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蕴的四重逻辑

2020-11-06陈然

西部学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中国道路

摘要:道路的选择攸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蕴着四重逻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发展规律互契的理论逻辑;过去、现在与未来互通的历史逻辑;中国道路与西方道路在对比中互照的现实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自由平等观念互融的价值逻辑。深刻把握这四重逻辑,有助于坚定道路自信,有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道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价值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7-0019-03

逻辑,从狭义上主要是指思维形式和规则,从广义上主要是指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广义逻辑的视角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内蕴着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价值逻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回顾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伟大跨越,我们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中深刻理解中国道路内蕴的理论逻辑,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中深刻把握内蕴的历史逻辑,从中国道路与西方道路的对比中深刻认识内蕴的现实逻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自由平等的结合中深刻体会内蕴的价值逻辑,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经验,始终坚定道路自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蕴的理论逻辑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实践中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基础,深刻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伟大时代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蕴的理论逻辑就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发展规律的互契中理解科学性与真理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不是对苏联模式的照搬照抄,更不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描述的教条式复制,而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导向,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经验,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不断探索中总结出来的正确道路。

道路的开创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在如今保持强大生命力与创造力,扛起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大旗屹立不倒,原因就在于其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种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科学方法论,它要求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都要以当下的历史条件为背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列的理论发展是在正确的基础上守正创新的结果。此外,面对波诡云谲、风云激荡的国际局势,我们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坚定正确的道路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2]

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将会是两种长期并存社会形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他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絕不会出现的。”[3]我们要辩证理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将在很长的阶段内相互并存并且斗争的现实。虽然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但是却站在历史发展的一边,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4]这是我们始终保持对中国道路自信的科学根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蕴的历史逻辑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5]。道路自信一方面需要认同科学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历史实践中坚定对道路的信仰。回顾过去救亡图存、自力更生的革命历史,立足当下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展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设想,道路自信就植根并发展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道路的选择、开辟和拓展的高度历史自觉中。

中华儿女的救亡图存为中国道路提供了历史镜鉴。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从此进入了屈辱的近代历史。“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从那个时期开始就成为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前,中国人民尝试过各种各样的道路,以农民阶级平均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太平天国运动、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封建地主自救运动、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改良运动,都最终以失败告终。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阶段苦苦地寻找适合中国这样一个发源于农耕文明,经历过漫长封建统治,又面临帝国主义侵略的自强道路,但结果都失败了。正如伟大领袖毛泽东所说:“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70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帝国主义。”[6]

社会主义救中国的道路选择为中国道路提供了历史起点。直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进步分子的宣传下,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革命才真正意义上有了主心骨、领路人。随后28年的艰苦岁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和团结全体人民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真正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

中国道路的不断发展将道路自信推向历史自觉。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初期犯过的错误、经历的挫折,积极总结经验,勇于改错。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领导经验不足、教条主义盛行,在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遭遇过挫折,经历过坎坷,但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及时纠正“左”倾错误和教条主义错误,在实践中探索。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分清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解放了人们长期被禁锢的思想,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奠定了基础。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改革开放的正式实施,中国迎来了40多年的高速发展黄金机遇期,国家和人民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改革开放……,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7]

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起点——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立足当下国情,在社会主要矛盾“变”和我们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变”的背景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行。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環境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凝聚人心,激发广大人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凭空出现的“恩赐”,更不是西方给予我们的“圣经”。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救亡图存、飞速发展到坚定远大理想所取得的成就深刻地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层次的视野阐明了中国道路内蕴的历史逻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蕴的现实逻辑

中国道路创造出的巨大成就已被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果所证明。中国道路的科学性不仅已经被现实的成果所检验,中国道路的优越性也在与西方模式的比较中得以彰显,中国道路内蕴的现实逻辑就是从中西道路的对比互照中理解中国道路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4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创造了保持经济长期增长和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GDP收入正式迈入10000美元大关,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相较之前极大丰富,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2]。正是党和政府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团结人民发挥巨大作用,才做到了一切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需要说明的是,综观人类历史发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自身的发展中做到这一点,这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上的奇迹,而并非是一种常态。

反观之前被世界广泛笃信的西方模式则并非如此。资本主义经济越是发展,人民的贫富差距越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体制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永远不可能根除。“资本主义一开始着手解决这一矛盾,就使自己陷入混乱。”这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框架之内,资本与劳动就如同一个天平,经济越发展,只会造成资本一端占据的比重不断增加,而劳动一端的比重不断减少,甚至加速减少,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使这个利益天平绝不可能达到平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愈是发展,资本的力量愈大,愈占据绝对话语权,而广大劳动群众则必然愈被剥削。以上的必然逻辑会形成恶性循环,不断加剧全球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鲜明地体现了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改革发展成果上,我们实现了人民共创共建共享,推进精准扶贫,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减贫奇迹。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持续肆虐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发挥出了全国上下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重,数万名医护“逆行者”支援武汉,不惜一切代价救助病患,展现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越性。反观以欧美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用所谓的“群体免疫”疗法,集中制造舆论对我国实行污名化,错过了疫情控制的黄金时期,与保持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形成了鲜明的现实对照,使原本世界大多数贫困落后地区所笃信的西方模式开始出现动摇。虽然资本主义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进步性,但这并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因为资本主义内在的性质已经决定,它生产的绝大多数社会财富都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会使工人致富,而只会使资本致富”[8]。两条道路的现实对比鲜明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展现了中国道路内蕴的现实逻辑。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蕴的价值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对外展现独特的东方传统价值理念,同时也包容性地吸收西方的优秀价值理念。一方面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了治国理政的思想基础、顽强拼搏的精神养料;另一方面,广泛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让人们在两者的互融中深刻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蕴的价值逻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价值追求。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长期以来,中国人民的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这不仅体现在党中央的执政方针上,更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中。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将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始终秉持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科学制定国家政策方针、统筹调配社会资源。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利益始终在中国奇迹的创造中发挥着引领和平衡作用,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体现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

马克思主义倡导社会平等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自古代起,中國传统社会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理念,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自身的本土化和中国化过程中,其所倡导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去创造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念,与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社会平等思想高度契合,在新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都有生动的体现。如在政治生活领域,中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经济生活领域,我们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经济落后地区实现脱贫。在这样的价值引领下,中国的发展不断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自由平等观念互融的价值逻辑。

五、结语

我们所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有科学理论指导又兼容并蓄的正确道路,也是我们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更向全世界发出明确声音,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为其他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探索自身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宝贵经验。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非坦途,而是崎岖坎坷、困难重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蕴含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价值逻辑,坚定道路自信,从而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

[2]新华社.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N].人民日报,2020-05-24(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3.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6.

[5]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1(2).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513.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68.

作者简介:陈然(1995—),男,汉族,单位为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马双)

猜你喜欢

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中国道路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浅谈供给侧改革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