共鸣的完善交融。书籍要实现同读者之间的共鸣,理想的书籍设计要能够体现和谐之美,为读者提供能够满足精神需求的空间;时间之美,在经历岁月沉淀后仍独具魅力;感官之美,能够满足阅读者的五官之感;此外,兼具内容与形式、功能与艺术等等。因此可以说,在通过书籍设计来体现或说满足其内在价值的过程中,唯有真正了解书籍,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够加以实现。
(三)注重发掘新材料、新技术在书籍设计中的有效运用
现代社会的发展促使能够为书籍设计所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为书籍设计的物质形态多样化提供了较高的可行性。不同材料能够赋予书籍不同的气质,如水纹纸、手揉纸、彩岩、金银卡纸等;不同新技术可以给书籍内容各类元素增添新颖性,如纸张切割、组合、折叠等,能够在平面中实现变化,呈现多维立体效果。例如Olly.nk.com公司在為Levis牛仔裤设计的宣传册中,采用富有怀旧之感的牛仔布固定于硬纸板上,活页封套采用碎布头来制作,实现了版面与内容有机呼应的效果;同时,小册子还能够随身携带,这种独特的设计令人过目不忘,富含丰富的人文情怀并兼具丰富的技术运用。
结语
书籍“装帧”到“书籍设计”的过渡绝非简单的词语辨析,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怀考量,将书籍本身价值的体现以及阅读者期许蕴含其中。在本文中,笔者从当代图书装帧发展局限性与相关思考出发,由书籍设计内涵、设计层次两方面对新时期书籍设计内涵层次进行了阐述,最后基于自身经验及相关资料调研而从坚定书籍设计的立体思维、寻找与书籍内容价值对应的设计,以及注重发掘新材料、新技术在书籍设计中的有效运用几方面对新时期书籍设计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期为行业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怡.概念书籍装帧设计的创新性研究[J].四川戏剧,2018(04):72-75.
[2]张媛.新形势下我国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J].编辑学刊,2016(06):95-98.
[3]苏秀丽,尤建忠,人工智能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出版,2019(15):22-25.
[4]王冠雅.新概念书籍设计对传统书籍装帧的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16(06):98-101.
[5]赵怡涓.浅议时下“离经叛典”的图书设计视觉语言创新[J].出版发行研究,2017(03):94-96.
[6]满令营,熊启川.基于书籍装帧设计下传统民族艺术元素形态之美探究[J].艺术评论,2017(09):177-180.
[7]岳鸿雁,李钢.迁想妙得:基于认知理论的传统文脉在书籍设计的应用[J].出版发行研究,2018(12):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