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衣亦有灵
2016-09-29赵志文
【摘要】书籍不仅是一种精神产品,同时也是一种物质产品,所以它的选材和制作工艺的选择都非常讲究。各种形式多样、令人赞叹的书籍在展现其艺术形式和无穷魅力的同时,也成为吸引读者爱书的又一理由。
【关键词】书籍设计;装帧设计;“工匠精神”
【作者单位】赵志文,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高级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资助。
德国国家图书馆馆长霍尔史脱·孔茨教授曾经说过:“书籍是一种奇怪的商品,在市场上可以作为人的思想、愿望和幻想的传递者,可以表现手工的、技术的和美的创造。”由此可以看出,书籍既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种物质产品,所以书籍从选材到制作工艺的选择都非常讲究。书衣亦有灵,一本书有了灵魂才会美。现代书籍设计要善于通过材质、工艺的选择,为书籍穿上美观适宜的“衣裳”。
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写道:“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但凡一个优秀设计方案的实现,都离不开适当的选材和合理的工艺。而这些条件又与社会的经济、技术发展密不可分。这在书籍这一特殊产品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中国最早的书籍是以简册形式呈现,虽然距今已有数千年,但它们的存在,一方面给今人留存了大量史实资料和经典文献,另一方面它们所采用的材质、工艺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简册在选材上采用了 “因地而选”的便利原则,南方以竹简为多,而北方则以木札为主。将竹简和木札制作成可以书写的材料,还要经过非常复杂的工艺过程。书写工具在当时已经称得上完善与精美了,比如现代考古出土的秦汉时期的毛笔,历经两千多年,还是毫尖如锥。在编联写完的书简时,北方地区编绳多采用细麻绳,南方地区编绳多采用丝质的带子。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出天、地、工、材的很好结合。
一、精品图书——多面塑造式的“书籍设计”
进入20世纪,书籍设计发展成为一个立体、多层次、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开本选择、封面、插画、版式、纸张、印刷装订工艺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在这个不断物化的过程中,书籍设计不仅要包含作者的思想、智慧,体现出设计师的巧思、创意,同时也应该充分展示出材料与制作工艺选择的契合度,三者完美结合,才能为书籍打造出精美的“书衣”和“灵魂”。正如著名设计家陶雪华所说:“我们要做的是吸引读者阅读,不阻碍阅读,让读者在阅读中一次次享受集色、香、声、味、触五感于一体的阅读之乐,并展现书籍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的无穷魅力。”[1]
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刺激文化多维度变化与发展,具有文化属性的书籍难免受到影响。特别是近二三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阶层的迅速分化催生了中产阶级群体崛起。他们的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共性,如消费的超前性、时尚化,追求个性化、品位化,甚至有“私人订制”式的要求等。此外,人们对文化产品个性需求的增加,刺激了新技术、新的生产资料流入文化产品领域,促使设计师提高研发与生产文化产品的创作力,也引起了现代书籍设计的形态、材质与各种工艺不断推陈出新。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市面上出现了一批迎合小众需求的精品图书。
精品图书一般不只是满足传统意义上的美观性设计需求,它是设计师与作者、编辑通力合作的再创作,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书籍设计”,体现了书籍内容与呈现形式的完美结合。例如2016年获得“世界最美的书”殊荣的《订单——方圆故事》,该书以书店的图书订单为主线,讲述了西安一家有着33年历史的私营美术书店的发展故事。我以为该书更多的是记录了这个中国普通家庭几十年来鲜活的生命历程,并展现了一种充满情感的“温度”,这种“温度”悄然拨动了评委的内心之弦。而从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到选材和印刷装订工艺的选择,读者也能深深感受到这种“温度”。设计师在内文纸张上选择了新闻纸,这种纸质地松软,翻阅时平滑之中略带涩感,有种价廉物美的亲切感。《订单——方圆故事》封面纸张的选择更是十分特别,设计师李瑾看到作者家门口堆放着很多编织袋材质的书籍专用防潮包装纸,于是产生灵感:“这种包装纸粗糙、简陋,但韧性好,我一开始就想到了用这种纸做图书封面。”这也许就是生活带来的灵感吧,正所谓“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该书的装订方式则吸收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最美的书”评委周晨评点说:“该书展现了当代纸质书设计的探索成果,封面触感非常独特,视觉也非常新颖。图书采用传统线装,又有很多当代元素,体现了图书从平面设计到空间设计的探索,以及单一线索阅读转化成复合线索阅读的探索。”[2]设计师在左侧书脊部分进行了大胆尝试,将之分成四本可以翻阅的小书,给读者带来别样的情趣与惊喜。因此,该书除去印刷环节,光是装订就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而且全部需要手工作业完成。设计师的奇思妙想,印刷与制作人员的慢工细活,最终打造了一本朴实无华、极具灵性的美书。
二、大众图书——有限适度的“装帧设计”
中国社会阶层的渐趋分化,造成消费市场出现明显的分众化与差异化,图书市场也不例外。很多出版社为了顺应市场需求变化,选择了特色的、小众的图书出版。但是从中国目前社会阶层结构来看,中低收入的群体还是占据了中国社会的大多数,所以我们的图书市场应以大众消费为主,但不能因为是低成本、平装的书,就可以“无品”,甚至是采用粗制滥造的设计与制作方式。
这类大众图书往往由于成本所限,大都采用普通的纸张,在印刷和装订工艺上,也会尽量采用较为便捷经济的方式。设计师的主要任务则是完成内页版式及封面等设计工作,我们可以将之定义在“装帧设计”的范畴内。如果能够做到适度、精到,这些图书依然可以拥有它的美丽。我国早期的书籍中不乏优秀的装帧设计,今天看来,我依然受到强烈的震撼。正如著名的图书装帧设计家宁成春所说:“抚摸着几十年前质朴的书衣,我的心情复杂微妙,其中许多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书衣,如今虽然显得衰老而古旧,但仍气度不凡。翻阅这些书籍,我能体会到设计者精心、细腻的创作态度和风格。扉页、版权、广告页与封面同样倾注了心血,和谐统一——那时已经有了整体设计的观念。”[3]
这类“装帧设计”工作,只要设计者认真思索、慢慢打磨,充分了解材质的性能、印刷与装订的工艺,即使在有限的条件下,相信也一定能将设计者好的创意表现出来,给读者带来高品位的图书产品和美的阅读享受。我在设计实践中一直努力这样去做。最近我主编了一套五位中青年油画家的作品集,虽然面临着缺乏出版经费的问题,但我还是希望画册能给人高品质的感觉。首先,为了保证印刷、装订的质量,我选择了国内顶级的雅昌印刷公司。其次,我非常重视画册的装帧设计。一是,从印刷颜色还原度和费用的角度考虑,内页纸张我选用了铜版纸。二是,封面的设计方案。我与设计师进行了深度沟通、交流与实验,封面采用较厚的卡纸,然后裱上一块细纱布,给人油画布的感觉。三是,每本画册都采用裸脊的装订方式,并在裸脊上端夹一块四厘米长、对折的密质布条,通过烫银的工艺,在色布条正反面分别烫出套书名与画家名。四是,采用半包围式的护封处理。我选择了质地细腻、柔韧性比较好的高阶映画纸。整本书在外观造型上,利用不同材质的肌理、触感差异,将之巧妙对比与融合,凸显视觉质感上的层次变化,营造出画册的艺术气质与视觉魅力。一切都很顺利,但是画册在设计完成进入后期印刷工序阶段,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在前期印刷制作出小部分画册时,雅昌公司制作监管人员发现封面使用的白纱布网眼较大,出来的效果感觉粗糙,于是毁掉封面,请厂家提供合适的白纱布重新制作。另外,监管人员为了防止纱布切边后起毛,在裱好的纱布上再过了一遍胶水。通过这些小小的细节,我能感受到雅昌公司“细节决定一切”的工作态度与“雅艺之道,印艺之美”的企业品质追求。最后的成品,无论在视觉上还是触感上,都给人一种简洁大方、优雅而有内涵与韵味的审美享受,得到了众多画家的一致赞赏。
“每一张书衣都是有灵魂的。”书籍虽然属于人类的精神文化产品,但它同样也是实实在在的物化产品,无论哪种书籍的出版,我以为都应该本着敬畏之心,尽心尽力、尽善尽美地去完成它。在2016年十二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何谓“工匠精神”,我以为首先是一种传承精神,这是需要坚守、默默耕耘的意志品格,内心努力追求自己所做之事的极致。其次,应该是创新精神。工匠也有高下之分,高级别的“匠人”,是在做事的过程中,一定会融入自己的新思路或新手段,一定会在传承下来的领域里,有新的发展或达到一种新的高度。这种“匠人”往往又被称为“巨匠”。美国的亚力克福奇曾说:“要知道可以突破界限是美国工匠精神的内在本质。”[4]其实“工匠精神”就是一种信仰,人无信不立,当一个人有了信仰,他就有了不断探索与追求的渴望,有了前行的目标与动力,正所谓“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清]纪昀)。无论是我们的设计师,还是制作人员,如果都能本着这份信仰与执着,就一定能够为一本本书籍打造出具有“生命”气息的、合适的、精美的“书衣”。
[1] 中国出版协会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 书籍设计2[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2] 路艳霞. 《订单——方圆故事》获“世界最美的书”金奖[N]. 北京日报,2016-02-19.
[3] 宁成春,汪家明. 书衣500帧(1931—2008)[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美]亚力克福奇. 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 陈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