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时代下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刍议

2020-11-06程福贵

新闻传播 2020年14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新媒体

程福贵

[摘要]随着新时代媒体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互联网+”和“5G”时代的到来,不断推动媒体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各行各业之间都在相互渗透。由此而来,新时代下的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也在发展变化。对新闻媒体自身和从业人员都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发挥好媒体监督效能和价值,适应新闻媒体转型期的变化,推动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切实构建和谐的舆论环境。

[关键词]新媒体;舆论;监督;法律

“互联网+”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媒体认知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各类探索不断改变媒体格局与传播环境,而从我国来讲,2014年是媒体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各大传统媒体相继开启了融合发展之路。面对新媒体融合,传统媒体始终在积极探索应对方式,伴随智能手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运用,抖音、直播等自媒体的异军突起,对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以适应新时代媒体的发展需要。

一、舆论监督现状分析

(一)舆论监督基本概况

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广泛应用,移动媒体的兴起,全媒体的新时代正在悄然兴起。各大媒体都试图通过建立完善的多媒体融合的新生态,在全媒体深度融合上,寻找做大做强的机会和空间,提高市场占用份额和盈利能力,逐步推动传统媒体、自媒体、新闻网站、APP终端、微信终端等融为一体,从形式上,整合了纸质报刊、无线广播、有线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特有的优势,逐步实现文字和图片展示,声音和影像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类型上呈现多样性,内容上具有丰富性、传递上拥有及时性的独有优势。特别是信息技术研究成果加快转化,尤其是进入了“5G”时代,我们通过新媒体平台,依托移动互联技术,随时可以制作和发布信息,进而实现信息的发生与发布同步。新媒体环境下的微博、微信及抖音等自媒体异军突起,以手机或是平板电脑等为主体的移动通信终端,依托移动互联网,业已成为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广大公众通过这类载体“瞬间”知晓或参与舆论事件、提供线索、反馈意见等等,进而实现了新闻信息发布者与广大受众之间的无障碍、零距离沟通交流,随时随地可以发布和接收信息。由此而来,舆论监督不再成为新闻媒体或个人独有的权力,任何集体和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身诉求,表达个人观点,可以说舆论监督进入了非常开放的时代,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由监督者演变为监督者与被监督融合为一体的客体,这既有利規范新闻媒体监督行为,又能促进从业人员个人素质的提升。

(二)舆论监督的内涵和外沿

1.舆论监督的定义

何谓舆论监督,其中“舆论”《辞海》阐释为:代表公众的言论,对人们的行为有支持、约束等影响,而“监督”为察看并督促,做监督工作的人等两层含义。从新闻实践来讲,实质是新闻媒体抑或媒体人代表公众行事的一种监督,也可以说是媒体监督,具有多样性与变动性的特点。如何给舆论监督科学、规范的定义,不少学者和专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中较为集中的定义,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认为舆论监督主要是指新闻媒体、媒体从业人员或其他团体、人员,借助各类媒体载体或平台,不限于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而对社会中存在的主体的监督,即对任何人和事的监督,批评和建议。从严格意义上讲,舆论监督并不完全等同于媒体监督,而是多重主体出于维护自身利益或声张公平正义,监督其他团体或个人行使权力,形成制约的效果,确保权力行使能够守住底线,进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个人合法合规的权益。

2.舆论监督的功能

(1)炼外化

“炼外化”主要是指行为主体对外界的影响,所形成的独特气质。这里主要是指,媒体对社会的人和事监督后产生的效果。从实践看,媒体对社会的人和事的监督,仅仅是新闻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在我国,舆论监督反映社会针砭时弊,具有评判、激励和释放功能。通过媒体平台,能够切实反映社会上热点、焦点和重点问题,以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应急突发事件。通过媒体的广泛传播,不断引起社会和公众的重视,进而能够推动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从根本上说,舆论监督不仅仅是新闻媒体,也是广大社会公众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有效形式,对各种行为进行揭露和批评,影响和制约被监督对象未来“走向”,以此形成舆论监督态势。

(2)增内质

“增内质”主要是指行为主体在行使自身行为后,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气质。这里主要是指,媒体在监督过程中,基于对事件或问题复杂性认识,形成的对策和方略,潜移默化地提升媒体从业者综合素养和媒体平台运营质量。如,新闻从业人员对某较为复杂的事件,开展舆论监督过程中,基于自身对监督对象涉及领域研究和掌握不够,造成对监督本身复杂性和严重性认识不足,进而在行使监督权利过程中,势必出现监督权利偏松偏软等突出问题,同时也会出现偏紧偏硬等情形,往往会出现监督不到位或监督越位等等,更有甚者会引起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体的猜忌怀疑,有时也会引发新闻投诉。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养,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强融合

“强融合”主要是舆论监督的媒体或从业人员,在行使舆论监督权力过程中,客观上“矫正”或“修正”媒体平台。这里主要是指,新媒体在融合构建的过程中,往往

直接受到媒体自身的定位和战略、功能调整的影响,可以说舆论监督是媒体平台和从业者的生命线。这就要求我们各大平台在搞好舆论监督的前提下,势必会因舆论监督出现的问题、失误,以及形成的行业走势,影响媒体平台动态调整战略计划,推动媒体由传统不断走向融媒体时代,即各类媒体载体或平台在形式上创建联动链条,形成互为支撑的媒介;在理念塑造上相互渗透,但尚未形成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肌体”。实践证明,监督媒体团体中一员惹上新闻官司,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可以从多个方面修正监督失误,引导正确舆论导向。同时,通过深入分析和借鉴,可以强化对媒体内部多个板块的融合。

3.主要作用

舆论监督形成的公众舆论,能够表达民意、反映民情,形成以公众为主体的舆论力量,但既不带有强制性,也无法律的威慑力,而是通过广泛传播所形成的舆论力量。舆论监督可以实现对决策过程、决策依据以及决策效果告知受众,并赋予受众参与权、评价权,对不良社会行为进行公开揭露和批判,能够实现适时倾听民声、了解民情,有助于国家行政机构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在受众监督下开展活动,行使职权,有助于推动社会民主法制建设,深化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形成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

1.从法律的角度

当前,我国舆论监督已纳入《宪法》等法律及有关法律法规中,其中《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明确了公民言论等方面的自由,这给公民发表言论,即可以说对公民开展舆论监督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第四十一条规定中,指出了公民的批评建议的权利,即,公民可以对行使公权力的集体或个人,进行批评建议,即可以认为公民从舆论监督上,对负面监督进行了保护;《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规定,也清晰地提出了,可以按照法定的程序和要求,发挥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作用。同时,指出正确的监督行为是应受到保护的,也明确了舆论监督是重要的监督方式,行使公权力的集体和个人应主动接受监督等等多个方面。目前,我国较为完整的新闻法律法规体系正在推进,相关的法律法规分布在不同法律当中,其内容和要求相对抽象,监督权是从宪法的言论自由权中延伸出来的,但《宪法》不是程序法,对新闻舆论监督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更好地维护新闻监督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方面,还没有具体的规定。

2.从媒体的角度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广大受众对舆论监督的要求愈来愈高,社会对媒体人的要求也在发生新的变化。舆论监督面临着多重压力,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干扰,进而新闻官司也就不断地增多。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在行使舆论监督职权时,个别监督者不甘于个人的问题被曝光,他们往往采用多种手段对新闻媒体进行反诉和打击报复,以此来影响新闻舆论监督。同时,有的媒体开展的社会舆论监督节目,形式缺乏创新,内容也不够深刻,题材更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势必影响收视效果。涉及舆论监督的节目制作成本都在不同层面地增加,少数媒体往往限于财力有限、物力不足和人力薄弱等自身条件的影响,被迫消弱或放弃该类节目,进而对题材的深入挖掘还存在不到位和不全面的地方,这就致使舆论监督的作用和效果并不理想。

3.从受众的角度

在新媒體环境下,社会的广大公众可以依托移动互联,在论坛、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匿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但如果在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对其深刻理解势必存在盲点,从而出现对政策实施持观望态度或异议的情况,也难以避免出现虚假信息,这不仅会混淆民众视听,而且产生错误的意见倾向,导致对舆论的误导。比如,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公众易受到舆论“左右”,往往以个人的感觉和情感,站在个人的角度判断社会事件,以致于盲从舆论的引导,难以实事求是,最后形成舆论一面倒或两极分化的局面。

4.从新闻从业的角度

少数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不足,在利益面前原则性不强,做起了“有偿新闻”。这些行为严重违反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有些还会触犯法律。对舆论监督的事实报道的深度和宽度把握不到位或是理解不透的话,舆论监督有时会出现失当问题,进而势必引发舆论纠纷。同时,一些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有时开展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对受众反映的问题不闻不问,即使推动舆论监督也只是抓一些表面的小事;也有的出于增强自身影响力,抓一件小事大肆炒作,或是人为策划新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舆论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舆论监督对策建议

(一)推动舆论监督立法

当前,关于新闻立法尚未形成专门法典的情况下,可以探索编制舆论监督管理条例、从业人员管理规定、新闻诉讼等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在制度层面明确规定新闻舆论监督的保护,明确新闻记者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切实从根本上解决舆论监督中存在的法律纠纷难题,对新闻舆论监督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最关键和最重要的是要加快新闻舆论监督法制建设,逐步实现在法律和法治下的舆论监督。同时,可以减少和避免对阻挠和干扰新闻舆论监督者,防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运用非法手段干预新闻舆论监督。这样能够以规范性文件规定的方式,为新闻立法积累更多的成熟经验。

(二)提升从业人员素养

从以上分析来讲,我们认为舆论监督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媒体或媒体人的从业行为。如果从业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够高,采访应对复杂问题的技巧不够娴熟,在采访过程中,既不能有效掌握确实有力的信息材料,又不能做到完全驾驭新闻报道,进而会对舆论监督的威力带来影响,有时会引发不必要的新闻官司。由此,我们首要是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时刻保持正确的价值观,要切实把讲政治摆在行使舆论监督权的首要位置,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再次要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从业人员队伍,不断提升法律素养,掌握与新闻报道有关的法律、法规,熟知知情权、民事权,要保守国家秘密,不能侵犯个人隐私,要注意采用合法的手段获取新闻素材。同时,在报道专业领域时,能够强化专业领域学习,多请教相关领域专家,增强报道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并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避免事后采访时,信息不准确,有时也会出现主观臆断。在报道时要做到既要用事实说话,还要有论点、论据,进行充分的论证,讲政治懂政策知法律,从而做出合理的报道和宣传,使新闻舆论营造出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三)校准监督方向

创建高质量舆论监督和保障体系,就必须把讲政治摆在首位,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于舆论监督的全过程、全方面。坚持对标对表,切实把与党中央新闻舆论监督要求精神不相符的、不利于新闻舆论监督的规定进行整治,如有的地方对跨地区的新闻舆论监督支持不足,异地新闻舆论监督难以冲破地方禁锢,舆论监督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要切实为新闻舆论监督提供更为规范、科学的环境,充分发挥好批评和监督权,提升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完善审批机制

从制度和机制完善入手,逐步把新闻舆论监督纳入规范化管理范疇,强化对重大新闻和热点事件的层层把关,层层监督,确保媒体监督规范化和制度化。当前,建立健全舆论监督题材选题、审批和撤销的标准与要求,以及依托标准和要求形成的审批和撤销机制,切实做到事前、事中、事后以及对重点环节、关键领域、重大事件的内部监督,确保新闻监督能够在机制管理和监督下得到有效运转。

(五)整合媒体资源

构建和谐的舆论监督环境,充分发挥正确舆论监督导向作用,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既要治标也要治本,推动媒体平台从形式整合到内容融合,从媒体数量的整合到媒体质量的提升,探索推动1+N》N的效果。实践证明,整合媒体资源要切实做到“形神”兼备,逐步打造成为融于一体的媒体平台,而不是机械的相加减,而是一次媒体的革命,让全媒体时代真正进入融媒体新常态,构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快速响应机制、“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切实做到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构筑防范风险的坚固防线。

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从业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大融媒体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不断增加受众面和影响力,进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传播速度的最优化。同时,要深刻认识到媒体融合下的舆论监督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舆论监督的影响力,占领舆论监督的主阵地,努力掌握舆论监督主动权,把公众舆论引导到理性健康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苑子熙.美国新闻自由探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01).

[2]高钢.捍卫新闻真实[J].国际新闻界,2006(01).

[3]蒋春生.对新形势下传统媒体转型的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4(08).

[4]郭野.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研究[J].科技传播,2018(10).

[5]李永.新媒介语境下舆论监督本位回归:历程与方向[D].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01).

[6]孙海涛.对党报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J].新闻世界,2019(11).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新媒体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什么是四个监督?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落实依法监督、科学监督、高效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